导图社区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本导图讲述了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要求、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09-12 13:17:04第5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一、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一)引致需求
1.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 (1)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者是生产者或厂商,供给者是消费者或居民,生产者对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间接派生出来的。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或者“派生需求”。 (2)引致需求的概念反映了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联系。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 (3)结论:影响生产要素价格的因素: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生产者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所处的市场状态。
2.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需求 (1)联合需求:也称为复合需求,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各种生产要素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生产最终产品。例如,单有炼钢工人,或单有炼钢炉,是无法生产出钢来的,只有炼钢工人和炼钢炉结合起来,オ有可能生产出钢。 (2)联合需求的重要后果是,对每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数量将取决于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同时受到其他生产要素需求数量的影响,反过来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和价格也会影响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 例如,对炼钢炉需求的增加,可能导致对炼钢工人需求的上升。 (3)各生产要素之间的互补性和替代性 ①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性:炼钢厂工人太少,则炼钢炉的效率就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②各生产要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如当炼钢设备价格下降时,企业可以增加设备的投入,对炼钢工人需求可能会有所下降。
(二)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1.5个相关概念:
边际物质产品(MPP)=∆Q/∆L 边际产量,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
边际收益产品(MRP)=边际物质产品(MPP)*边际收益(MR)=∆R/∆L 增加单位要素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的增量
边际要素成本(MFC)=边际物质产品(MPP)*边际成本(MC)=∆C/∆L 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量,等于边际物质产品乘以边际成本。
边际产品价值(VMP)=边际物质产品(MPP)*产品单价(P)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价值,即边际物质产品乘以产品价格。
平均要素成本(AFC)=总成本(C)/要素投入总量(L) 表示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2.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 (1)所有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 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根据企业内部的生产状况和市场情况,确定要素的使用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边际收益产品MRP=边际要素成本MFC。 (2)原因 MRP>MFC:每增加使用一个单位的要素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就会大于这个要素给生产者带来的成本。 于是,生产者就会使用更多的要素,一直到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时为止。 MRP<MFC:每增加使用一个单位的要素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就会小于这个要素给生产者带来的成本。 于是,生产者就会减少要素的投入,一直到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时为止。 MRP=MFC:不涉及生产者所处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具体市场类型,所以MRP=MFC是所有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
二、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求曲线
1.完全竟争要素市场:是指要素市场上的参与者都是完全竞争的,要素的供求行为都是完全竞争的,要素的需求者,即生产者在产品市场上也是完全竞争者,不存在垄断行为。
2.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
(1)完全竞争生产者在购买要素时是完全竞争的 生产者完全是要素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以,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如图(a) 图(a)中W1是要素市场的价格,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为水平线,就是说生产者可以按现行市场价格购买到其想要的生产要素。由于要素价格为常数,所以有:MFC=AFC=W1,即完全竟争生产者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及平均要素成本曲线与要素供给曲线重合。
(2)完全竞争生产者在销售产品时是完全竞争的,即生产者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所以产品价格为常数P,即生产者的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都等于产品的价格P。即P=MR=AR-MRP(边际收益产品)=VMP(边际产品价值),即生产者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由于MP曲线向下倾斜,而P为常数,所以MRP=VMP曲线也向下倾斜,如图(b)所示。
3.由于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是MRP=MFC,所以对于完全竞争生产者而言,在每一给定的市场要素价格下,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必须满足MRP=MFC,即生产者是沿着MRP曲线确定要素使用量的,所以MRP=AMP曲线也是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供求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大量的生产者,在某一价格下的市场要素需求量,一般应该是在该价格下所有生产者需求量求和。
三、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一)生产要素供给的一般分析
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些生产要素,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要素的所有者既可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 由于要素所有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要素供给行为的目的就有差别。可以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目的分别是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
1.当要素供给者局限在消费者时,要素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消费者只能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剩下的部分可称为“保留自用”的资源。
2.要素供给问题是消费者在一定要素价格下,将其全部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所以消费者的要素供给的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
(二)劳动与闲暇
劳动的供给和时间的保置自用实际是每个人都必须在工作与闲暇之间做出某种组合的选择:既可以做出选择较多工作以增加货币收入的决策,也可以做出选择较多的闲暇以增加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决策。
劳动的效用 (1)劳动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收入,而收入有效用。劳动的效用实际是收入的效用。 (2)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劳动的边际收入与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 假设劳动増加△L,其引起的收入増量为△Y,而由收入的增加所引起的效用增量为△U,则:△U/△L=(△U/△Y)*(△Y/△L) △U/△Y:收入的边际效用;△Y/△L:劳动的边际收入 (3)在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视△U/△L为劳动供给的边际效用,表示增加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效用;
闲暇的效用 (1)闲暇既可以带来直接效用,也可以带来间接效用。 (2)如果消费者不把时间用于劳动,则可用于吃、喝、玩、乐直接带来消费者的满足,即直接效用。也可以从事家务劳动,这样可以节省相关开支,带来间接效用。 (3)为了简化起见,一般假定闲暇的效用是直接的,若用I表示闲暇的时间,则闲暇的边际效用就是△U/△l。
(三)劳动的供给原则
1.消费者要素供给的目标:实现效用最大化。 为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一一△U/△L=△U/△I。
(四)劳动的供给曲线
1.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后弯曲线 在劳动的供给问题上,消费者的效用来自劳动的收入和闲暇,即消费者的效用是收入和闲暇的函数。 通过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建立无差异曲线,来分析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其结论是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图5-2所示的后弯曲线: 图5-2中,横轴为劳动时间,纵轴为工资。 劳动供给曲线表明,当工资较低时,提高工资,则劳动供给增加;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例如超过W2时,劳动供给减少。
2.原因分析 可以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解释劳动供给曲线为何后弯。 (1)工资増加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增加。 (2)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是指,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相对更加富有而追求闲暇,从而会减少劳动的供给。 一般地,当工资低、收入少时,例如工资为图5-2的W1时,工资上升,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消费者的劳动供给会増加。 劳动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而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例如超过W2时,消费者相对比较富有,工资増加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补充 1.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由于土地的数量一般不会变化 2.资本的供给曲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线,而在长期中也是一条后弯曲线。 记忆口诀:短期资本和土地是直肠子,长期资本和劳动后弯腰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共140分,84分及格)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10章=29分)
第1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第2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第3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第4章 市场结构理论
第5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第6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第7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第8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第9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就业失业
第10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第二部分 财政(7章=23分)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5章=23分)
第四部分 统计(5章=21分)
第五部分 会计(5章=21分)
第六部分 法律(5章=23分)
第33章 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第34章 物权法律制度
第35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36章 公司法律制度
第37章 其他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