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中医诊断学绪论
本图描绘总结中医诊断学绪论部分。
中药学在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部分经典著作。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哲学基础五行学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中医诊断学 绪论
中医诊断学 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
诊法概念: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神圣工巧)
症: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为症 (主要包括症状。体征、病史)
症状:是指患者对痛苦或不适的自我感受(主观)
体征:是指一生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得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客观征象
(二)、诊病
诊病:亦称辨病,是以在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四诊材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病名: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总结与抽象
辩证的目的:论治(确立原则,为治疗提供指导)
治疗的结果:症状消除
脏腑辩证举例:患者张某,男60岁,心机怔仲、失眠健忘、身倦乏力、自汗、气短、脉虚无力。 分析:心悸怔仲、失眠健忘(病位在心) 身倦乏力、自汗、气短、脉虚等(病性——气虚) 辨证结果:心气虚证
临床:辨病+辩证
胃脘痛常见证型:寒邪客胃(散寒止痛、温胃散寒),饮食伤胃(消食导滞),肝气犯胃(疏肝解郁),湿热中阻(清热利湿),瘀血停胃(活血化瘀),胃阴亏耗(滋阳养阴),脾胃虚寒(温阳健脾)等证型。
(四)、病案
病案即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
临床常用的几种思路:辨证论治、对症治疗、辨病论治
针灸 脾胃气虚——足三里 辨证论治 阿是穴 对症治疗 痔疮——孔最穴 辨病论治
葛根——解肌退热,升阳止泻 治疗表热证 辨证论治 ——降低血压 血压高 对症治疗 早期突发性耳聋 辨病论治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少阳证 辨证论治 抗病毒 病毒指标高 对症治疗 调免疫 自身免疫性肝病 辨病论治 慢性肾衰合并发烧 辨病兼对症
以辨病论治指导的 日本津村汉方手册 动脉硬化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心脏性喘息:木防己汤 心脏瓣膜症:当归芍药散、真武汤 心脏衰弱:苓甘姜味辛夏仁汤 胰脏炎:柴胡桂枝汤 腹膜炎:桂枝茯苓丸、真武汤 尿毒症:五苓散 萎缩肾:人参汤 肾脏结石症:猪苓汤
中医诊断的 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和相互联系的认识之上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 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一)司外揣内
司,察也;揣,推测也;外,指疾病而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基础:生命是一个整体
《丹溪心法》“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二)见微知著
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局部的细微变化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这些微小、局部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微小——显著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张仲景与建安七王子王粲
局部——整体 舌根(肾)舌中(脾胃)舌边(肝胆)舌尖(心肺)
见微知著的诊断学思想与当代"生物全息"理论一致。
"生物全息”理论:生物体相对独立的部分包含了整个生物体的 病理、生理、生化、遗传、形态等全面的生物学信息。 人类首次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成功的第一个生命克隆羊:多利
(三)以常衡变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如数脉与迟脉,面色异常等。
以常衡变是人类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最基本的方法。
(四)因发知受
中医诊断的 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查
1、从整体角度收集病情资料(诊) 凡欲诊病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必问饮食所居《素问·疏无过论》
2、对病情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断)。 (经络、五脏、五体······)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二)四诊合参
是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考虑所收集的病情资料,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其原因是四诊各有其独特的方法与意义,不能完全互相取代。如患者年龄非问不知,脉之变化非切莫辨。
四诊之间相互印证
(三)病证结合
辨病有利于从疾病的全过程、整体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
辩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
辨病结合辩证是中医临床的主要诊疗方式(包括以下三种)
中医辨病与辩证论治结合模式
现代医学诊断疾病与辨证论治结合的模式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双重诊断与辩证论治结合的模式
从未出现过的 新型疾病应如何诊治
中医诊断学的 发展简史
(一)渊源
分类
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司巫、男巫、女巫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间的医书:《脉法》、《阴阳脉死候》(最早的诊断专书)和《五十二病方》(展现出辨证论治雏形)
《黄帝内经》:后世诊法的先导。
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理论;创立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发展)
三国·《难经》:独取寸口
西晋·王叔和所著《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三)展望
大数据时代
如何学习
(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与生理 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六淫、藏象、经络
(二)注重中医思维的培养
学习中国传统经典著作
注重中医传统思维的锻炼和培养
(三)不断进行临床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知识 技能
临床、医案(阅读、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