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障碍
这是一篇关于认知障碍的思维导图,从从个体除法、熊个体与社会关系出发等方面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概述,需要可收藏。
编辑于2021-09-13 16:59:39老化的原因
从个体出发
有遗传学说
按遗传程序实现
行为老化学说
是由精神退化技能引起的,并主要从行为变化反应出来的
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出发
疏离学说
老年人与社会脱离是造成个体老化的主要原因
适应学说
主要改变是人际关系的改变
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点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只有衰退,没有发展,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期。包括“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并把这些对人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的相继丧失认定为老年丧失期的基本特征。
二毕生发展观
第一,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时候发生,也就是说从胚胎形成到衰老的整个一生都在发展。 第二,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 如感知觉,出现最早,最先发展成熟,也较早开始衰退。 第三,心理发展过程既有增长也有衰退,是增长和衰退的对立面的统一。发展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的方向运动,而是由获得和丧失的相互作用构成的。 第四,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共同决定的,但各个子系统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影响强度有明显的区别。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一)老年期视觉减退 (二)老年期听觉减退 (三)味觉、嗅觉和触觉迟钝
二、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一)老年人记忆衰退的年龄趋势
(二)老年期记忆衰退的特点
第一,老年人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较机械记忆衰退为慢。 第二,再认能力表现出逐渐老化现象,但再认比回忆保持较好。 第三,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人像特点联系回忆的研究表明,"姓氏"的回忆在 50岁后就出现减退趋势,60 岁以后减退日益明显,80 岁组的成绩仅仅是 20 岁组的 30%。所以,识记和回忆人的姓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烦恼。
(三)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
1、老年记忆障碍主要在于信息提取困难
2、老年人记忆障碍是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3、老年人较少地主动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
①意义联系法(需求意义关联) ②分类法(把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和关系进行归并) ③联系实际法 ④想象法(如把某无意义图形想象成某种具体事物)等
4、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
(四)对老年期记忆减退的解释
1、加工速度理论 2、工作记忆理论
(五)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第一,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老年人应采取耳听、眼看、口诵、手写等多种感知动作加强记忆。 第二,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必要的事情可以写备忘录(如按时服药),按规定事项提示注意。 第三,放缓学习和做事情的步调,按适合自己的速度从容地进行各项工作。第四,有意识地进行改善记忆的训练,提醒自己注重运用记忆策略。如运用复述、背诵、归类、创编联系、联想、组合、想象等有效记忆方法以加强记忆效果。 第五,增强记得住的信心,不能背"遗忘"的包袱,以顽强的意志改善记忆,延缓记忆衰退。
三、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一)老年期智力水平的衰退 (二)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
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稳定性
老年人人格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也并不容易发生大的变化。
二、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
(一)不安全感 (二)孤独感 (三)适应性差 (四)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 (五)回忆往事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一)生物学的衰老 (二)心理上的老化 (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1、社会疏远老人 2、老人退出社会
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时的两个基本明题 (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2)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神经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认识到的。
2、以上述两个命题为基础,弗洛伊德推演出的判断。 (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必多" (2)"力必多" 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3个发展阶段∶ 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 (3)人的心理活动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中;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1)固着(2)焦虑(3)压抑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
巴浦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郁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是(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2)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个条件也正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潜能"概念,同时赋予"潜能” 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认为心理的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成的给果。 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所以"责任"便成为"存在"得以实现的阻碍因素。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1991)
(一)医学标准
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刨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
(二)统计学标准
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三)内省经验标准
(1)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 (2)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者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四)社会适应标准
是将此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相比较之后得出。
二、心理学的区分 (郭念锋1986、1995)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
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2、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
(二)知觉障碍
1、错觉
2、幻觉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 ①幻听 ②幻视 ③幻臭 ④幻味 ⑤幻触 ⑥内脏性幻觉
根据体验来源有①真性幻觉 ②假性幻觉
按产生的特殊条件, ①功能性幻觉 ②思维鸣响 ③心因性幻觉
(三)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在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视物变形症
二、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2、思维迟缓、3、思维贫乏、4、思维松弛或散漫、5、破裂性思维、6、思维不连贯、7、思维中断、8、思维插入、9、思维云集、10、病理性赘述、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12、语词新作、13、逻辑倒错性思维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 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1)特点: ①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②对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 ③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
(2)主要内容: (1)关系妄想、(2)被害妄想、(3)特殊意义妄想、(4)物理影响妄想、(5)夸大妄想、(6)自罪妄想、(7)疑病妄想、(8)嫉妒妄想、(9)钟情妄想、(10)内心被揭露感
(3)按内容的不同还可分为:(1)被窃妄想、(2)变兽妄想、(3)非血统妄想等
(4)按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可分为: (1)原发性妄想、(2)继发性妄想。
2、强迫观念
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力图想摆脱。但事实上常常是违背患者的意愿。
3、超价观念
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三、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
(一)注意障碍
1、注意减弱 是指患者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以至注意容易疲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从而记忆力也受到不好的影响。
2、注意狭窄 是指患者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见于有意识障碍时,也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
(二)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2、记忆减退、3、遗忘、4、错构、5虚构
(三)智能障碍
1、精神发育迟滞、 2、痴呆
(四)自知力障碍
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