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史导图笔记
本脑图以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向梳理了公元前4500到公元1840的历史,包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体系、土地制度、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科学技术文化等。
编辑于2021-09-14 00:59:06中国古代史
古:公元前4500——公元1840。
1840到1842鸦片战争。
政治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封建专制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皇权与相权。
相权
与皇帝共享决策权
决策权=起草权+审议权
明朝内阁没有决策权
中央官制
皇帝制度
监察
谏议
中央集权
形成原因
经济
社会
思想
影响
中央与地方
地方政治制度
选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人治高与法治
完备性周期性和成熟性
制度体系
中央决策制度
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
地方制度
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农业
土地制度
主要种类
氏族公社所有制
井田制
土地私有制
士地兼并
原因
确立:战国
地主土地所有制
商鞅变法
特点
土地国有制
手工业
商业
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百家争鸣
背景
经济因素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瓦解,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政治因素
社会大变革时代
文化因素
私学兴起
礼崩乐坏
阶级关系因素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战争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
学术环境宽松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学派
相互斗争,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的学术的繁荣。
实质
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评价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学派
儒家
代表人物
孔子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思想主张
核心 仁
以礼之国
中庸
以德治民。为政以德
世界观
解决人生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教育思想
影响
在诸侯争霸社会变革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孟子
代表新地主阶级
思想
核心仁政
性本善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影响
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后人称为亚圣
荀子
思想
仁义,王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人性本恶
礼法并用
朴素的唯物思想
影响。
取自百家,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使儒家体系更为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大宗。
影响
国内
思想上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政治上
成为古代专制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对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其积极作用。
教育上
打破贵族对文化垄断,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民间,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保持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及教育思想主张影响至今。
国际
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林军后传到西方,对欧洲启蒙思想家起到了启发,借鉴和鼓舞。
局限性。
维护等级制度,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发展。
先秦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形成原因
奴隶制的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劳动者的经济政治地位提高。
对象上周周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思考
仁人志士在对现实社会动荡,人民苦难的忧思中寻求拯救社会拯救民众
思想内容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德之名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意义
最后是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成为其中同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为劳动者所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从而促使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安定和国家统一。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作用
民主思想,民本思想
民主思想,主人公是公民国家,权力属于国民全体, 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为主体的,目的是本固邦宁。
民主思想以法治为前提,民本思想以人治为前提。
民本思想与专制政体紧密联系,阻碍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
道家
代表人物
老子
没落奴隶主贵族
思想
核心 道
辩证法。
无为。
小国寡民。
影响。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其思想主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
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庄子
没落奴隶主贵族
思想
道是世界最高的原则
齐物
逍遥
相对主义
顺应自然
鄙视富贵利禄
其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斗争毫无意义,只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这种消极和颓废的处事态度既为统治者所用,也为士人在失意自我安慰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
墨家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选择
儒家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产生
不被统治者重视
原因
在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要冷落。
核心观念形成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先秦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秦,西汉初年
受到压制
原因
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两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新儒学
证据中国传统文化舞台的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
道教和佛教盛行
原因
社公动荡。
统治者
子主题
斯骗性
吸收儒家
三教合一
儒学出现危机
原因
社会动荡
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宋明理学
地位
官方
程朱理学
二程
宇宙观
唯心主义
理是万物的本源
道德观
人伦者,天理也
方法论
格物致知
朱熹
世界观
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
方法论
目的
明道德之善,不寻求科学真理
格物致知
文化成就
影响
现实意义
维护君主统治。
世界影响。
消积影响
陆王心学
心就是理
陆九渊
核心思想
心即理也
子主题
方法论
发明本心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王守仁
心即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没有科学的反响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影响
得到广泛的传播
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客观上冲击了传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的发展起到一定刺激作用。
重新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原因
为等级制度辩护成为专制精神的支柱
明清
背景
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经济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自然经济
市民工商业者实力增强
思想
儒学走向僵化
传统
主流
反传统
性质:早期民主思想
代表人物
李贽
代表作
焚书
藏书
主张
否定儒学权威,
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抨击君主专制传统观念,尊重个性发展。
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评价
带有民主色彩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黄宗羲
侧重政治
主张
政治
批判君主专制
天下为主,君为客
法制:以天下之发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主张限制君权
经济
工商皆本
代表作
明儒学案
明夷待访录
影响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冲击儒家的正统地位
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古代开明君主理想化的追求中,保留传统的印记。
顾炎武
主张
侧重于学风
政治
批判君主专制,其中众治的主张。
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注重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
思想
经世致用
学术
注重实学
评价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代表作
天下郡国利弊书
日知录
王夫之
特点
侧重于哲学
代表作。
周易外传
《读通鉴论》。
思想
唯物思想
辨证法
影响。
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
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比
未成为主流的原因
君主专制的束缚。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文化高压抑制进步思想。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主要特点
符合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传统儒学的范畴
传统反教条
冲击了君主专制和儒家纲常伦理道德,有利于思想解放。是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批判君主专制
具有反专制的民主色彩
与西方对比
与传统民本比较
同
认为人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础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基本力量,提倡统治者重明爱民,以民为本。
不同
明清思想家通过总结历代兴亡的教训,对君主专制提出了批判主张限制君权,赋予民众一定的政治权利。
产生差异点
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时代背景不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弊端显露
宋明理学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整个民族失去思想活力和创造力
影响
积极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体系。
促进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市产生的最大影响。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
局限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与主张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受到批判,在新形势下获得发展。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
人们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
同学呈现守旧陈腐的气
戊戌变法时期
赋予新意
原因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扬维新变法的道理。
新文化运动时期。
打到孔家店,儒家思想受到抨击。
原因
北洋军阀
新中国成立后
崩溃
原因
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重新对儒学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辩证的评价儒家思想。
积极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
仁,仁政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对于规范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消极
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神话皇权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压抑个性,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存在不合理的观念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发展。
儒家思想2000多年不衰的原因
政治因素
君主专制同时的推崇独尊儒术的结果
经济因素
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同样强调稳定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文化教育
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
儒家自身
不断适应政治和社会的变革
科学技术文化
四大发明
造纸术
演变
西汉
植物纤维纸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105年
魏晋南北朝
赵子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外传
两汉之交传入朝鲜半岛
唐朝与阿拉伯交战,造纸术传入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与北非。
13世纪以后,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使用的羊皮纸和牛皮纸。
影响
中国
西方
指南针
火药
印刷术
发展
外传
影响
数学
算学
应用科学
计算工具
珠算
传播广
制作简单,价廉物美
天文
星表
观测仪器
历法
农学
医药学
建筑
子主题
中国古代科技特点
近代科技落后
戏曲
产生
原始歌舞
子主题
发展
春秋战国
艺人
形成
宋金
子主题
成熟
元杂剧
演变
明代传奇
清代京剧
总结
兴盛原因
衰落原因
启示
时间顺序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商朝(约前1600——约前1046年)
内外服制
周朝(约前1046到前256年)
政治
分封制
地方行政制度。
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
世卿世禄制
官吏选拔制度 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工商食官制
经济制度
坊市制度
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唐宋之际崩溃。
井田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行省制度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
提高行政效率
御史台
棉纺织业发达
黄道婆
彩瓷
文人画
明朝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