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农业经济思维导图
以下讲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及检测体系、检测与追溯体系、认证体系、国家质量兴农战略等,值得收藏学习哦!
编辑于2021-09-14 09:02:24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 ,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产品的内在品质 与 外在因素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状况。
农产质量不安全特点
(1)直接性
(2)隐蔽性
(3)累积性
(4)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
(5)管理的复杂性
农产品质量不安全主要来源
(1)物理性污染,如因人工或机械等因素在农产品中混入杂质或农产品因辐照导致放射性污染。
(2)化学性污染,如使用农药、兽药、添加剂等残留造成的残留。
(3)生物性污染,如致病性细菌、病毒以及某些毒素等的污染。
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一般规律
1.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经历了三阶段:(1)追求数量增长; (2)强调数量与质量并重;(3)保障数量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
2.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要求相适应。
(1)恩格尔系数50%以上:关注数量安全。
(2)恩格尔系数40%-50%:注重质量安全。
(3)恩格尔系数40%以下:对农产品的营养、安全、卫生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受制于生产经营的集约程度。一般情况,集约化程度越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越好。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内涵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指各个相关部门或系统为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进行分工合作所形成的一体化工作网络。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认证体系以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成
(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基础
(2)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依据
(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主体
(4)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持体系:保障
具体包括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科技支持体系、示范推广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等。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围绕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优化农业要素配置,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 标准与检测体系
农业标准化概述
农业标准化含义
农业标准化是指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
农业标准化对象
农产品、种子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安全、卫生要求;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方法;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术语、符号、代号。
农业标准化内容
(1)农业基础标准:主要指在农业生产技术中涉及的名词、术语、计量、包装、运输、储存等。
(2)种子、种苗标准。
(3)产品标准。
(4)方法标准。
(5)环境保护标准。
(6)卫生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其他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允许量的标准。
(7)农业工程和工程构件标准。
(8)管理标准。
CAC标准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创建,中国为成员国)制定的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食品安全标准。
农产品质量标准
标准分类
(1)按照执行层次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2)按照严格程度分为强制性标准(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实施)和非强制性标准(政府委托的部门或自律性的协会制定)。
(3)按照涉及环节分类
产前标准:农业投入标准、农业环境标准。
产中标准:食用农产品化学物质残留量。
产后标准:包装和标识方面的标准,贸易方面的标准。
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农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质量标准。
(4)按照应用对象分类
专用标准(垂直类标准):专门针对某一农产品,用于容易产生危害的产品。
非专用标准(水平类标准):适用于食品生产和饮料生产企业。
(5)按照实行地域分为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食品质量标准可以被看作是国际标准。
标准特点
(1)覆盖面宽、数量大:几乎覆盖了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2)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的参与程度高。
(3)农产品质量标准不断被修订。
(4)农产品质量标准国际化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标准分类
(1)领域: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
(2)内容:①安全类标准:影响农产品安全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要素方面的标准;②质量类标准:是农产品质量标准以及与农产品质量有关的标准。
(3)层次:
1)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需要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
①强制性国家标准(GB);②推荐性国家标准(GB/T);③指导性技术文件(GB/Z)。
2)行业标准:指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标准。①强制性行业标准;②推荐性行业标准,如(NY/T)。
3)地方标准:指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标准。管理部门: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
4)企业标准:企业制定的作为组织生产依据的,或在企业内制定适用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
标准制定
①农业国家标准:是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下,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对需要在全国范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制定农业国家标准。但按照《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兽药产品质量、兽药残留及检测方法,农业转基因检测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定是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
②行业标准: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负责农业行业标准的计划、立项、制定、审定、编号、发布、备案与复审工作。
③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制计划、组织、制定、审批、编号和发布。
④企业标准:由企业组织制定,并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备案。
凡是涉及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和规范,不论是国家标准还是地方标准,都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006 年 4 月 29 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原来的多部门监管变为政府统一领导、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监管、其他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从立法上确立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明确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职能。
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基本形成了由农业行业系统内管理部门的质检机构、科研和教学的质检机构组成的体系格局,其他相关系统的质检机构相应补充的发展模式,根据其他系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的类别,主要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系统的质检机构。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一)法律依据
①综合性法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农业法》、《渔业法》
②产地环境法律:《环境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
③投入品法律:《种子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等
④认证和标准的法律 《计量法》、《标准化法》等
⑤地方规章:
(二)开展的工作
(1)普查工作
(2)残留监控计划。
(3)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计划。
(三)经费来源
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投入,没有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没有固定和长期的经费来源。部分经费主要来源于基本建设的规划以及各类工程。 按照“先建设、后补助”的原则,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通过“双认证”的国家质检中心、部级质检中心、地市和县级质检中心择优给予一定的仪器设备购置和实验室改造经费补助。
农产品质量安全 监测与追溯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分类
(1)产品监测预警
污染物残留值作为预警指标,包括植物性(农药残留);畜禽类(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水产品(各种药物指标)
(2)过程风险分析预警
检测范围: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
常见的风险因素:
①产地环境污染(大气、水、土壤等污染)
②生产中的农业投入品污染(农药、兽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农膜等)
③生产中的农事操作不当污染(农业投入品的不规范使用,农产品收获、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
(3)整体宏观预警
通过所确立的指标体系,通过现场检测手段以及产前信息搜集的智能分析,发现苗头性的信息并作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属于政府公共管理行为。
①先行指标(农药、兽药、饲料等使用量):预测未来趋势。
②同步指标(农药、兽药等残留检测值):反映当前走势。
③滞后指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循环的峰与谷的一种确认。
可追溯系统
(1)可追溯性
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
(2)可追溯系统
在产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系统。
最早应用于工业品的产品召回制度 20 世纪 90 年代疯牛病的蔓延,促成了畜产品可追溯系统在欧盟范围内建立。
(3)相关的国际标准
①质量追溯系统通用方法标准:如 ISO 22000 标准,从管理角度入手,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②追溯方法或工具的应用标准。如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GS1 族标准,根据不同产品特点建立一套标准体系。
③区域特色的农产品追溯标准。如美国生鲜产品运销协会发布的“生鲜农产品追溯实施指南”,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1)日本的追溯体系
日本农协要求各地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都必须严格记录各类农产品生产信息(包括生产者和销售者、使用农药及其用药次数、收获及出售时间等),将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并对每种农产品制作相应“身份证”,建立消费者终端查询,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200年试行并推广,2003年对牛肉制品实施可追溯体系,2005年对通过农协上市的所有农产品实施可追溯体系。
(2)美国的追溯体系
美国农产品追溯体系主要从农业生产、包装加工和运输销售三大主要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通过产品供应商(运输企业除外)建立的前追溯制度和后追溯制度形成完整的可追溯链条,当任一环节出现问题时,通过前追溯制度可以查到问题的根源并进行及时处理。
(3)欧盟的追溯体系
欧盟采用国际通用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 • UCC 系统)对农产品进行跟踪和追溯,在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特点
(1)率先引入畜禽产品领域。①这些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整个过程容易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②畜禽产品个体价值高,供应链主体集中,易于管理。
(2)导入追溯系统的行业具有较大规模,基础设施较为完备。
(3)以相关国际标准为指导,规范质量追溯信息采集和数据交换标准。
(4)政府适度监管。
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成
①政府开发,条码为记录介质。②企业主导开发,纸质标识技术。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特点
1. 完善的法规与制度保障
3. 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不断提高
4. 先进的追溯技术
2. 政府主导的追溯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呈现由上至下、由点及面、多部门多地方推进的局面。 农业农村部作为最直接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进追溯制度建设。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充分发挥其在标准建设、产品条码方面的优势,鼓励各级质量标准研究部门积极投入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中; 商务部设立了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项目,设立专项资金补贴出口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 认证体系
绿色食品认证
(一)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绿色食品是指企业按绿色食品质量体系要求,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和规定标准生产生产,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食品。
2.特色:
①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②种、养、加过程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范并接受监管部门全程监控;
③企业必须按照绿色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规定要求,建立健全企业质量标准体系;
④允许少量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化肥、农药,不得使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绿色食品的原料必须是无公害的农产品;
⑤绿色食品包装、装潢和标志必须符合国家绿色食品规定的标准要求;
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必须经过农业部绿色食品监测中心或委托指定监测中心全程监控,产品经农业部认证并发给绿色食品证书。
3.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①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生态环境;
②对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③对产品依法实行统一的标志与管理。
(二)绿色食品认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依据
①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检查员注册管理办法》、《绿色食品企业年度检查工作规范》等。
②标准依据:绿色食品标准分为A级和AA级。 A级标准: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 级标准:不得使用。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以全程质量为核心,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签储运标准等四个部分。
③认证与管理机构:农业部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是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认证和管理机构。
(三)绿色食品认证的程序要求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依据《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制定了绿色食品认证程序
主要八个过程:①认证申请;②受理及文审;③现场检查、产品抽样;④环境监测; ⑤产品检测;⑥认证审核; ⑦认证评审;⑧颁证。
有机食品认证
(一)有机食品是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有机食品技术规范的要求,在原材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并通过有机认证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有机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它必须符合四个基本条件:
①原料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食品;
②生产加工过程严格遵守有机食品的种养、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标准,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
③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跟踪审查体系和完整的生产及销售记录档案;
④通过授权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
(二)有机食品认证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依据
(1)有机食品认证依据的法律法规:有机食品认证是国际通行的认证方式。《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是我国现行对有机产品认证、流通、标识、监督的强制性要求。
(2)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依据:从事有机产品认证的机构必须获得国家认监委的批准,国家认监委网站上对获批的认证机构给予公布。
(三)有机食品认证的组织机构及管理
(1)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和负责监督。
(2)从事有机食品认证的检查员应当经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注册后,方可从事有机食品认证活动。 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必须在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注册并得到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后才能开展认证工作。
(3)2002年10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建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成为在国家认监委登记的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
HACCP 认证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保证食品安全的预防性管理体系。
强调预防,而非事后检验。对整个食品生产过程中进行危害分析,并针对其中的显著危害在食品生产加工的适当步骤建立关键控制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有效地防止和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到可接受的水平。
基本要素
①进行危害分析;②确定关键控制点;③设立临界值;④确立监控程序;⑤建立纠偏措施;⑥制定核查程序;⑦实施过程记录和保存归档。
适用范围
三个阶段:1990-1996年实践探索阶段;1997-2000年出口水产品企业实施阶段;2001年之后统一管理阶段。2002年,要求有关机构和出口食品加工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实施、认证和验证HACCP管理体系。
监督管理机构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监督管理
国家认监委
企业HACCP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基本要求
①进行危害分析,提出预防措施;②确定关键控制点;③确定关键限值;④建立监控程序;⑤建立纠偏行动计划;⑥建立记录保持程序;⑦建立验证程序。
认证
企业可委托有资格的认证机构对本企业所建立和实施的 HACCP 管理体系进行认证的活动。从事 HACCP 管理体系认证的机构,应当获得国家认监委的批准。
验证
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企业 HACCP 管理体系的验证工作,并根据国外食品卫生管理机构的要求,出具 HACCP 验证证书。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特点
(1)过程长,环节多:从“农田到餐桌”,历时 3-12 月。
(2)时令性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需要认证机构适时进行经常性检查和监督;农业生产受其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因素影响较大
(3)地域性特点突出。
(4)风险评估因素复杂: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复杂的动植物生命体,具有多变的、非人为控制的因素。
(5)个案差异性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产品种类繁多,物种差异大,产品质量变化幅度大。
国家质量兴农战略
实施质量兴农的意义
(一)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举措(民以食为天)
(二)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三)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产业兴,则乡村兴)
(四)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质量就是竞争力)
(五)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质量就是效益)
战略发展目标与路径
(一)发展目标
到2022年,质量兴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国际竞争力强,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到2035年,质量兴农制度体系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建立,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1)产品质量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良好农业规范农产品认证登记数量年均增长6%。
(2)产业效益高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6%,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达到65%。
(3)生产效率高
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5.5万元/人,土地产出率达到4000元/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1%。
(4)经营者素质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万人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职业农民占比达到35%;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认定数量分别达到100000 家、10000家。
(5)国际竞争力强
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
(二)基本路径
(1)绿色化;(2)优质化;(3)特色化;(4)品牌化。
战略实施重点任务
(一)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二)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
(三)促进农业全产业融合
(四)培育和提升农业品牌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七)建设素质农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