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与教育学
教师编制第一章教育学的知识点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的起源、学校的产生、学校的产生、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编辑于2021-09-14 18:54:00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内涵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日常用法
过程的教育:深刻的思想转变
方法的教育
社会制度的教育
教育的词源
最早提出、合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最早解释: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中庸》:修道之谓教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教育的定义
我国教育家教育界定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蔡元培《教育独立议》:人格
杨贤江
帮助人营生活的一种手段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
外国教育家教育界定
苏格拉底:教育使人得到改进
夸美纽斯:经过智慧,德行和恰当的滋润,可以有效地从事现世的生活并正当的准备,未来的生活
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杜威: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
关于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与促进人的发展
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特点:专门化、制度化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教的主体。主导作用
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受教育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
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起着主导作用
广义: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
狭义:教师
受教育者:学的主体
受教育者也称为学习者
作为学习者,他们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
主体性,主动性
广义:凡是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学习者,教育者也应该是学习者
狭义:学校教育中的学生
教育影响:中介,工具,桥梁,纽带
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特点:选择性,系统性,连续性和较高的社会价值、较高的教育价值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
最古老,宗教
体现神或天的意识,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唯心观点
生物起源论
利托尔诺、沛西•能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心理起源论
孟禄
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生活起源论
杜威
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改造
劳动起源论
社会起源论
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学者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
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依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念
“金钥匙”🔑
学校的产生
最早出现:公元前2500年,埃及,苏美尔学校。培养寺院,宫廷誊写员
我国
学校的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庠:一种带有教育作用的养老机构
《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瞽宗,右学同一种大学,都属于大学性质
周朝的国学就是为培养统治者,官僚士大夫而设立的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剩余产品,可能性
国家的出现,文化的发展,必要性
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专员传递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与特征:简单生活无阶级
原始社会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原始社会教育没有阶级性,在原始状态下机会均等
原始社会教育因为没有文字和书籍,所以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是极为简单的
古代社会教育的性质与特征:脱个内裤死等官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形成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形成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近代社会:公义世法制科校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
教育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走向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治教
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教育逐步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现代社会:两人终变心,两民开大会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方式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
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
学科性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学问
研究任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从这些大量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教育学的特点: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君子贤人
教育对象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教育内容上: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教学原则上: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原则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教学过程上,主张学、思、行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以其言而过于行”
孔子特别强调因材施教,但他并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四个字,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孟子
亚圣
思孟学派:子思和孟子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盈科而后进”
“教亦多术”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过分夸大思的作用,提出了“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荀子
性恶论
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学习过程上:主张闻、见、知、行,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出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
在教育上主张“无为而教”,倡导“自然教育思想”
《学记》
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
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
注重文史知识和实用技术的传习,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掌握
获得知识的途径:新知、闻知、说知
新知是通过行为,说之是通过推理
西方
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的教育思想家
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闻名
提出“知识就是美德”
并系统提倡“精神助产术”作为教育的根本方法和原则
产婆术、问答术、助产术
柏拉图
《理想国》
系统总结了当时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
提出了培养哲学家的教育理想,“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肯定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
提出了教育应该由国家负责,受国家控制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
既是一本修辞学教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学法论著,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特点
思想家和教育家们总结和概括出不少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观点
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于经验和习俗的水平,理论的系统和深刻性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
思维与论述的方式,大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
教育学思想和观念停留于经验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处于萌芽时期
学科独立及开始发展阶段
学科初创时,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代表
培根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实验的归纳法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被称作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也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被普遍认为是教育学学科独立的标志
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提出了周全的教育
学校苛责教师拌饭
泛智教育思想
制定了学校教育制度
首次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
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提出了系统性,直观性,巩固性等教学原则
金科玉律
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以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为代表:一二三四+帽子
《普通教育学》
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
认为应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
伦理学:思想道德 心理学:身心发展规律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标志着教育学已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育过程的四阶段:小明联系小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提出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思想
尊称
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传统教育代表人物
“统觉论”
近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其他著名教育家
洛克
英国
《教育漫画》
绅士教育
绅士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
轻视国民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应放在家庭实施
“白板说”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卢梭
法国
《爱弥儿》
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卢梭的《爱弥儿》
柏拉图的《理想国》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核心:“自然教育理论”
对后来康德、福禄贝尔、杜威等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口诀:杜尔康
裴斯泰洛齐
瑞士
《林哈德与葛笃德》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要素教育论”
福禄贝尔
德国
《人的教育》
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的人
为幼儿设计制造的一套玩具叫“恩物”
第斯多惠
德国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德国教师的教师”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启发式教学
斯宾塞
英国
《教育论》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主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乌申斯基
俄国
《人是教育的对象》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康德
《康德论教育》
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实践必须和“莫知灼见”结合起来
康德在德国哥白尼斯堡大学开始接受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19世纪以来,教育学多元化发展阶段
实验教育学
口诀:拉梅实验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口诀:可能太斯文
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
实用主义教育学
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
反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论,主张新的三中心,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五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克伯屈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也逐渐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凯洛夫《教育学》
马卡连柯《教育诗》
杨贤江以笔名李浩吾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提出了教育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等重要观点
批判教育学
美国的 鲍尔斯 和 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 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特点
教育学理论发展多样化。在不同的国家教育学理论发展多样化,在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广泛运用到教育研究之中,教育方法走向科学化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教育学的价值
口诀:反思解释沟通
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