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教育的起步
中国教育史第七章近代教育的起步笔记,包括教会学校的发展、太平天国教育举措、洋务教育三部分内容。
学前教育学第十章社区与社区学前教育笔记,包括社区与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参与社区活动三部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原理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第 七 章 近 代 教 育 的 起 步 1
教 会 学 校
一、英华书院与 马礼逊学校
(一)英华书院
马礼逊在1818年,创办的教会学校。尽管不是设在中国大陆本土,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教会学校,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二)马礼逊学校
马礼逊学校是最早设立在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它是一所专门为华人开办的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马里逊学校开设了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拓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为他们形成近代社会观念打下了基础。
二、教会学校的发展
(一)教会学校的发展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学,教会学校的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c60年代初-1876年):教会学校由原来的五个通商口岸发展到内地,数量迅速增加,随着西方各国在华事业和洋务派的事业不断发展,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而促进了教会学校的发展,教会学校层次不断提高。
2.第二阶段(1877年后):1877年5月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会后基督教会学校改变了过去零星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教会学校的独立性加强,加速了教会学校的制度化发展。
(二)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
1.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
传教士宣传要向中国传播西方的科学和文明,事实上他们的活动领域并不限于文化和宗教,其目的也不是单一的,带有强烈的殖民性质
2.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 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
19世纪后期,传教士在华开设的一大批教会学校,没有一所在中国政府立案,他们是以武力开道,以不平等条约为保护伞,体现了在当时的中国教育主权已经不能独立
3.教会学校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
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被并称为新式学堂,教会学校的广泛设立,加速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进程,开拓了中国人的教育视野。教会学校的毕业生也成为了洋务时期乃至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教师的重要来源
三、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
(一)“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1877年第一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上,为适应教会学校的发展,规范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大会决定成立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这是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教会联合组织
(二)“中华教育会”
中华教育会扩大了工作范围,强调工作的经常性和规范性,后来成为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四、教会学校的课程
宗教、外语、西学和儒学经典等
太 平 天 国 的 教 育 举 措
1.对儒学的批判 2.改革文字、文风与科举制度(1)简体字(2)加标点(3)文以纪实(4)改革科举扩对象开女科
3. 改革教育内容:进行宗教教育,提倡学习西方科技知识
总结
1.太平天国运动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展开批判,提出了普及教育的组织形式 2.开放女子教育,允许女子参加科举考试
3.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教育的主张,这些都对传统教育体系产生了重大冲击,并具有近代教育的因素
洋 务 教 育
一、洋务学堂
1.兴办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等各方面人才。教学内容以“西文”与“西艺”为主,然后洋务学堂的举办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开始的。
2.类型
(1)外国语(方言)学堂: 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
(2)军事(武备)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3)技术实业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
3.特点
(1)培养目标:造就各项洋务运动事业需要的人才
(2)办学性质:专科性学校属于部门办学,直接培养本部门需要的人才
(3)教学内容:以学习西文与西艺为主,课程,多包含与各自专业相关的科技课程,注重学以致用
(4)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理解,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5)教学组织形式:制定分年课程计划和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
(6)新旧杂糅的特点:
①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学校之间很孤立
②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下,不放弃学习"四书""五经"
③管理上有封建官僚习气
4.意义
(1)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初步具备近代教育的特征
(2)逐渐动摇和瓦解了旧教育体系,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历史意义重大
二、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洋务学堂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后来并入京师大学堂。创办初期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课程设置上,重“西学”与“西艺”;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方面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它既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三、福建船政学堂
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是由洋务派左宗棠创办的近代第一个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学堂以“习学洋技”为宗旨,把造船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学堂有前学堂和后学堂之分,前学堂学习制造技术,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福建船政学堂从开办到改组,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它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批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