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集中发展
1925年发表《城市规划设计》
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
强调了交通的重要性.
比如:地上是出租飞机场,地下是铁路车站.
中心区交通干道分三层:地下重型车辆;地面市内交通;高架桥是快速道.
赖特:分散发展
1935年发表的《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Broadacre City: A New Community Plan, 1935
两者的共性:
1.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在他们的
“理想的城市”中;
2.都开始思考新技术:电话和汽车
对城市的影响。
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集中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主要思想及内容:
(1)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2)目的是要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3)保留名胜古迹及古建筑
(4)全民意志,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实施。
马丘比丘宪章(Charter of Machu Picchu)
1978年12月,秘鲁,利马集会
在对《雅典宪章》的部分原则做出肯定的同时,对其中提出的交通发展方面的规定有所质疑,提出要与“能源危机”取得平衡的观点。
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
如何解决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1)内部设置小学,以此决定规模;
(2)内部设置居民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
(3)防止外部交通穿越;
(4)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
“小区规划”理论
公共建筑的项目及规模也可以扩大,不仅是日常必需品的供应,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解决。
将规模扩大,趋向由交通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的界线(如铁路、河流等)为界
有机疏散思想
伊利尔·沙里宁,1934年发表《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The citty:lts Growth, ItsDecay, lts Future)
“对日常生活——功能性的集中”
“对偶然活动——有机的分散”
把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的干线上
理性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刘易斯·凯博1952年出版的《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集中反映了城市规划中的理性程序,城市规划的对象还主要局限在物质方面,规划编制程序步步相扣。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大型计算机出现,规划更多地从运筹学和系统结构方面着手,大量运用数理模型,理性主义成为主导的规划思想。
批判:
(1)复杂的数理模型缺乏实际意义;
(2)局限于物质形态,对社会问题关心太少;
(3)对决策者立场观点认识不充分。
城市设计研究
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贡献就在于加强了对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理性认识,把城市空间景观的创作过程理性化了。
吉伯德(E.Gibberd),1952年出版《市镇设计》(Town Design)凯文-林奇(Kevin Lynch),1960年出版《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地标五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