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概述导图笔记
中学教资第四章学习概述的知识点有学习的实质、学习的分类、知识的类型、知识学习的种类、技能的形成等,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陈欢老师《单干》一书的第四章:学习篇。 这一篇主要讲了: ①大树模型 ②世上无难事 ③终身学习 ④研究驱动 ⑤知识图谱 ⑥多元思维模型 ⑦输出拉动输入 ⑧访谈是最好的工具.
这是陈欢老师《单干》一书的第三章:动力篇。 这一篇主要讲了: ①推石模型 ②靠习惯不靠动力 ③忘记目标,专注体系 ④心力强大者胜 ⑤节奏感 ⑥一段时间做好一件事 ⑦放下身段 ⑧把工作当成玩。
这是李木老师《精准创业》第2章切入点,这一章主要讲了切入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找到切入点等。为创业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帮助他们在复杂的创业环境中找到正确的方向,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学习概述
学习的内涵
学习的实质
个体在特定的意境下,由于经验和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
学生学习的特点
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
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
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学习的分类
根据学习结果
此种分类法由加涅提出
言语信息的学习
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言语信息包括三类
符号知识
人名、地名、英文单词
事实性知识
“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有组织的整体知识
四季的成因、天体运行的规律等
智慧技能的学习
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例
学会区分“p”和“q”两个字母
智慧技能从低级到高级为:
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认知策略的学习
态度的学习
对人、事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
包括对家庭、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产生的情感等
动作技能的学习
根据学习水平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
根据学习意识水平
此种分类法由阿瑟雷伯提出
内隐学习
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
外显学习
有意识、有目的、作出努力
根据学习性质与形式
此种分类法由奥苏贝尔提出
根据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
讲授式、填鸭式
发现学习
不直接讲授,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
利用原有经验进行学习
根据学习的主体
人类的学习
动物的学习
机器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类型
根据知识的功能
陈述性知识
又称“描述性知识”
解决“是什么”
静态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概念
命题
多个概念间的关系
命题网络
表象
图式
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模式
程序性知识
又称“操作性知识”
解决“怎么做”
动态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产生式
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
显性知识
又称“言语性知识”
“言明的知识”
例如
概念、原理、公式
隐性知识
难以描述、难以言传的
“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多”——波兰尼
知识学习的种类
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
学习单个符号/一组符号的意义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理信息、词汇、图标
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
学习若干概念间的关系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下位学习
上位学习
组合学习
有机体学会对某个信息或刺激概括性的反应
技能的形成
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知识
技能概念及分类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通常分为两类
操作技能
又称: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程序化、自动化、完善化
特点
动作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动作的进行具有外显性
动作的结构具有展开性
心智技能
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是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对象具有观念性
智力技能的操作对象是符号或概念
执行具有内潜性
结构具有简缩性
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动作技能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
联系形成阶段
分类
连续性动作技能
打字、跑步
非连续性动作技能
射击、投掷标枪、挪动棋子
四阶段
操作定向
也称操作的认知阶段
操作模仿
先看再仿照练习
操作模仿阶段的特点
①动作品质:动作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②动作结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③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
④动作效能:比标准速度要慢
操作整合
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操作整合阶段的特点
动作具有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
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
操作熟练
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完善化
主要靠动觉控制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动觉
是运动知识获得的前提
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基础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国外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加里培林——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1959)
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活动的定向阶段(准备阶段)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原型内化的三阶段
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冯忠良——将心智技能形成分成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
原型定向
了解学生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
原型操作
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
教师要做到四个方面
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
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
言语在原型定向与操作阶段的作用是: 标志动作并组织活动的进行
原型内化
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
动作的执行应从外部言语开始,再逐步转向内部言语,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简缩的方式呈现
开始时,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再依据活动的掌握程度简缩
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对活动的方式进行概括
要注意适时地实现转化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