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介绍了总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基本知识点,可直接记忆背诵。
编辑于2021-09-21 09:22:15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
物质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
运动的特殊形式—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例:“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例:“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该观点否认了相对静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意识
本质
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生理基础
人脑。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辩证法
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联系
特征
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特性:可知性、客观性、普遍性、可利用性
人类可以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但是不能创造规律、改变规律。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或消灭联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2.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3.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方法论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特殊性
具体事物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矛盾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方法论: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
全面地看问题、既要…又要…、…相结合等
重点论
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关键/要害…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
数量上和程度上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方法论
1.坚持适度原则 2.重视量的积累 3.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否定的实质
既克服又保留——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认识论
实践
概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征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自觉能动性
实践又是自觉能动的活动,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力量,才能进行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
是由生产实践决定,并对生产实践具有反作用,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科学实验
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受前二者的制约,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改造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
认识
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认识过程的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
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
无限性
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与实践
1.科学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真理
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
本质属性
1.真理的内容来自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具体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是指任何真理,即主观同客观的一致都是在特定条件、范围的限定下,主体的认识同特定的对象的一致或符合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应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真理和缪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包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的全部精神现象及过程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实体性要素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者
生产关系
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静态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分类
政治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
核心
国家政权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总论
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精神谁是世界的本原(第一性)
唯物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
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归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五德终始是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主张。“五德”即为“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几种具体的实物,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归为不可再分的原子
这里的原子指的是某种元素,不是物理上的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归为人的主观精神
例:存在即被感知;我思故我在
客观唯心主义
归为人之外的神秘的客观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发展性
新事物
不是以出现的时间早晚的界定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代表人民的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