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6.园林与风景建设
汉末至南北朝,中国经历了一个混乱和痛苦的时代。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兴起,儒家思想受到冷落,道家思想兴起,清淡也玄学成为士人们的一时风尚,从而唤起了对个性追求的觉醒,也激发了倾心自然山水的热情,孕育了有独立意义的山水审美意识,使人们对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到“畅神”的纯粹精神领略阶段,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先秦美术包括夏、商、周三代美术,其中春秋以前属奴隶社会,战国进入封建社会。
中国传统建筑群中的均衡对称不同于一般形式上的完全的轴对称,其差别在于一方面受阴阳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群不仅关注形式,尤其关注其内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园林与风景建设
中国山水园的形成
文明社会初期,人们把自然环境只看作是畋猎、渔樵、游娱等物质生活享受的场所,这个时期相当于汉代以前,例如商、周时期的“囿”、”苑“、”台“等
帝王造园受到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欣赏趣味也向追求自然美方面转移
出现了城郊风景点,这是一种众人共享的公共游览区,和一般私园、苑囿不同
名士高逸和佛徒僧侣为逃避尘嚣而寻找清净的安身之地,也促进了山区景点的开发
六朝以后中国园林的发展
理景的普及化
由都城向地方城市扩散;由社会上层少数帝王、贵戚、豪绅向一般官员、士人、甚至平民推演
园林功能生活化
两晋南北朝以来的园林一贯追求自然意趣,早期人工建筑物较少,但随着造园的普及,园林和生活结合的更紧密,园中建筑物的比重也逐渐提高、
造园要素密集化
前期园林规模大,景物布置稀疏,唐时仍保持这种特点
随着园中生活设施的增多以及追求景观的多样和山水的奇险,各种造园要素都增加起来
造园手法精致化
六朝以降,理景风格不断变化,前期比较朴野,后期趋于精致
明清二代,由于严酷的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各种艺术的审美取向都趋于繁缛拘谨,不再具有唐代那种开朗豪放的气势,造园风格趋于繁密、精致、理景手法更加丰富娴熟
中国古代园林的哲学思想
中国园林既受道家思想影响,也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中国,儒道二学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作为个人生活环境要素的园林和风景建设,是在六朝时道家思想阐发个体精神时得以发展、升华为一种真正艺术品类的
道家崇尚回归自然,儒家也强调亲和自然,孔子所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被历代士人风味至理名言,作为论析风景的理论依据
明清皇家苑囿
历代帝王都在京城周围设置若干苑囿供其进行各种活动,这些苑囿的规模都很大,园内设有许多离宫及其他各种设施
明代帝苑并不发达,可能与朱元璋的“祖训”有关,明朝的帝苑比之唐宋,其数量与规模都可谓之微不足道
清代帝苑一般为两部分
一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
二是供游乐的园林
皇帝每年约有一半以上时间住在苑中,只有冬季祭祀和岁首举行重大典礼的一段时间才回到城内宫中,苑囿实际上成为了清帝主要居住场所
清代苑囿的理景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和园中园
帝王苑囿由于其生活和政治上的要求而产生特定的建筑布局与形式,和一般的宫廷建筑不同,苑囿建筑除了朝会用的那一部分外,其他较为活泼,随意布置,使人有亲切轻松感,建筑式样变化多,与地形结合紧密
花木配置,也因园林规模大而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同于私家园林以单株欣赏为主
运用我国传统的叠石手法,但园林面积很大,不可能依靠石山来作为园中主要景物,只能在一些园中园的小范围中,使用若干石山。大范围内,主要还是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利于各种花木生长;地下水位高,便于挖池蓄水;水运方便,各地奇石易于罗致
东晋、南朝建都金陵后,王公贵族竞相建园,掀起了江南第一次造园高潮
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园林布局
主题多样
隔而不塞
欲扬先抑
曲折萦回
尺度得当
余意不尽
远借邻借
水面处理
水面可形成园中的“空”与“虚”,和其他实景形成对比
水面把园中的观赏距离推开,使景物尽展风姿
水面改善气候,为消防、浇灌提供保障的功能
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
聚则水面开阔,有江湖烟波之趣
分则曲折萦回,可起溪涧探幽之兴
池的平面以不规则状为佳,可与整体布局相协调
水面分隔采用桥、廊、岛为宜,能使水面空间既隔又联,相互交融渗透,层次丰富
小池宜用浅岸
子主题
叠山置石
可看、可游、可局
塑造丘壑
体块、缝隙、纹理的处理
用石得当
假山必须像真山
建筑营构
建筑物的位置、尺度、形象、色彩都要考虑与山水的关系及配合效果,决不能我行我素的自我表现
风景建设的类型
中国古代对自然景观进行艺术加工是全方位的
邑郊风景名胜
位于城市近郊,可朝往昔反
村头景点
结合村头山水地形建造文化活动场所
沿江景点
沿江城市为了突出自身形象,也为了便于观赏大江风光,多着意修建沿江风景点
名山风景区
公共性
对各阶层开放,不同于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属于少数人所有,为少数人服务
综合性
境内自然景观多样,还有丰富的历史传说,诗文题咏等人文景观
持久性
建设资金来源于宗教的投入和各地富商、豪绅的捐助等多种渠道,因此长盛不衰,即使遭受破坏,也能得到恢复
这和私家园林的兴衰维系于某一家庭的情况不同
风景名胜区广泛发展的原因
礼制
中国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的制度
宗教
“天下名山僧占多”,几乎所有著名的风景名胜都有佛、道二教的寺观、庵堂,宗教活动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开发与发展
风俗
汉代以前,我国已有在春天去水边灌溉祭奠以求去灾降福的习俗
标榜政绩
唐宋是我国风景建设的繁盛时期,郡邑的守臣们着意在城郊兴作风景游览地,他们不在把风景建设视为仅仅是一种游乐之需,而是政通人和、政绩斐然和“智”、“仁”之德的一种表现
开山采石
按照习惯的认识,开山采石只能和破坏自然山林相联系。但在中国古代却有利用开山采石创造出风景名胜的骄人业绩
崇饰乡里
官僚、富商一旦“衣锦还乡”,都热衷于家乡的住宅、祠堂以及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
巧于因借,全天逸人
因
因其地,因其材,因其环境
借
借景
全天
保全景色的天然真趣
逸人
减省人力物力
旷奥兼用
旷
“旷”的景色能个人豪迈奔放、悠然遐想的感触
获得这种效果需要,开敞、登高
奥
“奥”的景色给人以深邃奥秘、变化莫测的感觉,可使人产生寻幽探奇的兴趣
主要靠围合、阻挡和曲折,使景观富于层次与深度,而决然排斥一览无余的出现
塑造意境
空寂出世
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
涤我尘襟
登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
标帜意蕴
诗文题字追求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