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地理学笔记
城市地理学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容有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城市地理位置、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编辑于2021-09-22 20:50:09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市集出现。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形成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市集逐步成为城市。导致城市雏形形成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商人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城市才具有了完备的职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导致城市规模扩大
机器大工业替代工场手工业,才产生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聚,出现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现代大都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掀起城镇化的世界浪潮。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到来,必将使城市在许多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功能更加复杂化、城市网络更加复杂化和数字化、国际经济联系更密切,经济辐射能力更强)。城市“长个头”的时候到来,除港沪外、再成长出多个国际型城市(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e city一指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具有主导作用或巨大影响力的少数城市,它们处在世界城市功能等级体系的顶端。上海至2010年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综上所述,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
即使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相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地区城市分布发展存在差异,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城市其分布发展也有差异,主要受区域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地理位置则是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
区域地理条件从总体上影响一个国家、一地区城市群体分布(城镇体系)的面貌,即哪儿城市多,哪儿城市少,哪儿城市密,哪儿城市稀。 如苏北、苏南两个样。四川盆地内部和边缘差异显著。 云南、广西城市分布均匀,因城市在坝子里,河谷盆地里。而坝子和河谷盆地分布均匀所以城市分布均匀。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城市的分布与气候
我国近60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包头、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4个城市是在年降水不足400mm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美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762—1270mm降雨量的较湿润地区。
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带。在中低纬度地带又明显集中于降水量400mm以上的半湿润、湿润地区。 而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区,则很少有城市分布。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其平均纬度 在20年代初是44°30’, 在50年代初是36°20' 70年代初是34°50’, 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1981年初,全世界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197个,其中近90%(175个)在北半球。在北半球的这些大城市向北不超过北纬60°,其中137在北纬25°以北。南北纬25°之间的低纬度地区一共只有50个。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因而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量400mm以上的半湿润、湿润地区。
在低纬度的大城市有两种主要区位类型:
一种是坐落在海拔较高的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
例如南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被称为是地球的中心(南纬0°13)海拔2818米。各月平均气温都在13°左右,一年四季,凉风习习,丝毫没有气候灼人的酷热。类似的例子有哥伦比亚的波哥大(4°36'N)海拔2556米,玻利维亚的拉巴斯(16°30'S、H、3632米),墨西哥城(19°24N、H 、2259米)等等
另一种类型则分布在低纬度地带能接受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
如新加坡(1°11'N)印尼雅加达(6°10'S)智利利马(12°03'S)等,
少数低纬度城市则两种条件兼而有之
如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10°30'S、H、1000米)的山谷,北距加勒比海很近,既避免了酷暑,又可享受热带海滩的乐趣。
在高纬度的城市分布也有一些特殊的条件
分布在气候上能得到暖流影响的地区。
如奥斯陆(59°55N)斯得哥尔摩(59°20N)赫尔辛基(60°10N)圣彼得堡(59°58N)以及更靠北的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64°09N)和世界纬度最高的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及不冻港摩尔曼斯克(68°58N)都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地形与城市区位
可见,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 原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农业发达利于提供各种产品。人口分布集中,有利于组织交通有利于向四周扩展,节省建筑投资。
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 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
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1983)。
在热带地区分布在高原上
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10种类型:
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以外,丘陵、山地区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是普遍特点。
1.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2.三角洲平原城市。距海较近,与滨海城市的差异在于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优势。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这类城市在我国北方分布十分广泛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这类城市处在窄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带。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这类城市多位于河谷,临河是共同特点。在江南丘陵区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地势低平甚至低洼。 7.高平原上的城市。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绝大多数城市均集中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在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城市一般位于狭窄的河谷平原,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10.高山谷地城市。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谷之中,如拉萨。
城市选址对地形及环境的要求因时代而异
在古代,出于防卫,城市多选在丘陵或河川围绕的位置上
在近代,从产业上的便利考虑,多在三角州、扇状地带等平坦地带发展。考虑交通上的需要,城市多在沿海沿江地带发展。必要时选择在山麓地带。从贸易、水利角度,选择谷口镇城址。矿山城市,开始接近原料产地。由于煤田、矿产品等接近内陆产地而发展起来。后来又接近市场,多向冶炼和运输方便的海岸发展
近来,由于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的改善,第四产业飞速发展,科学城、研究园区和以第四产业为基础的新产业城市大量出现,它们要求适宜的气候条件、优美的风景、充足的清洁的水资源、相对平坦而景观不单调的地形、舒适的住宅和方便的生活服务等,从而良好的环境和生活居住条件成了科学城区位的重要影响因素。
河流与城市区位
在历史上,沿河设城是普遍规律。即使今天河流对于城市仍不失为一项重要的区位因素。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直接影响是-提供城市用水、运输条件、利于安全防卫。 间接影响-是河流、河谷区农业发达,易产生城市。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还受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如资源密集地区,因资源开发而形成城市。如矿业城市、旅游城等。),基础设施的状况(是城市存在发展的基础。其作用表现在:直接参与生产、服务生产-电、水、热、煤气。间接支持生产、保障生产-交通通讯、污水处理,体现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程度-城市现代化的内容)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如我国东多西少,城市东密西疏),
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
农业:无锡为历史上重要的稻米集散地,发展成当时我国四大米市之一。 工业:工矿业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因素如大同、阳泉等煤炭城市;大庆、玉门等石油城市;锡都个旧、盐城自贡,都冷水江等。我国新设市中采矿城市占60%。 交通:城市的分布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尤其是大城市,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 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 东部经济发达,大城市数量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 好比是植物与土壤.
其基础原理: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动力,区域又能够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二者的关系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功能、特点。如山西是资源大省,山西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各城市形成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结构,太原发展成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心城市。
人认识不到自然的规律性或者忽视区域条件的工业布局和城市发展,造成的损失很大。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概念
位置--是指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地理位置有数理位置、政治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按不同空间尺度分析城市地理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中位置--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2、据城市与它腹地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中心位置
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
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当一个区域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区域条件不均衡,有的富、有的贫,城市就偏向于优势区域的一侧的重心位置形成。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和中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邻接位置
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县城常常位居全县中心,而其它镇却经常明显偏离中心而靠近县城边缘。这些镇就是为了避免与中心县城的竞争,在县城引力较弱的边缘地区利用两县产品和商品价格的差别开展县际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它们追求的正是邻接位置。
门户位置
城市位于对外联系方向一端
是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1)沿河城市的6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会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河口;
(2)海港城市的区位: 海湾、岛屿、陆连岛、陆岬;
(3)城市与铁路的关系有不同的区位类型: 枢纽位置(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 通过位置 端点位置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中心地城镇
定义 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产生发展——这类小城镇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特点——这类小城镇的共同特点是职能的综合性,发展的稳定性和鲜明的等级性。我国大部分小城镇属于此类,可细分为乡级镇、区级镇、县级镇、专署所在地的市镇四级。
发展前景——这类小城镇发展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前景如何,是否能发展成为大城市,取决于城镇的行政等级、服务范围大小以及服务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本身的发展条件。
交通贸易城镇
定义_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 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 公路中心等;
形成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小城市的雏形。近代,随着经济发展,以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基础,促进了这类城市的大量产生和不断发展。
分类——转运职能为主的城市按其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分为: 铁路沿线小城市, 铁路枢纽城市, 渡口小城镇, 河海港城市, 边境和特区城市, 综合性运输枢纽城市等。
发展前景 -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疏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经济腹地是决定此类城市发展的基础,腹地越大、越富饶,转运要求越大,城市发展规模就可能越大。后方疏运系统是这类城市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后方疏运系统的完善,包括运输方式的增加、交通网络的广度扩大和密度提高、运输能力增加、城市与港口的联系加强,城市规模就扩大。
专门化职能城镇
定义——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产生和发展——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其产生和发展强烈地依赖于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的需要。
主要特点——是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范围广,但联系内容较单一;发展历史一般较短,发展速度较快,并可能有较大的起伏性。
分类——按职能类型可分为矿业城、工矿城、工业城、风景旅游城、科学文化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