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一本适合在周末或晚上睡前读的书,作者分享了自己开始慢生活、实现慢生活的过程,给出了理清思绪、生活实践的建议,慢生活本身不需要固定模板,有意愿、清醒、平静地去生活。
编辑于2021-09-22 23:10:06相较于之前那本《【〔澳〕布鲁克·麦卡拉里】慢的艺术》作者通过详细分享自己慢生活的经历希望借此给人一下启发而言,《和这本书一样安静》就更像一本慢生活入门的操作手册。 书中大量图片和打破常规的文字排版,翻阅起来十分轻松,不过真正要感受到这本书的乐趣仅仅图书馆借阅可能不太行。 倘若感兴趣建议可以搜索一下新一点的二手书或者有活动折扣的时候入一本,跟着作者设计的方式,在书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一本适合在周末或晚上睡前读的书,作者分享了自己开始慢生活、实现慢生活的过程,给出了理清思绪、生活实践的建议,慢生活本身不需要固定模板,有意愿、清醒、平静地去生活。
一本以胶片打底的基础摄影书,然就了解光圈、快门速度、ISO等摄影参数还是不错的;书中最后几章讲胶片的处理感觉对现在的拍摄作用不大,PS取代了暗房~不过,如果对胶片感兴趣可以到图书馆借阅。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相较于之前那本《【〔澳〕布鲁克·麦卡拉里】慢的艺术》作者通过详细分享自己慢生活的经历希望借此给人一下启发而言,《和这本书一样安静》就更像一本慢生活入门的操作手册。 书中大量图片和打破常规的文字排版,翻阅起来十分轻松,不过真正要感受到这本书的乐趣仅仅图书馆借阅可能不太行。 倘若感兴趣建议可以搜索一下新一点的二手书或者有活动折扣的时候入一本,跟着作者设计的方式,在书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一本适合在周末或晚上睡前读的书,作者分享了自己开始慢生活、实现慢生活的过程,给出了理清思绪、生活实践的建议,慢生活本身不需要固定模板,有意愿、清醒、平静地去生活。
一本以胶片打底的基础摄影书,然就了解光圈、快门速度、ISO等摄影参数还是不错的;书中最后几章讲胶片的处理感觉对现在的拍摄作用不大,PS取代了暗房~不过,如果对胶片感兴趣可以到图书馆借阅。
慢的艺术
前言
生活被物质填满→压力、焦虑(负面情绪)→反思,精简事物
什么是慢生活?
慢生活和简单的生活不一定是更轻松的生活。
把我们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事摆在前面,培养自我意识,专注地生活,坚持自我的价值观,选择适用于自身境况的建议。
意识的转变而非形式主义
怎样使用这本书?
没有固定的方式:没有什么唯一正确的方法,对你奏效的方法就是正确的。
作者的建议:通览全书→回答自己在第一章罗列的问题。
第一章 从寻找初衷开始
尝试将生活简约化的过程反复且杂乱无章,因并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要改变。简言之,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没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没有自己的人生哲学、没有用以营造和约束生活的价值观。 →清楚自己在想些什么,知道自己的立场。
思考死后的声誉
“三句话为自己写一篇悼文”
怎样度过这一生,才能在人生最后的时刻,让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符合自己的预想?
专注于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事情
列一份表格,按照重要性从第一级排到第十级。
留意生活。
放手去做
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某个领域的技能和知识。
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一整套价值观
想象充实人生的模样
对我来说,什么事是重要的?
我希望自己留下什么?
我不希望留下什么?
我希望人们如何评价我?
我不想留下怎样的遗憾?
极简主义:舍弃过度的物质。
第二章 清理杂物
物质层面的简化的确是慢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零开始
要吃掉一头大象,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一次咬一口。
从小处着手
不断化繁为简的关键:时间。
避免试图一口气完成一项大任务时迎面袭来的无力感。
达成慢生活的步骤
清理是步骤而非目标。 (挖煤的例子)与其抱着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目标热血沸腾地投入工作,不如每天不断挖下去,反而能挖的更深走得更远。
清理杂物的六项障碍(恐惧)
舍弃那些与自己不再有关联的物品。
外部阻力
从自己入手,春风化雨。
内心的阻碍
一点一点进步、短暂的休顿。
感伤的情绪
这件物品对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件物品代表着这样的情绪?
我会把这件物品摆放出来吗?
花掉的钱
精简杂物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顾虑那些已经花掉的钱。
原谅自己,放它走吧。
以防万一
想明白自己真正计较的是什么→“以防万一”不过是一种拖延做决定时间的借口而已。
怎样清理杂物
妥善处理整理出来的冗余物品。 有目的的留下一些东西,也同样有目的的放弃另一些。
做实验
真正重要的物品和想象中重要的物品之间往往有巨大的区别。
衣架实验:刚开始换季,调换所有衣架挂钩的方向,穿过洗好放回衣柜时再将衣架挂钩方向转回来。一季结束后就能一目了然哪些衣服是穿过的哪些是因为其他原因被留下来的,换季时决定舍弃哪些衣服就简单很多啦~
重温自己的初衷
发现自己停在了不太重要的物品或小决定时,就该放下来想一想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努力地放慢脚步、精简生活?希望从中得到什么? 重温初衷,能够帮助我们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做出决定。
规则和边界
“进一样,出一样”就是一条再好不过的基本规则。 设定严格边界的最大好处——得时刻注意该允许什么样的物品进入家里。
第三章 不持有
我们利用它们做事,而非只为拥有,也不是为了通过它们展示自己的身份。
转换立场,减少物欲
意识到贫富差距与现在优渥生活的幸运→物质泛滥的确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转换立场让我们不再在意那些无足轻重的东西(物质),并意识到拥有这样的苦恼(物质泛滥)其实是自己的幸运。
通过审视接收的信息减少物欲
有些信息不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好,而是为了勾起我们的消费欲望→购买的不是我们需要、可能用到的东西,而是跟风、追随潮流、显得时尚或博学而大肆购买。 为了拒绝成为这样的购买者,须留意自己每天吸收的信息。
杂志
用批判的眼光看广告、评论和文章。
电视节目
看真正的好节目。
社交媒体
用批判的眼光看。
通过暂停的方式减少物欲
把想买的物品列入“以后再买”的清单、临时制定消费禁令、将信用卡账户退出登录或删掉手机上的购物APP等。
“光清理还不够,还要不持有”
清理杂物和不持有之间的区别
就像舍弃成功的念头一样舍弃占有欲,尽量将手头的资源物尽其用
分享
分享经济是一种减少购买使用频率有限的物品的方法。
借用
慢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着专注地、有目的性地思考。 提前考虑和做计划对我们大有帮助。
租用
花些钱,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帮助我们减少持有物品的方式。
保养
保养已经拥有的物品花的时间和金钱要少得多。
修理
修理是一门被遗忘的艺术 尽量做到物尽其用,而不是直接换掉。
买二手物品
不仅省钱,也能避免浪费资源。
只买一次,买好的
如果一定要买新的东西,在自己支付能力范围内质量最好的。 贵不一定好,我们需要花时间了解什么是高质量的标准→帮我们节约钱和资源
支持良心品牌
更优秀的人文关怀、环保意识等
减少购买新物品的需求
意义: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做出的选择,以及选择的理由。被听到,局面被改变
第四章 正念
“内心充盈”VS“内心空虚(麻木)” 第一件事情是我的体验更加丰富了;第二件事情就是我开始投入地生活了。 内观帮助建立缓冲带。
怎样练习内观
想过上内观的生活,需要做的只是专心而已;主动去观察。
做有创意的事
创作的过程把我们带到当下,允许我们忘记对过往的悔意和对未来的担忧。
出门去
学着热爱和欣赏身边的自然世界,懂得珍惜,懂得可持续发展,与整个世界融合;感受时序和季节的变换。
种植
只要花盆放在有阳光的地方,再加上一点水和关心,就能体验到这种(园艺作为内观方式)乐趣。
什么也不做
学着让那种急迫感过去;学着了解快感不必即可满足,渴望和冲动终究会过去。
练习瑜伽
“舍弃那些对你无益的想法和感受。”
做运动
觉察我们的身体在做的事情以及获得的感受。
深呼吸
总有一些零碎的时间可以利用,虽然短暂,仍会带来积极的效果。
留心感官的知觉
花几分钟检视我们的各种知觉,把自己完全带入当下的时刻,将压力、紧张、对过去和将来的担忧清出脑海。这是我们送给自己的一件礼物:缓冲。
静静地走路
思绪需要一些时间在安静中渐渐沉淀,然后便会形成某种秩序,水到渠成地把问题解决。
留意自己从未留意过的事物
尝试改变惯常的视角,更贴近的观察。
锻炼身体
全身心投入,并且有意识地觉察。
享受美丽的事物
贴近美,沉浸其中是件很美妙的事。
关注身边的人
为自己创建有关这个人的更为深切的回忆,也全然与他们活在当下同一个时刻。
大笑
一种宣泄的方式,一种治疗,一次放松。
聆听音乐
好音乐能让我们泪流满面。
传播善意
虽然只是带着善意做一些小事,也能为彼此带来很大的影响。
微笑
随着自己心意朝别人微笑。
冥想
在冥想中,我们可以得到平静,学会自省,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创作能力有很多好处。
活在当下:一次内观时刻
你现在能看到什么?
你能听到什么?
你能感受到什么?
你能闻到什么?
你能品尝到什么?
那些常见的障碍
我没有时间
很多方法可以将内观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只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眼下做的事情——感官、行为、气味和味道都可以。
我不擅长
没有人“擅长”内观。 练习内观让我们觉察到更多的事物,有时候感到不自在。他让我们觉悟真相,且不一定是我们愿意看清的真相。只有产生觉察的意识,才能知道怎样做出改变和调整。 不要把任何特别的结果和内观的练习绑定在一起,静观其变就好。
我不是可以做到这些的人
只要对身边的事物多加关注即可。
我对它的效果感到怀疑
对无法立竿见影的方法感到怀疑实属正常。 尽量做一个有玩心和好奇心的人,不要在心中预设结果,怀着做实验的心态去尝试(看看感觉如何)。
我不知道怎么做
没有什么特定的方法,只要去关注即可。
我觉得无聊
不要对这种无聊之感让步,看看它到底是什么——你的大脑正在发出指控,要我们寻找解决方案。
我做不到保持不动
那就动起来。一次行走的冥想,也可将健身锻炼(绘画、园艺、写作、缝纫……)当作一次内观的练习。
我无法停止思考
用不着这么做。 思考是大脑的工作,与其努力压抑四处逃散的思绪,不如接受他们。我们可以感知他们的存在,同时继续自己的内观练习。
我有太多感受
内观帮助我们了解负面情绪不是一切。
懂得自己的感受与事实不是一回事。
这样做不会有什么不同
一些关于自身的有力洞见;内观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你的生活。
第五章 远离网络,重建人际关系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矛盾的产物。
科技为我们带来了与世界连通的丰厚馈赠,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了不起的好处。
找打志同道合者
便捷的通讯
远程沟通
教育
各种各样的书籍、讲座、课程和学习机构
自我提升
利用科技给予自己激励和鼓舞
学习冥想、纠正跑步姿势或练习瑜伽
加入相关的兴趣小组,被指导
吸收陌生人提供的经验,用别人的成就激励自己进步
认知
开阔眼界
机会
远程工作
创建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点、视频和照片,还能发布商业消息和合作机会
接触更多的信息
与日常生活圈之外的人打交道;我们的世界即变大了,也变小了
失去了什么?
时间
我们可能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想做的事而难过,却能挤出至少一小时浪费在网上。
共情
习惯于将网友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分开来看待,不知不觉怀着娱乐的心态浏览悲剧、战争和暴力的新闻;有了多次这样的经历后就对此见怪不怪了——直到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多样性
见不得不赞同自己的意见、批评和不同的世界观,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回音室。
行动
让我们产生仿佛在手机上浏览网页,就完成了拯救地球伟业的错觉。
用意
通过电脑显示器或手机屏幕,太容易误会对方的意图或语气了。
洞察力
向不同的世界观敞开心扉与一头扎进充满愤懑、仇恨和尖酸评论的评论区是有区别的。
休息
我们永远处于“在线”状态。
自信
社交媒体上那种无止境的攀比是一件耗费精力且贻害无穷的事。
注意力
我们通过上网让自己看起来忙忙碌碌,将科技作为一种转移视线的方式,却忘了它本该是一件有用的工具。
慢生活倡导我们疏远网络,关掉手机,走出门去。
在饭桌上不看电子产品
互相交谈,过问彼此一天过得如何。
电子产品不能带进卧室
上床前一小时不看电子产品,早上不用手机铃声做闹钟。
早晨不看电子产品
起床到九点的时间段内规定为远离电子产品的时间。
限定每周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当我们不得不使用手机的时候,应该更好地管理时间,避免拖延和无意义地上网。
关闭消息提醒功能
研究表明,一旦被手机发出的提示音或收到邮件地通知打扰,可能需要花二十三分钟才能重新投入到之前地工作中。
关闭应用图标标记功能
摆脱小红圈带来的内啡肽的刺激。
按时休息
每天都规划出一段时间来远离网络。
设定上床前和起床后的步骤
睡前不看电子屏幕,我们便有机会阅读、洗澡或是与爱人聊天,同时有助于拥有时间更长、质量更好的睡眠。
只在一台设备上浏览社交媒体
可以截断分散注意力的通道。
仅在有时间回复时查看电子邮件
目的性带来的力量。
不随身携带手机
不随时待命也没问题。
设定时间限制
帕金森定律的实用性(大概意思说一项任务总是能将分配给它的时间填满)。
设定“无电子产品休息日”
刺激物不在了,一堆与平常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就会浮出水面。
断网
如果你不能彻底摆脱电子产品……
删除多余的手机应用程序
删除应用程序是一种不错的切电断网法。
减少科技对生活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科技已经成为一种消遣。
第六章 林中小屋
想象一个可以完全放松,无比自在的地方
自我
睡眠
当我睡眠充足时,大脑和身体的表现确实更好。我们把睡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自我暗示
引导自己感受爱的善意。
感恩之心
是一剂对付不满、自得、事不关己的抱怨的解药。感恩让我们懂得我们受到的伤害和感受到的失望、嫉妒及愤怒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满足感
追求质量而非数量,深刻而非肤浅
阅读
对于自己热衷的事情,我总能挤出时间的。
食物
慢食主义,吃应季的、绿色的和高品质的食材。
运动
为了心情舒畅,而不只是为了保持外貌与身材;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将它们穿插在一天的生活中,融入了生活的节奏。
运动的目的是让生活变得充实,而不是虚耗我们的精力
旅行
见识到小小生活圈外的各种人和事。
需要一颗“宁愿少看几个景点,也要对此地多一些认识”的心。
第七章 相对的平衡
我们根本用不着费尽心思玩转所有的球 平衡 名词(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使人和物保持平稳、不倾斜)
学会有所倾斜
带着意愿将注意力投入某个需要花费精力的领域。
全心投入,而非浅尝辄止
全心全意地投入当下带给我们的深刻体验。
把时间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选择有目的性的使用时间,而不是盲目的忙碌。
减少拖延
任务一旦开始,自然就会产生推动力。
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
做到(一定程度的)井井有条

慢生活是带着意愿去生活,在重要的事上多花时间,不去理会不重要的事。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你的标准
放弃那种要么不做,要么做到完美的念头;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没必要觉得这是一种失败。
(有些)内疚感需要舍弃
为了达到相对的平衡。‘
为了“慢”而“快”
把正确的权重分配给不同的事情。
为了“快”而“慢”
带着意愿放慢自己的脚步,能够帮助我们恢复精力,获得休息的机会,度过有深度、有质量的时间。
拥抱不同的人生阶段
事情已经发生了,只要我们专注而有目标地去生活就好。
回溯自己的初衷
增强核心力量的事。
第八章 退步的艺术
首先要明白一路上难免出错,但接下来仍旧要迈步向前走。
追溯自己的初衷。
后续
慢生活的本质——意愿、简化、内观、平衡、联结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