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货币——金融的基础性要素
《金融学》(第六版)主编曹龙骐,梳理了货币这一章的思维导图,从货币是什么和什么是货币这两个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编辑于2021-09-23 10:28:15货币——金融的基础性要素
货币“质”的规定性:货币是什么
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本质之“谜”
(一)关于货币之“谜”
货币起源说
中国古代
先王制币说
司马迁的交换需要说
西方
发明创造说
亚当斯密
西斯蒙第
代表性观点归纳
货币的出现是和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货币是由有权势的统治者或贤人确定的
(二)马克思对货币本质的科学分析
抽象的逻辑分析法
商品交换原则
用来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等价交换原则: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等的价值
价值(表现)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
具体的历史分析法
社会劳动: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的劳动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劳动
私人劳动:社会分工条件下私人生产者的劳动是对死人有直接意义的劳动
揭示
1.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2.商品变成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一私人 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通过交换,而货币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自发地产生的
3.商品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四种价值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一)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两个基本特征
(二)货币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三、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地具体体现
价值尺度:以价格形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具有的特点
它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
它具有完全的排他性、独占性
通过价格标准这个中间环节完成
价格标准与货币本身重量单位名称分离的原因
外国货币的输入
随着财富的增长,贱金属币材由贵金属代替
国家铸造不足值的货币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
区别
形成
价值尺度: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地形成
价格标准:国家法律规定
目的
价值尺度:金充当价值尺度职能,为衡量商品价值
价格标准:规定一定量作为价格标准,为比较各个商品价值的不同金量,衡量不同商品的不同价值量
变化
价值尺度:货币商品的价值量将随劳动生产率变化
价格标准:货币单位本身的重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联系: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而作出的技术规定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
特点
可以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需要有足值的货币本体,即可用货币符号代替
包含危机的可能性
我国人民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除应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外,还需要有相对稳定的购买力
用纸印制的货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
特点
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环节
不仅服务于商品流通,还服务于其他经济行为(如借贷、赋税、地租等)
流通手段为即期购买,支付手段是跨期购买
在已有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流通手段不存在
贮藏手段:货币购买力的“暂歇”
货币退出流通,被当作财富保存时所发挥的职能
特点
必须既是现实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
必须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
作用加强
作为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
作为流通手段准备金的贮藏
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贮藏
作为世界货币准备金的贮藏
金属货币流通与纸币流通下货币贮藏的作用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货币量的作用
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能否发挥贮藏手段职能关键在于纸币能否稳定地代表一定的价值量
我国企业存款和城乡居民储蓄能否起到货币贮藏的职能作用尚存争议
贮藏货币具有自发调节货币量的特殊作用
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
四、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
货币发展过程:名实相符——名实不符——名实脱离
货币形态类型
实物货币
价值高而稳定
质地易于分割
易携带和保存
多为金属货币
代用货币
代替金属货币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纸质信用凭证
以十足的金银等贵金属作为保证,可以自由地用纸币向发证机关兑换成实物货币
优点
印制纸币的成本较铸造金属货币低
避免了金属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和有意切割
降低了运送的成本和风险
缺点
易伪造和损坏
以贵金属作为保证和准备金,跟不上日益扩大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
信用货币
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发行量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
与贵金属脱离关系,不能兑换金属
条件
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
人们对该货币抱有信心
主要形态
辅币(与本位币相对应)
贱金属制造,名义价值大于实际价值
小额或零星交易
现钞(现金)
银行存款:存款是存款人对银行的债权,对银行这种货币又是债务货币
电子货币
货币“量”的规定性:什么是货币
西方学者的观点(货币量的定义)
M₁=C+Dd
M₂=M₁+Ds+Dt
M₃=M₂+Dn
M₄=M₃+L
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宽”“窄”定义
划分的原因
中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及其纠正
原因
出于“理论考证”,片面引用马克思的论述
来自“国外引进”,承袭前苏联的理论观点
依据“实际情况”,现金与存款不能自由转化
认识片面导致实践片面的表现
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不符
衡量货币流通状况是否正常只着眼于一个指标
分析物价上涨只局限于一个原因,即现金发行过多
无视存款通货的膨胀
纠正
统一的货币流通不能只是现金(小货币流通范围),至少包括现金和存款在内的“大流通范围”
原因
有利于遵循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正确、全面地衡量货币供给状况
有利于真正解决整个货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货币量层次划分
含义
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含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西方国家对货币量层次指标系列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世界各国均根据不同情况和要求,公布了各自的“货币供给量层次指标系列,并根据理论进展状况和实际操作经验作适当调整
不同国家划分
美联储的“货币层次系列”
M₁=通货+旅行支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可转让提单+自动转帐的储蓄存款+信贷协会股份存款帐户+互助储蓄银行活期存款
M₂=M₁+货币市场存款帐户+储蓄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即期回购证券协议存款+美国居民持有的即期欧洲美元存款+货币市场互助资
M₃=M₂+大额定期存款+中期回购证券协议存款+金融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存款+美国公民持有的中期欧洲美元存款
L =N3+其他流动资产(包括银行承兑票据、商业票据、财政部债券、美国储蓄公债等)
德意志联邦银行
M₁=现金+银行同业以外的活期存款
M₂=M₁+银行同业以外的四年内定期存款
M₃=M₂+有法定通知期的储蓄存款
中国
M₀=现金
M₁= M₀ +企业结算户存款+机关团体活期存款+部队活期存款
M₂=M₁+城乡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M₃= M₀+全部银行存款
划分依据
按货币周转速度来划分,但不能包括非商品性款项
按货币变现率高低划分,但变现率高的存款并不是最活跃的购买力
按货币的流动性来划分(较为通行)
能准确地把握流通中货币的各种具体形态在运动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为中央银行制定宏观金融政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流通结构图
流动性是相对于货币与商品换位来说的,这有利于掌握不同货币构成和大体相对应的商品构成之间的对应关系
货币的流动性本身也含有中央银行在分析经济变化基础上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