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
这是一篇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的思维导图, 从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文化论升温、文化论再升温、信息文化观这几个方面作了介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互联网9大思维
组织架构-单商户商城webAPP 思维导图。
域控上线
python思维导图
css
CSS
计算机操作系统思维导图
计算机组成原理
IMX6UL(A7)
考试学情分析系统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
计算机文化论
技术发展背景
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问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
1974年第一代微型计算机问世
1981年IBM公司开发磁盘操作系统
国内外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75年南斯拉夫学者提出《中学生对于计算机应该知道什么》
1981年伊尔肖夫《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标志“计算机文化论”形成
1978年始,我国计算机教育从无到有得到迅速发展
1978年至1981年各学校自发探索
1982年计算机课程正式进入中小学,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和计算机教育的开端
1982年至1983年,我国计算机选修课主要包括BASIC语言及简单的编程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关于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规定
1984年《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
计算机选修课主要内容始学习程序设计语言
存在问题与相关研究
将计算机教育等同于学习程序设计,将其异化为对BASIC语言的学习
郭善渡提出“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语言为承载”
阶段分析
信息技术处于发展初期,尚属于精英技术
教学内容只能是BASIC语言
对人的内在品质的要求是计算机素养,核心是程序设计能力
课程定位于“计算机文化论”
计算机工具论
计算机的普及化发展
计算机小型化促进普及化发展
微型计算机开始大规模应用时代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个人计算机取代大型机
计算机的应用发展
科学计算
各行各业的基本信息处理工具的方向发展
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
1985年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
英国专家提出把计算机作为工具
明确计算机教育的研究重点由高等教育转向普通教育
亨利贝克强调计算机的应用
1990年7月第五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
部分发达国家提出信息技术教育
艾肯认为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下放到中学课程
邓小平“计算机的普及从娃娃做起”起到推动作用
我国计算机教育迅速发展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关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规定
1987年《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行)》
强调逻辑思维能力
开始关注计算机使用能力、语言使用能力
强调应用,增加应用软件
1994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明确计算机的工具性定位
强调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态度、道德等相关内容
过于注重计算机的工具性,认识却不够全面和深入
部分学者对“工具论”持谨慎态度
有学者认为“文化论”相当于“知识论”“工具论”相当于“应用论”
课程目标明确计算机的工具性定位,强调计算机应用
核心是工具应用能力
“计算机工具论”对课程意义认识的一次升华
文化论再升温
1985年5月Windows1.0版问世
1987年Windows2.0版面市
1990年5月22日Windows3.0版本,人们逐渐接受
信息技术走向大众化
安德森《有超媒体文化才是有文化:读写算与多媒体文化是基本的技能》
费尔莫《因特网:文化的最后与最好的希望》
我国计算机教育逐步得到重视
1997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
对初中与高中计算机课程的目标进行区分
将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基本选定模块和选学模块三个层次
信息文化观
在工作方式上,无纸化办公成为主流
在学习方式上,人们交往方式也因网络存在而发生改变
在娱乐方式上,网络游戏、在线影视和在线音乐等娱乐项目使人们娱乐方式发生改变
我国对计算机教育的认识
1999年,开始出现“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字样
1999年6月13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11月26日《关于征求对<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修改意见通知》
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00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2017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去那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且包含四个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
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各个学段都默认是零起点
2017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如何落实依然是困扰
信息文化呈现出稳定与繁荣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