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毒学思维导图
本导图总结了病毒学的知识内容,包括病毒学总论、呼吸道感染病毒、消化道感染病毒、肝炎病毒、孢疹病毒、逆转录病毒、狂犬病毒等。
编辑于2021-09-24 01:37:52病毒学
病毒学总论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的结构
基本结构
核衣壳
核心
据此将病毒分成DNA病毒和RNA病毒 是病毒的基因组,控制病毒感染性、复 制增殖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衣壳(结构蛋白)
①保护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他理化因素的破坏; ②与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③可作为病毒 鉴定分类的依据;④具有抗原性,可诱发机体 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⑤维持其形态。
包膜
蛋白质
多糖
脂类
功能:①保护核衣壳;②参与感染过程; ③具有抗原性;④与消毒有关(脂溶剂)。
辅助结构
刺突
病毒的增殖
①吸附
静电结合(可逆)
真正吸附(不可逆)
判断病毒是否真正感染
②穿入
融合穿入(核心+衣壳)
吞饮
直接穿入(无包膜病毒)
③脱壳
④生物合成
病毒核酸复制
病毒蛋白合成
早期蛋白质合成:主要为功能蛋白(酶)
晚期蛋白质合成
⑤装配与释放
溶细胞性释放
出芽释放
理化因素的影响
病毒的传播与扩散
病毒的传 播途径
①水平传播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黏膜接触
皮肤损伤
②垂直传播途径
胎盘、产道
病毒的 扩散方式
①病毒血症
②神经扩散
单纯疱疹病毒
带状病毒
狂犬病毒
③黏膜直接扩散
病毒感染的类型
隐性病毒感染
显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病毒复制但无症状)
呼吸道感染病毒
正黏病毒(人类 最主要的是甲型)
形态与结构
分节段的负单链RNA病毒
有包膜
内层:基质蛋白M1
作用:①保护核 心;②维持外形
外层:宿主细胞膜 的脂质双层结构
血凝素(HA)
功能:①介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释放病毒核衣壳;②与多种动物红细 胞表面受体结合出现血凝现象;③刺 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神经氨酸酶(NA)
功能:①具有神将氨酸酶活性,利 于成熟病毒释放,促进流感病毒 扩散;②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 病毒扩散,但不能中和流感病毒
组成流感病毒 表面的刺突
基质蛋白M2:一种膜通道蛋白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包 膜上镶嵌的3种膜蛋白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
病人(主要)
隐性感染者
病禽
呼吸道局部感染,不引起病毒血症,但其产生的毒素会入血
副黏病毒
麻疹病毒(人是其唯一宿主)
生物学形状
单负链RNA病毒,不分节型
抗原型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有包膜
致病性与免疫性
入血,会引起两次病毒血症,麻疹愈后可获得持久而牢固的免疫力
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
防治原则
防止麻疹的主要措施有隔离病人,对儿童进行疫苗 接种(现疫苗发展为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
腮腺炎病毒(人是其唯一宿主)
同样只有一个血清型
入血,会引起病毒血症
免疫力牢固,六个月以下婴儿可从母体被动获得特异性免疫
可用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预防
呼吸道合胞病毒
病毒感染范围局限于呼吸道,不产生病毒血症,感染后免疫力不强
由于免疫力不强,6个月以下婴幼儿无法从母体中获取有效抗体
副流感病毒
冠状病毒
生物学性状
单正链线状RNA病毒
有包膜
其他呼吸道病毒
腺病毒
风疹病毒
只有一个血清型
人是唯一自然宿主
可垂直传播(最严重危害)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采用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预防
鼻病毒
消化道感染病毒
人类肠道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
基因组为单正链RNA
衣壳含有4种蛋白
致病性
传染源为病人或无症状携带者
入血,会引起两次病毒血症
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病毒可入侵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干和脑膜组织等
免疫性
免疫力强弱的影响
90%以上为隐性感染
5%顿挫感染
1%~2%的感染者可因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和 脑膜,引起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和无菌性脑膜炎
0.1%出现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极少数会引起延髓麻痹
感染后可获得长期而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以体液免疫产生中和抗体为主
防治措施
接种三价的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柯萨奇病毒
CVA:手足口病
CVB:心肌炎
埃可病毒
尚无有效疫苗用于预防,也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新型肠道病毒
共同特征: ①无包膜; ②基因组为单正链RNA(感染力强); ③在易感细胞中增殖; ④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⑤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⑥虽然在肠道中增殖,但却引起多种肠道外感染性疾病。
急性胃肠炎病毒
轮状病毒(秋季腹泻)
生物学性状
双层衣壳,无包膜(在释放时直接损伤细胞)
分节段的双链RNA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致病性
粪-口途径传播
传染源
病人和无症状带毒者
A组轮状病毒最常见
严重者会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其他病毒
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HAV)
生物学性状
基因组为单正链RNA
抗原型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对理化因素有较强抵抗力
致病性
粪-口途径传播
会引起一次病毒血症
甲型一般为自限性疾病,愈后良好,不会转为慢性和慢性携带者
乙型肝炎病毒(HBV)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大球形颗粒
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
内含病毒的双链DNA和DNA多聚酶
核心表面的衣壳蛋白为HBV核心抗原
小球形颗粒
不含DNA和DNA多聚酶,因此无感染性
管形颗粒
基因结构
其基因结构特殊,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结构
抗原组成
HBsAg
S基因编码,化学成分为糖蛋白
由于大量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指标
具有免疫原性,可刺激产生抗体,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
HBcAg
由C基因编码
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非保护性抗体
HBeAg
是HBV复制及具有强传染性的指标之一
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HBe)
当抗-HBe常在HBsAg滴度降低,HBeAg消失时出 现,对机体有一定保护作用,被认为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HBxAg
致病性
传染源
病人和无症状HBV携带者
传播途径
血液或血制品传播
母婴传播
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
致病机制
①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
②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
③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
微生物学检查法
免疫学检查
HBV抗原、抗体的检测(“两对半”)
HBV抗原、抗体的检测的意义
①HBsAg阳性可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感染者;
②急性肝炎病人血中出现抗-HB是肝炎恢复的标志,随后HBsAg 将消失(若持续六个月以上,则考虑已转为慢性肝炎)
③HBsAg阳性者具有传染性,应禁止献血
④HBeAg阳性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基本和HBsAg同时出现)
病毒核酸检查
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
有包膜
单正链RNA病毒
更易转变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肝硬化、肝癌的转化率远高于HBV
丁型肝炎病毒
单负链RNA病毒
为缺陷病毒,必须依赖嗜肝性病毒才能感染
戊型肝炎病毒
单正链RNA病毒
无包膜
粪-口途径传播
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致病性
直接接触(HSV-1):潜伏部位为三叉神经节、 颈上神经节(主要在腰部以上)
两性接触(HSV-2):潜伏部位为骶神经节
免疫性
病后可获得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但对潜伏感染无保护
水痘-带状疱疹
与HSV的不同之处
①可经呼吸道感染;
②通过病毒血症播散至皮肤
③只有一个血清型
能长期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
人巨细胞病毒
人是其唯一宿主
易造成先天性感染(从胎盘传染)
EB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的共同特性
①形态结构:球形,有包膜,表面含有病毒编码的糖蛋白刺突;
②基因组:线性双链DNA,具有独特序列;
③增殖:均能在人二倍体细胞核内复制,产生明显细胞病变。病毒可通过细 胞间桥直接扩散,感染细胞与邻近未感染细胞发生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④感染类型
显性感染
潜伏感染
整合感染
先天性感染
逆转录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有包膜
包膜表面有刺突:由糖蛋白gp120(识别、吸附) 和跨膜蛋白gp41(膜融合)组成
基因组
HIV的基因组为2条相同的单正链RNA
致病性
传播途径
①性传播
②血液传播
③母婴传播
致病机制
HIV感染的主要特点是CD4+T细胞受损引起的免疫缺陷
HIV疫苗难以研制的原因
①HIV的逆转录酶无校正功能
②env基因易发生突变
③gp120表面抗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清除
抗病毒治疗
“鸡尾酒疗法”(多种抗逆转录药物联合治疗)
其他病毒
狂犬病毒
生物学特性
形如子弹状
有包膜
核衣壳呈螺旋对称
由单负链RNA、核蛋白、多聚酶蛋白和基质蛋白组成
传染源
①病犬(发展中国家)、野生动物(发达国家)
②患病动物唾液
③隐性感染的犬、猫
致病性
增殖过程:①吸附②穿入③脱壳④生物合成⑤组装释放
病毒对神经有很强的亲和力,不引起病毒血症
典型的临床表现
早期对刺激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恐惧不安,对声、光、风刺激均高度敏 感,特有症状“恐水病”(听到水声时,呼吸肌、吞咽肌发生痉挛)
病毒在易感动物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质内形成的内基小体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狂犬病的指标(但其实能够被检测出来时,病患基本已经无救了)
防治原则
1、伤口处理
2、被动免疫
3、疫苗接种
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