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学史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思维导图,包括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视角、中国文学的演进、中国文学史的分期等内容。
现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语法,修辞,词汇。汉语是汉民族共同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的语言。现代汉语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
这是一篇关于《学记》教育制度的思维导图,讲述了学制、考试标准、视学、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原则、教育的方法、教师观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
总绪论
1.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视角
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演进的历程
1、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当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2、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文学创作主题(作家)
文学作品:核心
3、与文学密切创作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
4、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还有文学传媒
子主题
2. 中国文学的演进
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矛盾、地理环境
内部因素:
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文体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后
各种文体的萌生和形成再到成熟其成长过程的长短不同
朝代发展的不平衡
地域的不平衡
不同朝代各地文学发展有盛衰的变化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成长
相反相成的因素
雅与俗之间的互相影响、转变和推动
各种文体的互相渗透和融合
复古和革新之间的交替和碰撞
文与道的离合
3.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时期
特点
中国文学各种题材几乎孕育于该时期
散文-卜辞
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
小说—神话传说《史记》、《左传》等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
辞赋—《楚辞》
戏曲—《九歌》
中国文学思想基础孕育于该时期
文学思潮以儒家道家两家为主
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收来看士大夫是作为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主要传播媒介
先秦: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群体到个体的演变
秦汉:相比先秦文学的新特点
创作主题的处境有了变化
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
汉代文学失去先秦文学的生动与活泼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凝重、呆板的风格
中古期:魏晋至明朝中叶
魏晋至唐中叶
魏晋作为新时期开端的原因
中国文学自觉时代,在南北朝完成了自觉的进程
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改变由古奥转向近浅
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时期他们 分别在中古期的唐、宋、元达到了高峰
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经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
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各种新形势
文学创作的主题和对象包括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
五言、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顶峰的时间, 也是五言、七言近体诗的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的时期
诗占据文坛主导地位
文学创作宫廷起到核心作用
玄学和佛学渗入了文学
唐中叶至南宋末
文学发生的变化
文学语言和文体的革新,唐宋八大家确立了文学语言和散文模式直到五四运动才被打破。
诗歌经过盛唐之后难以维计,直到宋代寻找到了出入
宋诗于唐朝中后起的诗歌延续性体现在
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
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映百姓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到唐晚期减弱到宋代又普遍得到加强
元初至明中叶
叙事文学占到了文坛的主导地位
文学对象:案头读者转向勾栏瓦舍的听众
文学传媒:除了读物以外还有说唱、扮演等艺术形式
近古期之:明中叶至五四运动
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时期(1840)
嘉靖时期文学发生变化
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级的壮大、印刷术的普及文学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了一种新趋势。
在王学左派的影响下,创作主题个性高扬并在作品中以更加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
诗文等传统问题仍在发展,但无法推陈出新,而通俗的文体显得更急勃勃其中小说最富有生命力。
第一阶段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的涌现和他们之间的争论
第二阶段鸦片战争
在寻求富国强兵之路时,寻找到新的文学灵感
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
文学观念改变:社会改良的工具
文学传媒:报刊出现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文学发展变化分为九个方面
创作主题的发展变化
作品思想内容发展的变化
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艺术表现的的发展变化
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
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
接收对象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