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化原理
城市地理学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笔记,包括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的机制、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等内容。
编辑于2021-09-25 23:28:53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的不同解释
在各种各样城市化的定义中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因为这一定义包含了人口集中或迁移过程中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加以可以采用比较简单易行、有一定可比性的指标,所以被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城市化除了包括人口转换和集中的过程外,是否还有其它的过程,各个学科给予了不同的解释:
综合上述,城市化这一词有4个含义: a.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b.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C.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d.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1、人类学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乡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
2、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流动,即资本流,劳力流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注重世界经济体系内一国一地区的城市化问题。
3、地理学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其研究具有综合性。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和城市化Ⅱ。
城市化|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称为逆城市化。
第三种情形可以分为两种情形:①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
②由于交通信息发达,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城市化的机制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期,而这一前提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即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机制的核心课题。关于这一课题,各学科的专家也有各自不同的观点:
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动力除了经济原因外,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原因也是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地理学在分析城市化动力时,首先注意问题的空间性,从地域秩序入手。现在转向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化与城市化 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按照韦伯的观点,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斯科特则从劳动过程的角度探讨了相关问题,提出了竖向结合和竖向分离的企业发展过程。 50年代以来,城市发展对工业发展的依赖程度在发达国家不断减轻,但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
1、推拉因模式 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2、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1970年,由马卜贡杰提出。该模式认为,城乡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市的控制性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技能,他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
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代表人物
英国的哈唯
哈唯等人认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研究应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本质及所产生的城市问题的根源。他提出了资本“三次循环”的概念,而这一分析进一步拓宽了城市化的研究领域。随着新的理论及城市建成环境等概念,以及衡量城市建成环境动态变化的多项指标的提出,为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其他转换过程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
与传统理论和人口指标分析城市化相比,新的理论和指标有以下一些特点:
(1)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其结构的分析; (2)周期性特点; (3)若干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当前正处在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阶段;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的向外推进。
飞地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成,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推进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
反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为消极型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这是分析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时提出的一种观点,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前者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后者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城镇化的指标和测度
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1、主要指标法
这个指标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不过,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城市定义的不同
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
只反映人口特征,不反映城市化的其它性质
只反映相对规模,不反映总体规模
土地利用指标:是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指标,主要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
2、复合指标法
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然而,指标多必然与具体地域结合紧,针对性强,通用性差。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重要动力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工业的扩展带动城市的扩展,是城市化的传统推进方式。到了现代,城市工业在扩展方式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也值得大家关注。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通常,住宅用地占城市用地的比重最大,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住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西方学者在城市化的研究中,把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看做一个连续演变的过程。 其中彼得·霍尔(P.Hall,1984)的城市演变模型称得上是城市化发展阶段理论上能取得全球共识的理论之一。
霍尔把一个国家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两部分。又把都市区分为首位城市体系和其他一般城市体系两部分,都市区由中心市和郊区组成。而非都市区则为传统的农村地区。
霍尔将城市演变过程归纳为五个时期六个阶段,依次是:
在霍尔的模型中,前三个阶段,中心市人口高速增长,城市发展以向心集聚为主;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增长速度低于郊区,是离心扩散的初始阶段,出现了郊区化的前兆;第五阶段中心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为典型的郊区化阶段;而第六阶段则与逆城市化阶段相联系。
三、再城市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有些大都市区的人口又开始恢复增长。其原因:
一是这些城市中的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速
二是这些城市为挽回发展的颓势,采取了大规模的都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了昔日的活力。
与再城市化有关的一个概念是gentrification现象,中文多译作绅士化。
由于中产阶级引导了gentrification的过程,因此,把gentrification翻译为中产阶级化更合适些。
肯尼迪(M.Kennedy)将gentrification定义为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居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街区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品位也发生了改变。按肯尼迪的定义,gentrification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必须有低收入的居民从他们的街区中被置换出来,而这种置换往往是非自愿的置换,也就是通过迅速升高的地租或是增加的物业税,让那些宁愿留在原居住地的居民无力负担生活开支而被迫离开;
第二,不仅街区的住宅质量得到提升,而且其人群的社会经济特征也发生了改变;
第三,街区文化特征的改变,因为新来者会按他们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消费品位来改变这个街区原有的社会文化特性。
四、郊区化
1、土地利用集约化;
2、产业结构高度化:
制造业郊区化
人口郊区化
零售业郊区化
办公业郊区化
3、城市网络化
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