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普通生物学》第四版第三章,包含细胞的结构、真核细胞的结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细胞通讯等内容,需要可收藏。
编辑于2021-09-26 21:57:053 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1.细胞的结构
显微镜揭示了细胞的微观结构
1665年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并命名细胞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植物的基本单位,1839年施旺提出细胞也是动物的基本单位
电镜(不能观察活的样本)
透射电镜
研究样本内部的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
研究样本表面的超微结构
分级分离技术可用于研究活的样本
定义:将细胞破碎,将其中各种细胞器分开,从而分别研究功能
仪器:超速离心机
沉降系数(单位:S):沉降系数越大越容易沉淀
步骤:
1.匀浆化。将细胞打碎。
2.低温下离心。
上清液:细胞溶胶。就是细胞质中除细胞器和细胞骨架以外的液体部分。
细胞的概貌
最小的细胞:支原体
4两类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生物
细菌
古核生物的细胞
真核生物
原生生物
真菌
动植物细胞
2.真核细胞的结构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的控制中心
染色质: 主要为DNA和组蛋白
常染色质(细丝状): DNA长链分子展开部分
异染色质(团状): 常附着在核被膜内面 DNA长链分子盘绕部分
蛋白质
非组蛋白
组蛋白(碱性) 富含赖氨酸和精氨酸
H1
H2A
H2B
H3
H4
组成核小体核心部分
核小体
核心部分:各两个
DNA长链绕在外面,H1链接核小体和DNA,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
一个核小体上的DNA加上连接DNA有146个碱基对
核仁
细胞核中球形或椭球形结构
组成:富含蛋白质和RNA分子
作用:产生核糖体的细胞器
编码rRNA的DNA称为rDNA rDNA→rRNA
含有rDNA的区域被称为核仁组织者,位于10个染色体的一端
新产生的核仁可多达10个。很快融合成1~2个大核仁
核基质
得到方法:将分离的细胞核进行生化处理,除去脂质和几乎所有的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再用DNA酶降解DNA
组成:由含蛋白质的细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
作用:可作为骨架维持细胞核形态,还可以固定许多与细胞核活动有关的装置。
例如几乎所有新合成的核酸都与核基质纤维相连
核被膜 (由两层膜组成,每层约7~8nm。 膜间为宽约10~15nm的核周腔。)
外膜:与糙面内质网相连
内膜:由纤维状蛋白(核纤层蛋白)组成的核纤层
核孔
由30~50种蛋白质(核孔蛋白)组成,并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成为核孔复合物
作用:核内外物质转运
内膜系统
核被膜(双层膜)
内质网
由膜形成的小管与小囊状的潴泡组成
光面内质网(无核糖体)
在不同细胞有不同作用:合成脂质、糖类代谢、药物或毒物的解毒
例如
脂质
包括脂肪、磷脂、固醇类
性激素、固醇类激素
糖类代谢
肝细胞以糖原形式储存糖类,糖原第一水解产物为糖磷酸脂,需要肝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膜中的酶除去磷酸根,使葡萄糖可以进入血液
药物、毒物解毒
肝细胞光面内质网膜中的酶可以使药物带上羟基,增加其水溶性,利于排出体外。由于一些酶的广泛作用,滥用一种药物可能会增加对其他药物的耐受
储存钙离子
肌肉细胞中光面内质网膜将钙离子从细胞溶胶泵如潴泡,当神经冲动刺激肌肉细胞时,钙离子就回到细胞溶胶中,引发肌肉收缩
粗面内质网(有核糖体)
核糖体
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颗粒,有大、小两个亚基。
作用:进行蛋白质合成
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
1、悬浮于细胞溶胶中
合成的蛋白质在细胞溶胶中起作用
2、连在内质网膜或核被膜上
合成的蛋白质需运到指定地点起作用
作用:合成分泌蛋白并产生膜
合成蛋白
当多肽链在结合的核糖体上生长时,它就通过糙面内质网膜上一种由蛋白质形成的小孔进入潴泡,并在其中折叠成天然的构想。
大多数分泌蛋白为糖蛋白,即与糖类共价相连的蛋白质,常为寡糖。
高尔基体
作用:是细胞中蛋白质加工、贮存、分拣、转运的地方。还可以合成多糖
由一摞扁平的小囊和小泡组成,一个小囊称为一个潴泡
靠近细胞侧的潴泡弯曲成凸面。称为顺面,或接受侧
面向质膜的潴泡成凹面,称为反面,或外运侧
溶酶体(单层膜)
形成:通常由高尔基体的外运侧出芽形成
单层膜包被的小泡,其中有多种酸性条件下起作用的水解酶类。 溶酶体内是酸性环境,pH=5,通过膜上的氢离子泵使氢离子从细胞溶胶进入溶酶体中。若酶漏出进入pH=7的细胞溶胶,则会失去活性
功能:消化从外界吞入的颗粒和细胞产生的废弃成分
外界: 外界颗粒由细胞膜包围形成食物泡,溶酶体与食物泡融合,水解酶将食物颗粒分解成小分子,小分子可通过食物泡膜进入细胞质,完成分解的溶酶体则移向细胞表面,将不能利用的物质排出。
细胞产生的废弃成分: 分解细胞中失去功能的细胞结构,使组成这些碎片的物质重新被细胞利用
液泡(单层膜)
由单层膜包被充满稀溶液的囊泡,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动物或某些原生动物的细胞也有液泡。
液泡中的溶液: 被称为细胞液,溶有无机盐、氨基酸、糖类以及各种色素,特别是花色素苷。
作用: 1、液泡中的色素与花、叶、果实的颜色有关 2、是植物贮存代谢废物的场所,有时以晶体的形式存在
质膜(不是细胞内膜)
线粒体(双层膜)和质体等进行能量转换
线粒体
结构
由内外两层膜包被。外膜平整无折叠,内膜向内折叠而形成向基质突出的嵴。 囊内充满液态的基质。
嵴的作用:使线粒体内表面积大大增加,有利与生化反应的进行
内膜上有许多带柄的直径约10nm的小球,ATP合酶
有环状DNA分子和核糖体
功能
将糖类等分子中贮藏的化学能转变成细胞可以直接利用的ATP的能量
质体(植物细胞的细胞器)
白色体
分布:主要存在于分生组织细胞和不见光细胞中
可含有淀粉或油脂
有色体
含有各种色素
叶绿体(双层膜)
分布:与光照有关,光照下在有光一侧;黑暗下,移向内部
内部是一个悬浮在基质之中的复杂的膜系统。
基质:电子密度较低的物质
膜系统:由一摞扁平的囊组成
扁平囊:类囊体
大部分类囊体有规律叠在一起,形成基粒,为基粒类囊体
埋在基质中的,基质类囊体
两种类囊体的腔彼此相通
光合作用的色素和电子传递体位于类囊体膜中,又称光合作用膜
微体(单层膜),与过氧化氢代谢有关的细胞器
过氧化物酶体
存在于动植物中
拥有酶
氧化酶
氧化分解细胞中约20%的脂肪酸,会产生有毒的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酶
将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起到解毒作用
乙醛酸酶体
只存在于植物细胞
将植物细胞中的脂肪转化为糖
细胞骨架
一种贯穿在整个细胞质中的网状结构
作用:维持细胞形状并控制细胞运动。固定许多细胞器的位置,甚至某些酶分子的位置
与骨骼不同,细胞骨架是动态的,与细胞活动有关
细胞活动
整个细胞位置的移动和细胞某部分的有限的运动
与称为马达分子的蛋白质有关
形成细胞骨架的三类蛋白质纤维
微管
分布: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
构成:呈中空棒状,由微管蛋白组成。
每一个微管蛋白由α-和β-亚基构成二聚体
作用:维持并改变细胞的形状,也是细胞器运动的轨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分离也与微管有关
专一性不明显
微丝(肌动蛋白丝)
分布:动植物细胞都有
构成:实心,由肌动蛋白组成
肌动蛋白是球状蛋白,单体为哑铃型,单体相连成串,两串以右手螺旋扭缠成肌动蛋白丝
作用: 1、产生张力。常与其他蛋白形成三维的网以支持细胞的形状 2、胞质环流。是一种细胞质的环形流动,加速物质在细胞中的分配
细胞松弛素B可使微丝解聚,鬼笔环肽可使微丝不解聚,二者都可使细胞变形
专一性不明显
中间丝
构成:构成中间丝的蛋白质有十几种之多,常见的有角蛋白、波形蛋白、核纤层蛋白
作用:产生张力
特点:比微管和微丝固定和稳定,在维持细胞形状和固定细胞器位置的方面特别重要
鞭毛、纤毛、中心粒
鞭毛、纤毛:细胞表面附属物
功能相同:运动
结构相同
在横切面上,由9束微管组成,每束微管由2根微管组成,称为二连体微管;中央是两个单体微管
长度、数目、拍打方式不同
纤毛:数目较多,像浆一样来回摆动,前进方向与纤毛的轴垂直
鞭毛:数目较少,长度较长,以波浪式前进,前进方向与鞭毛主轴一致
鞭毛、纤毛的根部埋藏在细胞质的基体中
基体结构:由9束微管组成,每束3根微管,称为三连体微管
中心粒
由微管构成的细胞器
分布: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细胞中,种子植物和某些原生植物没有
一个细胞有2个中心粒,彼此直角排列,结构与鞭毛基体相似。埋藏在一团特殊的细胞质之中,即中心体,又称微管组织中心
细胞壁
植物细胞区分于动物细胞的显著特点之一
功能:保护植物细胞,维持其形状,并使它不能吸收过量水分
新生的植物细胞分泌相当薄的柔软的初生壁, 在相邻的细胞间有一层胞间层,富含黏性的果胶质,把相邻的细胞粘在一起,细胞成熟后加固。 有的植物细胞在质膜和初生壁间还会形成次生壁,通常叠加几层,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相邻细胞壁上有小孔,细胞质通过小孔彼此相通,这种细胞间连接为胞间连丝
动物细胞有胞外基质和细胞连接
胞外基质(ECM)
主要成分:糖蛋白,其中大部分为胶原,胶原形成粗壮的丝。埋藏在蛋白聚糖中
纤连蛋白:通过与质膜上的整联蛋白相连使细胞与胞外基质相连
细胞连接
指在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特定的连接,主要有3种
桥粒
呈纽扣状的斑块结构
与中间丝相连
主要功能呈机械性,类似于铆钉
紧密连接
是指两个细胞之间的细胞膜紧密靠拢,不留空隙,使胞外物质不能通过
间隙连接
两细胞间有很窄的间隙,贯穿于间隙之间有一系列通道
又称通讯连接,因为它在细胞通讯十分重要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主要成分
脂质(磷脂)、蛋白质、糖类
1、膜是流动的
基本由磷脂的疏水的脂肪酸链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
物质移动: 大部分脂质和蛋白质可以侧向移动,不可以竖直移动
特性
膜的流动性随温度降低,如果膜中的磷脂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尾,则固化温度降低
动物细胞的膜中有胆固醇。 原核细胞和植物细胞一般没有
在人体中,胆固醇因为阻碍了磷酸分子紧密排列使膜的固化温度减低;同时又因为限制了磷酸分子的移动使膜的流动性降低
2、膜是镶嵌的(结构上和功能上)
膜中有许多不同种的浸没在脂双层的蛋白质
决定了膜的大多数功能
两大类膜蛋白
膜内在蛋白
位置:穿过脂双层的疏水核心
疏水区:由一连串或数连串的非极性氨基酸组成,通常为α螺旋
亲水区:暴露在膜两侧的水溶液中
膜周边蛋白
完全不埋在脂双层中,只与膜内在蛋白进行疏松的结合,常常贴附在暴露在膜外的部分
膜蛋白功能
转运
酶活性
信号转导
胞间连结
细胞-细胞识别
将细胞骨架与胞外基质连接起来
在胞质侧,有些膜蛋白与细胞骨架连接而被固定 在胞外侧,有些膜蛋白连接在胞外基质的纤丝上。 这些连接使动物细胞有比较坚固的外部框架
3、膜上的糖类为细胞间识别所必须
连接
一部分以共价键与膜蛋白结合,成为糖蛋白 一部分与膜脂结合,成为糖脂
主要成分
半乳糖、甘露糖、唾液酸等
特点
只存在质膜的外侧
糖链一般为短而且有分支的寡糖链
识别
寡糖链与蛋白质共同构成细胞表面的一层糖萼,由于糖萼中含有负电的唾液酸,所以真核细胞表面净电荷为负,用重金属如钌红染色后明显
血型的存在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寡糖变异
4、细胞通讯
1、信号接受(开始)
信号分子,为配体,即一个能与某种大分子专一结合的较小分子
受体分子,一般为质膜中的蛋白质
G蛋白(最常见),一种能与GTP结合的蛋白质
结合后使受体分子发生形状上的改变
G蛋白(松散的连接在胞质侧)
与GTP结合,有活性
活化的G蛋白在质膜上移动并与有关酶分子结合
活化酶分子引起反应
与GDP结合,无活性
2、信号转导途径(过程)
作用:把信号从受体上转导到细胞内发生专一的响应
由磷酸化作用引起的蛋白构象变化传递
蛋白激酶
作用:使ATP上的一个磷酸根转移到蛋白质上
最常发生磷酸化的氨基酸
丝氨酸 苏氨酸
蛋白磷酸酶
作用:从蛋白质上移去磷酸根
第二信使
胞内起信号转导作用的水溶性小分子或离子
最主要
cAMP
Ca2+
因为细胞溶胶中的钙离子含量少,所以绝对数稍有变化会引起很大的变化
常与钙调蛋白结合
3、细胞对信号的响应(结果)
信号转导有许多步骤
目的:是将信号放大
方式:酶的级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