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第三章中学教育
教资中第三章属于分值比较大的一章,该思维导图结构清晰,小节分化,重点标注,并且用简捷的白话加以解释,帮助伙伴们更好更快的理解与记忆。
编辑于2021-09-27 16:48:333-1 中学教学
教学的概述
概念
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意义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任务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
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观点:重智力(能力)
实质教育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观点:重知识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双基+五育)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1 中学教学
教学的概述
概念
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意义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任务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
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观点:重智力(能力)
实质教育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观点:重知识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双基+五育)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概念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本质
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
间接性(知识为中介,间接认识世界)
引导性(教师引导)
简捷性(认识的捷径)
教育性(传授知识+品德)
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基础,能力发展是必要条件,二者相互转化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知识为基础,品德使其积极,二者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
引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
领会知识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与方法
原 则 (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直观性原则
种类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语直观
要求
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 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 要防止直观不当与滥用
启发性原则
要求
1.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启发学生独立思想,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发扬教学民主
循序渐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要求
1. 教师教学要有系统性
2.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 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有一道难地进行教学
巩固性原则
要求
1. 教学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2. 组织好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方法
3.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量力性原则
要求
1.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要求
1.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 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和录像
4.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要求 (在乡土中运用训练联系实际)
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
1.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教学
2.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方 法 (言观做情)
语言传递
讲授法(1v多)
谈话法(1v1)
讨论法(多v多)
读书指导法(0v1)
直观感知
演示法
参观法
准备性参观(先看后讲-洋葱切片)
并行性参观(边讲边看)
总结性参观(讲后参观-观察蝌蚪)
实际训练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实践活动法
情感陶冶
欣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组织形式和工作基本环节
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 (一个个轮流交,最古老)
利弊
利:利于因材施教,充分发展个体
弊:难以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教学效率低
班级授课制
特点
班为单位
按时授课
按时授课
产生与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利弊
利:①有严格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作用; ④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弊: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③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地交流和启发
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
个别辅导(课上课下)
现场教学(实践中现场辅导)
班级授课的特殊形式
复试教学(主要出现在条件落后的地区)
道尔顿制 (考研导师式)
柏克赫斯特
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只制定书目和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翻转课堂)
特朗普制
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分组教学 (按能力和成绩分类)
分类
外部分组:打破班级(eg. 大学的英语角)
内部分组:不打破班级(成绩好一组,不好另一组)
利弊
利:便于因材施教,利于人才培养
弊:①难科学鉴定学生能力水平;②分组一件上,家长、教师、学生之间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③分组后产生的副作用很大
设计教学法 (放养式)
杜威首创,学生克伯屈改进
主张: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
基本环节
备课
内容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备课基本要求
1. 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 要根据社会发展与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内容
4.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中心环节)
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分量适宜,难度适度
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教学测验指标
效度(准确度)
信度(稳定性)
难度
区分度
教学评价
概念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具有诊断、激励、调节作用。
分类
实施功能
诊断性评价 (摸底测)
形成性评价 (随堂测和口头提问)
总结性评价 (大学习阶段终结时的测评)
运用标准
相对性评价 (班级名次,与人比)
绝对性评价 (有及格线)
个体内差异评价 (和自己比,进步or退步)
评价主体
外部评价 (互评)
内部评价 (自评)
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 (语言描述)
定量评价 (数据统计)
教学的概述
概念
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意义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任务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
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观点:重智力(能力)
实质教育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观点:重知识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双基+五育)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1 中学教学
教学的概述
概念
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意义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任务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
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观点:重智力(能力)
实质教育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观点:重知识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双基+五育)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概念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本质
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
间接性(知识为中介,间接认识世界)
引导性(教师引导)
简捷性(认识的捷径)
教育性(传授知识+品德)
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基础,能力发展是必要条件,二者相互转化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知识为基础,品德使其积极,二者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
引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
领会知识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与方法
原 则 (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直观性原则
种类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语直观
要求
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 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 要防止直观不当与滥用
启发性原则
要求
1.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启发学生独立思想,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发扬教学民主
循序渐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要求
1. 教师教学要有系统性
2.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 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有一道难地进行教学
巩固性原则
要求
1. 教学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2. 组织好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方法
3.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量力性原则
要求
1.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要求
1.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 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和录像
4.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要求 (在乡土中运用训练联系实际)
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
1.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教学
2.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方 法 (言观做情)
语言传递
讲授法(1v多)
谈话法(1v1)
讨论法(多v多)
读书指导法(0v1)
直观感知
演示法
参观法
准备性参观(先看后讲-洋葱切片)
并行性参观(边讲边看)
总结性参观(讲后参观-观察蝌蚪)
实际训练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实践活动法
情感陶冶
欣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组织形式和工作基本环节
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 (一个个轮流交,最古老)
利弊
利:利于因材施教,充分发展个体
弊:难以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教学效率低
班级授课制
特点
班为单位
按时授课
按时授课
产生与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利弊
利:①有严格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作用; ④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弊: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③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地交流和启发
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
个别辅导(课上课下)
现场教学(实践中现场辅导)
班级授课的特殊形式
复试教学(主要出现在条件落后的地区)
道尔顿制 (考研导师式)
柏克赫斯特
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只制定书目和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翻转课堂)
特朗普制
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分组教学 (按能力和成绩分类)
分类
外部分组:打破班级(eg. 大学的英语角)
内部分组:不打破班级(成绩好一组,不好另一组)
利弊
利:便于因材施教,利于人才培养
弊:①难科学鉴定学生能力水平;②分组一件上,家长、教师、学生之间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③分组后产生的副作用很大
设计教学法 (放养式)
杜威首创,学生克伯屈改进
主张: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
基本环节
备课
内容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备课基本要求
1. 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 要根据社会发展与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内容
4.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中心环节)
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分量适宜,难度适度
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教学测验指标
效度(准确度)
信度(稳定性)
难度
区分度
教学评价
概念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具有诊断、激励、调节作用。
分类
实施功能
诊断性评价 (摸底测)
形成性评价 (随堂测和口头提问)
总结性评价 (大学习阶段终结时的测评)
运用标准
相对性评价 (班级名次,与人比)
绝对性评价 (有及格线)
个体内差异评价 (和自己比,进步or退步)
评价主体
外部评价 (互评)
内部评价 (自评)
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 (语言描述)
定量评价 (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