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识论知识汇总
本导图梳理了马哲里认识论的知识点,包括认识与实践、真理及其特性、真理和谬误、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编辑于2021-09-28 10:51:52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
实践
实践的本质
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
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
康德把实践看成理想自主的道德活动
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费尔巴哈仅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正确观点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直接现实性
具有将人脑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功能
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受意识的指导,体现主体的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实践的基本结构
一 实践主体
概念
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用知识冷静思考分析)
首要的能力,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
非知识性因素(类似于人精神意志信念等)
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二 实践客体
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物,但不是所有的物都是客体)
三 实践中介
物质性工具系统
作为人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
最根本的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主体客体化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
客气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实践的形式
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劳动
社会政治实践
人与人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
探索
虚拟实践
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的特点。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包括天赋,生理因素,间接经验的影响作用 )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
认识的本质
内容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特征
反映客体内容的反应性特征
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反映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
认识是一种思维中的能动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似的原物映现
反应特性和创造特性之间的关系
不可分割
夸大创造,忽略反应将导致唯心主义。
夸大反应,忽略创造,将导致旧唯物主义。
能动反应论 特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全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认识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概念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
感觉 知觉 表象
突出特点
直接性
理性认识
概念
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特点
间接性
抽象性
关系
对立统一
对立
由上可知
统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错误
夸大理性,忽视感性,将导致唯理论教条主义。
夸大感性,贬低理性,将导致经验论经验主义。
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概念
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
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感性因素
概念
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都包括在感性因素中。
作用
激活,驱动,控制的作用
认识的两大规律
认识的反复性
概念
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
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
概念
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
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
形式上是循环往复
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特性
真理观
错误的真理观
马赫主义认为,凡事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
正确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
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
检验标准是实践
真理具有一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多个。
真理的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 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争取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
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没有绝对就没有相对,没有相对就没有绝对,绝对在相对的条件下绝对,相对中肯定有绝对。
相互包含
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两种错误的观点
夸大绝对只看到绝对真理 教条主义
夸大相对只看到相对真理 怀疑主义(诡辩论)
真理和谬误
相互区别
真理是对的
谬误是错的
相互联系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没有真理就没有谬误,没有谬误就没有所谓的真理。
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概念
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
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主体性≠主观性,主体性(没法控制)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维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社会历史性
历史时期不同 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的特点及其标准
概念
是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
是主体对客体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判断或评判
特点
一
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以客体本身的属性,关系和发展过程为反映内容。
二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三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总结
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
价值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统一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必然走向自由
自由
想怎么样(能动)
必然
该怎么样(客观规律)
自由条件
认识条件
认识越多越自由
实践条件
自由与必然为限度
自由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限度。
总结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