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大脑训练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研究发现只要从提升兴趣、立刻行动、积极行动、持之以恒、正确决策、挑战自我、情绪管控这七个习惯入手,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脑、激活大脑潜力!
编辑于2021-09-28 11:40:28《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
作者:(日)菅原道仁
认识大脑特性
懒惰的大脑
大脑倾向节约能量
大脑喜欢随大流
大脑经不住诱惑
不去行动,很大程度是由于大脑习惯如此
不必为此苛责,甚至贬低自己
想办法将“不愿行动的大脑”转变成“主动行动的大脑”
多巴胺
性质
快感
行动成功→分泌多巴胺→感觉到快乐、成就感、充实感→增加下次继续的兴趣和动力
干劲
多巴胺控制法
第一步:自我暗示
心理暗示疗法(库埃疗法)
用积极的语言激励自己,大声重复
第二步:分解目标
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
不至于因目标遥远而丧失动力
大大增加成功体验反馈的次数
第三部:促进分泌
与愉悦感绑定
不要使用易成瘾的手段
如糖、酒精、购物、赌博等
传递“可能发生大事件”的信号
????压力?紧张感?重视?
通篇阅读后的总结
心理暗示:让自己行动起来
分解目标:从简单之处尝试
成功体验:获取喜悦成就感
分泌多巴胺,促进下次继续
提高多巴胺水平的方法
轻度运动
冥想
专注兴趣
听音乐
寻找新乐趣
挑战新鲜事物
有效的动机
外部动机
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等
难以持之以恒
内部动机
内心纯粹的自我意识
不易半途而废
相互结合的情况
好方法:最初以外部动机开始, 最终使内部动机成为主要动力
错方法:一味依赖外部动机, 过于依赖奖励,反而易丧失动力
破坏效应(抑制效应)
经典实验:奖励的隐性成本实验
习惯的养成
必须靠反复实践
不同的习惯内容和个体差异,习惯养成所需时间不同
越是不间断地长期坚持,习惯养成所需时间越短
立刻行动
原理
工作刺激(加法作业曲线)
先动手开始工作,身体活动起来
工作带来兴奋感,激发大脑的干劲
不要空等有干劲了,再开始行动
即使不敢兴趣,也应先动手做起来
趋近成功法则
越接近目标,注意力越集中,效率越高
阻碍
完美主义
原理:减分逻辑
对结果期待过高,必须拿100分
担心瑕疵甚至失败,分数不断被扣除
应对:加分逻辑
分拆成小目标,从简单开始完成
放弃追求100分,下调工作目标
先行动起来,会越来越好
下调了门槛,降低了立即行动的心理难度
分数不断增加,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先行动有初步成果,再通过不断迭代进行完善
成功的可能性远大于一步到位
追求质量
质量固然重要,但对于有些工作,速度更重要
快速判断速度与质量的优先顺序
独自承担
无法立刻向他人求助
原因:认知歪曲
随意推论,如别人肯定不愿意帮自己
自视甚高,认为自己一个人肯定能行
乱贴标签,认为不能随便向他人求助
担心批评,担心别人嘲笑自己这也不会做, 担心别人批评自己这都做不好
察觉错误认知并修正
其他
一边散步一边思考
有利于发散性思维
不利于专注性思考
两个实验
美国斯坦福大学 Marily Oppezzo 和Daniel Schwartz
2014年在《实验心理学》上的论文
2014年在《纽约时报》上的另一项报告
积极行动、快速行动
拖延
缺乏长远眼光
短视思维
无法理解、判断拖延行为会对长远的未来产生影响,认为毫无瓜葛
缺乏情感控制
消极情绪
缺乏专注能力
分心诱惑
较难发现的干扰源
杂乱的环境
既可能包含着具体的干扰源
杂乱的环境也会增加心理压力
事务本身
例:需要用电脑浏览器查阅东西,但用着用着就用来搜索其他事情上去了
缺乏正确观念
对勤勉有偏见、不好意思表达勤勉
解释:回顾一下,自己的身边有人会大方地说“我正在努力学习”吗?大家对此都不好意思,觉得说这样的话很丢脸,甚至有人把勤勉看做是不合理的,觉得勤勉的人是无趣的,木讷的,死板的——既然不会追求勤勉了,那还会在正确的事情上积极行动吗?
树立:“积极行动=出色”的价值观
缺乏兴趣激情
反感抵制的事
人各有好恶,兴趣、爱好各有所异,激发自我干劲的领域自然也不尽相同
不加分析地一味坚持,只是一种自我折磨
缺乏积极自信
错误的心理建设:自己做不到
正确的心理建设:积极的自我暗示和鼓励
缺乏危机感
错误的成功体验
从未因拖延而受挫,每次虽拖延但都能过关,因此觉得拖延是可以的
行动缺乏主次
眉毛胡子一把抓,大量不重要的事反而阻碍了将注意力集中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适当拖延不需要立即行动的事情
给真正重要的事情腾出时间
临期再执行,迫使快速行动
同时处理多项事务,结果大脑在不同任务切换的过程中浪费大量时间
大脑喜欢“处理单项任务”
大脑感觉疲劳时会消耗更多的能量
多任务处理事务,会增加大脑痴呆的风险
大脑希望通过切换不同的任务来获取新鲜刺激
可以尝试休息放松下,而不是让自己同时开展多项事务
缺乏成功可能
目标设定过大,觉得过于困难而生怯,止步不前
分解目标
行动缺乏条理
没有执行的计划步骤,不知道如何开始,容易遭受挫折
持之以恒
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
大脑习惯刺激
习惯化
对奖励也会产生厌倦感
总是相同的奖励,甚至是减少的,没有吸引力的奖励
遇到新刺激
去习惯化
连续不断地展示新的感兴趣的事物
游戏化
运用游戏化思维的4大要点 (《游戏创造美好生活》 麦戈尼格尔2011演讲词)
成功在即的乐观心态
失败也不气馁
社会关系网
建立社交互动机制,激发参与的积极性
快乐生产力
选择心理难度较低的任务
史诗级意义
设定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的宏大故事/蓝图
案例
变换工作地点、环境
变换、切换工作顺序
给予奖励
与自己的比赛
如:比上次/目标提前5分钟
如: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
与同伴分享成功喜悦
获取他人赞扬
分享,获取“点赞数”
但不要将获得赞扬当做动力本身,不要受制于别人的评价
自我尊重
他人尊重
皆要适度
将成功可视化
如奖励/扣除积分
制作任务规划图
采取“目标期限还有几天”的方法
而非按照日历顺序记录
若按照日历顺序,会找“从周一开始”“从某个特定日期开始”的拖延借口
给自己创造开始的机会
设定一个目标、理由,让自己行动起来
关键是一个能说服自己甚至其他人,显得很合理的理由
因为有些时候因为在意他人眼光,而并不太好意思去行动
这也可以是一个展示自己行动、成果的场景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相比完成的任务,尚未完成或因故中断的任何更令人印象深刻
例子:断章小说、标题留悬念
一旦完成某事,紧张感就会消失,放松之下缺少干劲继续下一个任务
任务故意留一个尾巴
描绘理想蓝图
具体、生动
肯定句式
给大脑带来已经实现愿望的错觉,提高实现可能性
应对诱惑
降低大脑期望值
自我告诫:这个(诱惑)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好, 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必要得到它(诱惑)
下决定、做选择
下决定是负担
原因
下决定是“工作”,有被迫的感觉
下决定要求高:必须完美,不能出错
应对
当机立断——减少(因纠结决定而)焦虑的时间
降低要求——不存在完美的决策,告诉自己差不多就行,即使错误也无所谓
主动决策——是自己主动进行决策的,而非不情不愿被迫的
多加训练——抓住生活中各种做决定、选择的机会,有意识地进行练习
成功体验——称赞“成功做出决策”(行为本身),并绝不后悔
促进多巴胺分泌,获得满足和成就感
减少选项——大量选项看似自由,实际上会让人陷入痛苦,最终放弃/无法选择
200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乔纳森·勒瓦夫- 关于汽车定制项目选项数量的实验——决策疲劳
1995年斯坦福大学-马克·莱普与哥伦比亚大学-希娜·艾扬格- 关于果酱种数与购买数的实验——选择过载
挑战自我
树立“尝试不同寻常选择/新鲜事物”的积极心态
主动接受的心态
不情不愿的心态难以促进多巴胺分泌(快乐)
利用环境和榜样
镜像神经元:在不知不觉中受他人行为的影响并付诸行动
结交榜样、可以给予帮助的人
相信自己能做到
对自己期望值高涨时,也会分泌多巴胺
反之,消极、不自信情绪下,容易抑制多巴胺
积累成功的体验
从小的挑战开始,让大脑适应并强化该状态
常常尝试新事物,也容易让人疲惫——适度尝试
用长远眼光思考
该挑战、尝试,可以在未来获得必要的收益
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当时没有做
199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托马斯·季洛维奇 关于回顾感到后悔之事的实验——75%都是“对未做之事后悔”
保持性平气和
避免身体的不适
病痛、睡眠不足等状态易情绪激动
尝试将该状态提前告知他人,以免引起误会,争取获得谅解
愤怒管理心理训练法
发怒后的6秒内控制冲动行为
转移注意力
明确“需要守护之物”
从小抑制愤怒开始练习
发自内心感到喜悦、称赞自己
积累成功体验
将愤怒转化为正向行为的动力
而非通过错误的行为发泄负能量
愤怒、虐待容易使大脑萎缩
学习温柔待人
没有谁天生就会温柔待人
善意是相互的:给他人的善意,再收获他人的善意
主动尝试温柔待人
从他人的善意中,观摩、学习如何温柔待人
换种角度,仔细观察
先让自己活得幸福
焦虑、忙碌、病痛时,难以做到温柔待人
逻辑二:简化版
多巴胺控制法
三步骤
自我暗示
自我鼓励,树立信心
分解目标
从小步骤/简单的开始
促进分泌
通过手段传递“可能发生大事”的信号
持之以恒
动机
内部动机
以此为主,更能持之以恒
外部动机
可作为初始动机来引导行动
过多的奖励等外部动机,会降低内在动机
坚持
不间断地坚持,养成习惯时间更短
立即行动
先动起来,干劲自然就来
阻碍
追求完美和高质量
不完美并不只是失败和缺憾
应该看到进步和积累
很多事更需要速度和数量
分析判断到底什么要求
措施
分解成小目标
更易完成,增加成功体验频率
通过增加总量来弥补质量
下调目标标准
初步能用的beta测试版
不断改良
积分奖励机制
激发成功的喜悦
看到自己的积累
立刻求助他人
先行动起来 会越来越好
拖延症
不会拖延
理性的思考
目光长远
自信
限定不得不完成的条件
借外力给予惩罚
整洁的环境
导致拖延
心理压力、消极情绪
杂乱的环境、易分心的事物
同时处理多项事务
大脑只是在高速切换,效率反而更低
大脑想处理多重任务,只是想获得新鲜刺激
已厌倦现有任务
反感的事物、无兴趣的事物
人各有好恶、兴趣,因此激发自我干劲的领域也不尽相同
错误的成功体验
认为即使拖延也能完成任务
自我怀疑
勿因一时失败而自我否定
持之以恒
保持新的刺激
预防大脑喜新厌旧
尝试游戏化思维
尝试不同的、新鲜的、变化的方式
主动展现自我
分享喜悦
获得认可
分享获得赞赏
易受他人影响
内心强大自我认可
易自我满足
二者平衡
主动设计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相比完成的任务,尚未完成或因故中断的任务,更令人印象深刻
完成任务后的紧张感消失,就会失去动力
故意“半途而废”,保持“渴望完成”的状态
描绘理想蓝图
具体、鲜明、可视
肯定句式
已完成的错觉
而非“希望”成为
对负面行为降低预期
“没什么大不了的,一点都不好,还是不要做了”
当机立断
决策的压力
完美主义
降低期望
允许错误
绝不后悔
选项过多
减少选项
决策疲劳
休息一下
被迫决策
积极主动
决策训练
主动练习
主动找决策的机会
获取决策经验能力
获取喜悦
刚刚成功做了决策
激发多巴胺奖励系统
挑战自我
心态
主动积极
有信心,相信能做到
通过改变,未来会更好
对新鲜事物积极乐观
方法
外部力量
接触积极主动的人
近朱者赤
逐步适应
从小挑战开始
心平气和
发怒
保持良好的身体/情感状态
发怒时或易发怒时提前告知
发怒后先忍耐6秒钟
发怒后转移注意力
将仇恨/愤怒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愤怒管理方法转变为习惯
控制愤怒获得奖励
喜悦感/成就感
自我鼓励/夸奖/树立信心
多巴胺奖励促进循环
表达善意
主动表达善意
回报自然回来
奖励正向循环
善于发现身边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