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史导图笔记
本图介绍了了现代文学史第二章三十年代文学第七节小说创作,包含识记、领会、运用、另附四大板块,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09-28 15:16:1530年代文学
小说创作
识记
30年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30年代小说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深厚的历史内容的长篇小说最为突出。这个时期出版了数以百计的长篇小说
茅盾
1927年和1928年间,茅盾陆续发表了规模宏大的反映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及革命失败以后的社会心理的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1929年,他又创作了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虹》
而写于1931年至1932年间的《子夜》则更因其巨大的艺术成就而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中长篇小说,如叶绍钧的《倪焕之》、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巴金的《家》、萧军的《八月的山村》、萧红的《生死场》、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老舍的《骆驼祥子》、王鲁彦的《野火》等。
茅盾誉为“扛鼎之作”
除中长篇小说外,30年代短篇小说也进入了一个丰收期,产生了大批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和大量的短篇小说佳作
30年代小说作家形成的几个主要群落
左翼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
名词解释
在“左翼”青年作家之中,有一批是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流亡至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作者,他们以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家乡的怀念,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的文学作品,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这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主要作家作品有: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等
京派作家群
20年代末至30年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滞留北京和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当时亦称“北方作家”派。
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老向、师陀和萧乾等人
新感觉派作家群
“新感觉派”是指30年代以《文学工场》《无轨电车》和《现代》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从事小说创作的一批作家
“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作家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
左翼作家群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代表性作家主要有:
蒋光慈、华汉(阳翰笙)、洪灵菲、胡也频、柔石、丁玲等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革命作家
“左联”成立后,出现的一批青年作家,如张天翼、沙汀、艾芜、吴组缃、叶紫、蒋牧良、周文、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葛琴、草明、欧阳山等
作品
蒋光慈:《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为《田野的风》)
洪灵菲:长篇《流亡》《在洪流中》《大海》
华汉:长篇“《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
革命的浪漫谛克——瞿秋白评价
柔石:中篇《二月》;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典妻)
胡也频:中篇《到莫斯科去》长篇《光明在我们面前》
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二)》《阿毛》《田家冲》《水》
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革命作家
张天翼:《包氏父子》《笑》《脊背与奶子》《出走以后》《同乡们》,中篇《万仞约》《清明时节》等优秀的讽刺小说
《华威先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都是其讽刺佳作,后一并收入短篇集《速写三篇》
沙汀:成名作《法律外的航线》。《丁跛公》《代理县长》《在祠堂里》
艾芜:第一部小说集《南行记》
吴组湘:短篇小说集《西柳集》和《饭余集》,代表作《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铁闷子》。抗战期间又有长篇小说《鸭嘴涝》(后改名《山洪》)问世
叶紫:短篇《丰收》(云普叔)《向导》《火》 《电网外》,中篇《星》
东北作家群
萧军:代表作《八月的乡村》
萧红:这时期的代表作是《生死场》,又创作了收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中的短篇小说以及讽刺长篇《马伯乐》。40年代,后期代表作长篇《呼兰河传》,短篇小说《小城三月》。
鲁迅称《生死场》表现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力透纸背”
“左联”成立后出现的一批青年作家
蒋光慈、柔石、丁玲、沙汀、艾芜等作家的小说创作情况
蒋光慈(1901-1931)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先后写出了《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和《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为《田野的风》)。《咆哮了的土地》以广阔的大革命为背景,反映了党所领导的早期的农民武装斗争以及青年知识分子在群众斗争之中的成长历程,与前面几部作品相比,他在艺术上克服了空洞的感情宣泄及概念化倾向,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揭示,描写手法客观细致,具有较强的生活实感
柔石(1902-1931)创作了著名的中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这些作品超离了当时公式化、概念化的风气,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二月》在相对封闭的故事背景之中,通过追求理想、不甘沉沦的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与普遍的守旧意识及丑恶现实的冲突,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中寻找出路的问题,表现了柔石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的深沉思考。《为奴隶的母亲》则通过一个“典妻”的故事,如实书写了春宝娘这一忍辱负重的中国普通农妇的悲剧命运及真实灵魂
丁玲(1904-1986)也以一个革命女作家的姿态,写出了《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二)》和《阿毛》《田家冲》《水》等一系列重要作品
沙汀(1904-1992)的创作成就虽然主要是在下一个文学时期,但其这一时期的创作已经初步奠定了他在左翼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成名作《法律外的航线》剪辑长江航线一艘外国商船上的一组镜头,在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欺凌的同时,又从侧面展示了长江两岸农村的斗争烈火。《丁跛公》《代理县长》和《在祠堂里》等显示出作家着重揭示中国农村黑暗生活的题材取向、出色的讽刺才能、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深厚的人物刻画功力
艾芜(1904-1992)于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南行记》,以一个漂泊的知识者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人物的生活,作者以其对人生的执著态度,书写着他们的苦难、悲愤与反抗,挖掘他们身上纯朴、善良的美好品德,表现下层人民金子一样的灵魂
领会
”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在“左翼”青年作家之中,有一批是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流亡至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作者,他们以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家乡的怀念,创作了一批反映映东北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的文学作品,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这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白朗、罗烽等,其中的多数后来都加入了“左联”
萧军(1907-1988)的代表作《八月的乡村》描写一只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正面刻画了作为游击战士的新型农民形象,斗争尖锐,笔调与风格雄浑、遒劲,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战斗精神
萧红:这时期的代表作是被鲁迅称为表现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力透纸背”的 《生死场》。小说描写了哈尔滨附近的农村市镇生活,表现了农民的淳朴、苦难、愚昧、野蛮和他们的融会于民族解放斗争的生死挣扎与坚强抗争,显露了作家散漫自由、细腻精致的笔调和浓郁的抒情风格。此后,萧红又创作了收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中的短篇小说以及讽刺长篇《马伯乐》。40年代,她又创作了后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以独特的诗化小说风格奠定了其文学史地位
”京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
“京派”是30年代“左联”之外最重要的文学派别,主要是指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滞留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当时亦称“北方作家”派。
代表作家:小说家而言,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老向、芦焚(师陀)和萧乾等人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主要代表。沈从文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努力挖掘和表现历经磨难的底层人民坚韧、顽强、纯朴、善良的美好人性的小说,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边城》《三三》《丈夫》等;二是讽刺绅士阶级和某些知识者以表现和批判人性沉沦的,如《八骏图》和《绅士的太太》等
废名这一时期写有小说《莫须有先生传》
老向的小说有《庶务日记》《黄土泥》《民间集》等
萧乾有短篇集《篱下集》和《栗子》
芦焚有短篇集《谷》《里门拾记》和《落日光》等,《谷》曾获《大公报》文艺金奖
“新感觉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
“新感觉派”是指30年代以《文学工场》《无轨电车》和《现代》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从事小说创作的一批作家,他们的创作主要受西方新心理主义和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新感觉派”小说内容上的新异之处在于其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在艺术上,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感觉,强调抓取人的刹那间的感受和感觉,以象征和暗示等艺术手法精细描写,所以,又被称为“心理分析派”
“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作家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
施蛰存成名小说集是《上元灯》,但真正体现“新感觉派”小说特点的是其小说集 《梅雨之夕》,这些小说注重逼视人物内心世界,从内部来开掘包括人的梦幻与变态心理的无意识领域。施蛰存的“新感觉派”时期并不很长,不久便转向了现实主义创作,写出了既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点,而又保有心理分析小说长处的短篇小说集《善女人的行品》和《小珍集》等,其中《春阳》是较为优秀的成功之作
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其早期作品《南北极》尚是以写实手法表现城市黑社会和下层流民的生活,而自1932年起,他先后写出《公墓》《上海的狐步舞》《牡丹》《白金的女体塑像》等作品,以印象和卡通式的笔法、动态的结构和充满速率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繁华的都市生活和都市人的精神危机,显示出典型的现代派品格。
刘呐鸥的作品主要有短篇集《都市风景线》,作品也体现了“新感觉派”的基本特点
30年代台湾作家杨逵小说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杨逵的小说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
《送报夫》,在这篇小说中既写到了民族矛盾,也写到了阶级矛盾,代表了30年代台湾文学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模范村》,在这篇小说中,杨逵把抵抗殖民统治的民族精神和塑造新型台湾知识分子的形象结合起来,成功地传达出他坚定的民族意识和富于抗争精神的知识分子情怀
艺术成就
杨逵创作于30年代的小说艺术手法已相当成熟
在《送报夫》中,杨逵通过杨君的回忆和母亲的来信,设置了两条并进的线索,在两条线索上各有一系列的人物,作者通过对不同系列中的人物的“共相”和“殊相”的对比,艺术地呈现出自己的思想观念
在《模范村》中,杨逵除了继续在结构的巧思和人物的塑造上用心用力之外,还在讽刺和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上颇具匠心。
运用
丁玲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思想
丁玲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以她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后期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为代表的,被称为是女性的“自叙传、血泪书和忏悔录”的一些作品
一类是以早期表现知识分子题材的《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和表现工农斗争题材的《田家冲》《水》以及后期表现土改题材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为代表的小说,牢固的奠定了丁玲在革命作家中的突出地位(政治题材)
《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的形象具体地反应了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反抗而又带着病态的时代阴影,她的苦闷,是“五四”时期获得个性解放的激进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苦闷彷徨的真实写照,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小说的心理描写真切细腻、生动逼真,代表了丁玲在这方面的艺术成就。
《我在霞村的时候》小说以层层铺垫、引人入胜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有着特殊的经历及美好追求的女性与保守而卑俗的环境之间的冲突,表达了对人物命运的深深同情。
《在医院中》通过向往革命而由上海来到延安的青年医生陆萍在一所医院中的见闻、感受、遭遇及其与环境的矛盾冲突,批评了不尊重知识与人才的弊病,在当时的共产党区域内部较早的提出了反对专制、愚昧、保守、落后等小生产习气的重要问题。陆萍是对部分奔赴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作品主要以主人公的命运和心理变化为结构线索,充分发挥了作家善于细腻、委婉、曲尽其情的刻画人物的艺术特长,这些小说表现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丁玲的体验与思考,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较早也是最集中的,对于女性意识的有力表达。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自觉实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重要的创作收获。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生动地揭示了各阶层人民不同的精神状态,讴歌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所取得的巨大历史进步
艺术成就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成就
首先在于真实地反映了土改斗争中农村生活的复杂性,这一特点集中地表现为作家对农村阶级关系的准确把握与细致描写
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小说直率地描绘了中国农民的性格弱点与局限性,具有相当深刻的历史内涵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显示了丁玲善于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心理的艺术特长,但在艺术上,也存在着个别人物(如黑妮)形象的刻画不够扎实及小说语言的芜杂等缺点
张天翼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思想
张天翼的早期小说大多集中描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与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以及他们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张天翼的小说以对小市民卑琐心理的刻画著称,短篇小说《包氏父子》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小说生动描绘了包氏父子两代人的性格与心理,在批判老包的小市民庸俗气息的同时,也揭露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危害
随着作者政治视野的日益开阔,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主题开始在其小说中逐步强化。如中篇《清明时节》
一些作品还注意书写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欺骗下的逐步觉醒,如《二十一个》;《华威先生》
艺术成就
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华威先生是张天翼献给中国现代人物画廊的一个独特典型,这一人物形象不仅在当时是对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和人物类型有力的揭露和概括,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时代内涵,而且在客观上也表现出巨大的历史预见性
在艺术上,小说只是截取几个生活的片段和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其性格特征,颇似一副人物速写和“小品”,无论是内涵的深远、批判的锐利,还是讽刺的冷峭、节奏的明快及语言的捷劲。文体的圆熟,《华威先生》都堪称是张天翼的代表作
叶紫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思想
叶紫的大部分小说都真实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洞庭湖畔农民的生活和斗争。
在表现农村社会和农民命运时,特别注重对农村阶级关系的揭示,注重对农民中父子两代人的性格及其成长与冲突的展示
还特别注重对农村妇女命运的书写和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讨
艺术成就
叶紫的《丰收》更侧重在对社会主要矛盾、对农村阶级关系的描绘。作品将农民的苦难置放于中国30年代的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革命的广阔背景上,从政治、经济及农民自身的思想弱点等方面深入探究农民命运,深刻揭示出农民苦难的社会原因,指出了通过阶级斗争争取解放的根本途径
人物形象塑造
《丰收》通过云普叔的形象与命运,充分揭示出农民可以凭自己的勤劳品质和顽强意志而战胜大自然的灾害夺取丰收,但却无法逃避残酷的阶级压迫所带来的贫困与破产的现实
立秋的形象是新一代农民的典型代表。立秋的形象表明了30年代农民的反抗与斗争已经超越了早期的自发阶段,开始在党的领导之下进行自觉战斗
《丰收》鲜明地体现了叶紫小说的艺术风格。作品洋溢着理想的光辉,充满昂扬的音调,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残酷的斗争生活使得小说产生了悲壮沉雄的美学风格。结构明晰、阵线分明、笔触阔大、时亦粗疏,却包蕴着激越的时代风雨。这些特点同样体现在叶紫的其他优秀小说如《火》、《向导》与《星》中
吴组缃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思想
批判封建礼教及旧的思想传统,表达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的,如《离家的前夜》《卍字金银花》和《菉竹山房》
描写农村的破产与凋敝,表现农民的苦难命运和对地主阶级的批判、憎恶与嘲讽,如《官官的补品》《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和《樊家铺》等
艺术成就
《天下太平》以深刻的嘲讽揭示了丑恶的社会环境和充满苦难与贫穷的生存现实对人的“逼迫”。作品截取生活断面,以短篇小说的结构与篇幅,主要通过白描和人物对话,刻画了近二十个各有个性、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适当的方言、独特的风俗文化的描写所产生的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细密又流动的叙事风格使得作品具有相当的艺术魅力
《樊家铺》使人们看到了破产凋敝的农村到处潜伏着的革命潜能,而农民只有破除线子母亲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奴才主义和市侩主义,才能真正觉醒并使革命潜能变成真正的革命现实。作品在更深刻的层次上反映了已经开始的农村变局及趋向
30年代长篇小说取得的突出成就
30年代小说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深厚的历史内容的长篇小说最为突出。这个时期出版了数以百计的长篇小说
茅盾
1927年和1928年间,茅盾陆续发表了规模宏大的反映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及革命失败以后的社会心理的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1929年,他又创作了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虹》
而写于1931年至1932年间的《子夜》则更因其巨大的艺术成就而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另附
杨逵
杨逵(1905-1985),本名杨贵,台南新化人,是30年代台湾小说创作中的杰出代表。曾任《台湾文艺》编辑和《台湾新文学》主编
主要创作有小说《送报夫》《鹅妈妈出嫁》《泥娃娃》《萌芽》《无医村》《春光关不住》和散文《智慧之门将要开了》等
《樊家铺》艺术特点
善于表现尖锐的性格冲突并在这种冲突中进一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以心理剖析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对故事的情节结构的精巧安排
细致的景物描写及精警有力的对话和叙事语言
京派作家群的流派特色
30年代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成员主要是留居北京的一些自由主义作家,如沈从文、废名、芦焚(师陀)和萧乾等
侧重表现人性的丰富乃至美好,展示乡风民俗的和谐,作品大都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宁静幽闲的意境之美,对于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莎菲的形象及意义
主人公莎菲是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青年,她执拗的寻觅人生的意义,却又找不到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陷入纵情声色中的危险,重感情更爱幻想与狂想。
莎菲的形象具体地反应了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反抗而又带着病态的时代阴影,她的苦闷,是“五四”时期获得个性解放的激进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苦闷彷徨的真实写照,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
张天翼
原名张元定。1929鲁迅主编《奔流》杂志发表《三天半的梦》
艺术特色:富有喜剧色彩和讽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