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教育
这是一篇关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教育的思维导图,讲述了国子学、四馆、总明观、太学、特创中书学、文教政策、学校管理、学校教育制度特点、科举制等。
编辑于2021-09-28 16:09:26魏晋南北朝、隋唐
魏晋南北朝
西晋
国子学
西晋武帝下令创立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与太学传授相同的内容。为了满足士族阶层享受教育特权的愿望,严格区分士庶之别,也标志着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化更加明显;使传统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和国子学并行的多元化格局。
南朝宋
四馆
南朝宋文帝当政时期。开设了以儒学为主的儒学馆。次年又开设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四馆并列,各自招收学生进行教学与研究。打破了自汉代以来经学教育独霸官学的局面,使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并列,这是学制史上的一大改革,也反映出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总明观
南朝宋明帝当政时期,设立总明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总领馆为总的领导机构,总明观是集藏书、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机关,比试管在管理上更加完善,也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在多科性大学中分科教授的制度。
北魏
初期:太学
仿汉晋的学制。以经书为先,立太学,设五经博士。
特创中书学
明元帝改国子学为中书学,设中书省管辖,设中书博士教授中书学生。
首创皇宗学
孝文帝强调皇族的教育,于是建立了黄宗学专门教授皇子皇孙。
隋唐
文教政策
重振儒术,兼容佛道
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
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
隋文帝设国子寺,设国子祭酒主管教育事业。这是我国教育史上首次有了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和首长,标志着教育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后将国子寺改名为国子监,名称一致沿用到清朝。
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
中央官学由国子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行政长官负责。
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统一管理为主
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同时一些专科学校有对口部门自行管理,如太医署管理医学,太乐署管理音乐学。
学校管理
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中央官学
六学一馆
以儒学体系为主,国子监主管,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广文馆。
专门学校
由中央的一些事业和行政事务部门结合自己所需所办的并自行管理的专门学校,如太医署的医学、司天台的天文学、太乐署的音乐学等。
地方官学
州县二级制
唐代的主要行政单位是州、府、县,各级单位都有根据规模大小创办的地方官学,实行州县二级制,类型有三种:经学医学和崇玄学,主要学习儒经。地方官学由地方政治长官负责。
私学发展
私学兴盛的原因
太平年间,人民一心向学;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发展,为私学发展提供了基础;政府明文鼓励私人办学;私学本身的灵活性和富有活力;科举制是做官的途径,刺激百姓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类型
初级私学
启蒙识字教育和生活技能、伦理常识知识,没有明文规定。
高级私学
以教师为中心,自由设置,以已经有一定文化的青年为教育对象,要求其接受进一步的专业教育。创办私学的人一般是学有专长或有一定学术素养的人。这种高级私学成为后期唐代书院的萌芽。
唐代书院萌芽
书院是自唐末后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有私人创办和组织,集图书收藏、研究和教育于一体,是相对于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产生于唐代,发展于五代,繁荣和完善于宋朝。
唐代的书院是由私人读书、藏书的场所演变成讲学收徒的场所而产生的,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动荡,官学衰落,士人失学;我国的私学传统;受禅林制度的影响;印刷术的发展,书籍大量增加。典型的书院有由中央政府设立的用作收藏、校验和整理图书的机构-集贤殿书院和丽正修书院;民间设立的供个人读书治学的李秘书院、松洲书院等。唐代书院并没有影响官学的发展,而是与官学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唐代的封建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管理制度齐备
入学制度
严格的等级入学制度,申请入国子监的学生有一定的年龄限制。
学礼制度
定期的学礼活动能使学生受到崇儒尊师、登科从政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教学制度
各类学校类型不同教育内容不同,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主要学习儒经,律学主要学习唐律令。各级学校也规定了各门课程的修业年限。
考核制度
考试有月旬试、月试、季试、岁试和毕业试。
督责与惩戒制度
国子监主簿负责执行学规,督促学生勤学,保证国子监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休假制度
常规的休假有旬假、田假和授衣假。
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学校集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职能
重视医学教育
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
学校分布面广,教育普及度高
不仅有中央官学还有地方官学、私学
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学校内容除了学习儒经外还有其他专科性知识
教育等级性强
唐朝以法令的形式将教育等级性加以制度化,明文规定了各类学校招生的身份标准。
建立了中央到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机制
采取了两种教育管理模式: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统一管理为主。
形成了完备的教育管理制度
设置了各项教育管理制度:入学、学礼、教学、考核、督责与惩戒、休假。
学校类型多样化
形成了以经学为主的中央官学和专科只是为主的专门学校,学校类型多、数量多、涉及面广。
科举制
简介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选士制度。以考试为主,举荐为辅,经唐宋元明清等各朝的发展更加完善,于清末1905年废除,共存1300余年,隋朝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
产生原因。
隋朝统一封建国家后,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做官吏;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庶族地主的经济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他们希望参与政治分享权力,科举制为其提供了通道;仅凭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隋朝此时的社会发展,淘汰九品中正制势在必行;西魏时已经有了不全凭门第取士的考试方法,隋朝将此方法加以改造,科举制应运而生。
发展
唐太宗时一面扩建校舍振兴教育,一面开科取士网络人才控制人们的思想巩固统治;唐高宗规定,参加科举考试者必学孝经和论语;武则天开创武科举、殿试和糊名制;唐玄宗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备的选士制度。
其他各朝代发展
宋
第一,扩大科举名额,录取人数增加,特奏名弟或恩科及弟; 第二,考试时间方面,确立“三年一贡举”; 第三,考试程序方面,州试—省试—殿试(武则天开创); 第四,建立新制,为防止科场作弊确立了锁院制、别头制、糊名法、誊录制。
元
元朝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
明
第一,在考试程序方面,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成为定式; 第二,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八股文是一种死板的排偶文体,又称时文或制艺,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构成,中股是议论重心) 第三,八股文的诞生和流行,预示着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开始走向僵化和没落,也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没落。
清
第一,清代的科举制度在沿袭明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利益和实际需要进行损益,建立了更为严密的制度体系; 第二,清朝科场舞弊层出,积重难返,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作为教育机构的独立性。
考试程序与科目方法。
考生来源
生徒,川贡
考试程序
乡试省试吏部试
科目
文科局
常科
定期举行
秀才明金近视名字,明算民法。
制科
不定期举行,由皇帝亲自支持声援不受等级限制,但地位不如长客。
五科举
方法
铁精
各科考试中普遍应用的方法类似,如今的填空考试,侧重考查考生的技术能力。
莫影
一种简单的对经历的比是问答主要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
测温
考察一个人治国安邦的才能,题目的范围是人事,政治。
口试
一种简单的对京邑的口头问答。
师傅
要求考生当场鞋做师傅各一首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
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
相互促进。
科举制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是做官的必经之路,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促进科举制的发展,学校教育培育人才来参加科举制。
相互制约
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制的趋势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制趋势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
决定封建学校教育发展的终极因素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知识只是一个辅助因素,并非科举制兴衰的直接条件。当统治者偏重科学知识,也会用科举制来操纵学校的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相反,如果统治者将二者并重,则二者会相互促进,共同巩固封建统治。
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政府掌握了选士大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庶子通过科举制获得了从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吏经过考试选拔,提高了文化修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科举制统一思想笼络人心,维护了国家稳定与发展。(选机修人)
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重视人的知识才能而非门第;测温和师傅有利于检验人的能力。
送士和育士紧密结合
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很好,思想统一与儒学结束了思想混乱的局面;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普及;种类繁多的考试科目扭转的人们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文风统一利普及)
鸡公选育
消极影响
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评分主观,影响评分的客观性;贿赂成风和考试作弊现象严重;促使知识分子为了功名利禄而学习,将终身时间浪费在科场上。
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导致学校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形成了功利色彩的机械读书观和学习观;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重权威轻创新,重经学轻科学,重书本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独立性弱依赖性强。
学校沦为科举制的附庸。
国家只重科举取士会忽略了学校教育,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了科举制的附庸。在科举制下,求学者的目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做官资格,这就迫使学校教育的目标转向为科举考试服务,这就使得学校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作为教育机构的独立性,日益走向衰败,主要表现如下: ①学校以科举中试为目的; ②教学内容空疏无用;(八股文) ③教学管理松弛,学校只重视各种八股文考试。
欺骗师傅。
教育思想
颜之推
简介
颜之推,梁朝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围绕儿童教育提出了及早施教、均爱原则、严慈相济、重视语言教育、重视品德教育等教育思想。《颜氏家训》不仅在家庭教育、道德修养方面对今天有很多的借鉴意义,而且对研究古文献学研究南北朝历史和文化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论士大夫教育
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在教育作用上颜之推提出了性三品说,也是他教育的理论依据。其认为接受教育是维护士大夫原有社会地位的必要手段,也是谋生的手段。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治国人才。
颜之推认为,抓好士大夫教育培养对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人才,即通才和专才。
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是树立仁义的信念,艺是学习广博的知识,道德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为道德教育服务。
论家庭教育
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应该及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越早越好。
原因。
儿童年幼可塑性大容易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儿童年幼受外界干扰少记忆力好。
原则和方法
及早施教
幼儿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阶段,长辈应该及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甚至可以从胎教开始。
严慈相济
父母教育子女应该把慈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均爱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切记偏宠,无论子女聪慧与否,都应该以同样的爱护和教育原则标准来对待。
重视语言教育
在进行语言教育时应该规范使用通用语言,不应该强调方言。
重视品德教育
道德教育应该包括以孝悌为中心的人伦道德教育和历史教育两方面。
适当体罚
教育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督促训导、适当体罚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韩愈
简介
韩愈,自退之,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重振儒学的卫道者。
道统说
在思想文化方面,韩愈主张复兴儒学,认为,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必须以孔孟之道为思想支柱,尤其反对佛教。
在道德规范方面,他主张把仁义和道德并提,基本内容是仁义。他把仁义道德说成是历代圣人相互传授的传统。儒道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正统地位,并认为继孔孟之后圣人之道无能传承,他想要挽救先王之道,再兴而传。
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
人性分为三品,上品为善,中品可善可恶,下品为恶性。
人性中,有性也有情,性是情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性就有什么样的情。
人性是可以移的,但性的品级不可以。三品之人都在固定天生的品德界限内不可移
教育作用
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
上品之人,教育帮助他们的仁义天性得到发扬。
中品之人,教育帮助他们的品行向上品靠拢。
下品之人,教育对他们的作用甚小,只有通过刑罚,才能保证他们遵守社会秩序。
人性规定的受教育的权利。
他认为,只有统治阶级才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没有必要普及教育。
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性是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教育要发挥人内在的率性,儒学经典就是最好的教育内容。
用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在人才培养上,韩愈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严格选拔学官整顿教师队伍。
在人才选拔上,他抨击科举显示的弊端,认为不合理的考试内容和选拔方法只会埋没真才实学者,因此他认为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以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来比喻人才的难得。
师道说
韩愈的师说,是中国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他提倡尊师重道,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学习,提倡建立平等的师生观。
教师的地位或尊师重道的原因
韩愈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者必有师”的论点,强调后天学习的必要性,认为后天学习必须要经过教师的指导。在学生方面,学生要学习知识,就应该尊师重道,因为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政治方面,提出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够尊敬师长,就能够效忠皇帝,就是他提倡尊师重道的深层原因;在社会方面,他提出通过尊师重道来维护儒家的道统,重振儒道,抵制佛教和道教思想。
教师的任务
传道授业解惑
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授业指讲授儒家六艺和古文;解惑志解答学生的疑问。传道是首要任务,授业和解惑是过程和手段。韩愈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教师的基本任务,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求师的标准。
韩愈主张学无常师,为道是求,因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提出的这些观点对促进思想文化的交流有很大影响。
师生关系
韩愈提倡相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他这种含有辩证法因素和民主色彩的师生关系,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