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
教育学第二章,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约翰·弥尔顿是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代表作品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是英国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六位诗人之一。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讲述了个体的智力差异、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社会文化背景与性别差异、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基本发展观
心理发展
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其内部心理结构的不 断变化,是积极适应环境,涉及思维过程质的变化
内部心理结构
同化(用以前的经验对待新的情境)
顺应(改变认知结构处理新的信息)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0-2岁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2-7岁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11-16岁
心理发展的因素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的经验
社会性经验
平衡化(协调以上三种因素)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要促进儿童内部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教育应当适合儿童当前的发展阶段
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
理论的贡献、局限与发展
贡献
确认儿童智力成长的内发性和主动性
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成长速度不一
教育参考价值
按照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
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
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缺陷
重视知识认知而忽略社会性行为
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对各阶段 年龄划分有决定性的倾向
新皮亚杰理论
将有关注意、记忆和策略发现与信息加工理论和 皮亚杰有关儿童思维发展与'知识建构的理论进行 整合的理论
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活动论
符号中介论
内化论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思想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的最佳期限
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支架式教学
教学时相互的动力系统
合作学习
情境教学
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信任对怀疑(0-1.5岁)
自主对羞怯(1.5-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繁殖对停滞(30-60岁)
完美无憾对绝望悲观(60岁以后)
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帮助学生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调节
自我概念
自尊
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 积极评价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