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二简答、材料分析第二章学生指导
教资考试第二章教育教学知识(科二)简答、材料分析题,这一部分相较于科一较为复杂,故进行详细的考点整理,已表明重点,来不及背的也可以抓重点两星三星考点背。
编辑于2021-09-30 14:34:56第二章 学生指导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简答)
1、客观因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对无意注意其决定作用的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 2、主观因素(人本身的状态): 人的需要、兴趣,对事物的态度,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等。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简答)
第一,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第二,学习的程度 第三,识记任务的长久性和识记材料的重要性 第四,识记的方法 第五,时间因素 第六,识记者的态度 第七,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依据遗忘规律(记忆规律)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简答)
1、合理安排教学 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实际任务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简答)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简答)
1、低智力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高智力可能有高创造性,但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者可能具有较低的智力,但也可能有较高的智力 4、高创造性必须有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力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环个课)
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区分情绪情感
见中公书P146—147(自行概括)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简答)
联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区别: 1、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 2、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技能增加,能力不一定提高。
能力(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单选,简答)
遗传因素 环境和教育 实践活动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努力)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简答)
联系:性格和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 (1)气质影响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因而使各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 (2)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气质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区别: (1)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2)气质的稳定性强、可塑性弱,性格的可塑性强 (3)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4)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良好性格的培养 (简答)
设立效仿的榜样;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简答)重点
1、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在观察前最好观察的准备 (2)在观察中培养观察的技能 (3)在观察后及时总结观察结果 2、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 (2)促进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3)促进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 (4)促进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5)提高学生选择性注意的能力。 3、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1)发展小学生有意识记的能力。 (2)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机械实际能力,发展其意义识记的能力。 (3)重视小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 (4)发展小学生有效记忆的策略。 4、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提供直观材料,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经验。 (2)重视表象作用,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 (3)教给小学生思维的方法,发展其抽象思维 (4)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考过简答) 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简答考2次了) 见中公书P168—171
认知发展的阶段分为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教育启示 a.教育需要建构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内部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b.教育要适应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 c.教育应尊重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确定与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陪考)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教育启示 (⭐️简答)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学龄期,教师应帮助学生适应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危机。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埃里克森认为,学校和教师可以向儿童提供它们参与社会所需的工具,设置有挑战性的任务,同时给予一定的帮助,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这一危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答) 请简述建构主义的理论(宏观1234) 请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微观abcd)
1、知识观 a.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b.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知识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的。 c.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生观——强调经验 a.见过属于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指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b.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c.要把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学习观 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b.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c.学习的情境性 4、教学观 a.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 b.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简答)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简答)
1、事物本身的特性 2、人们有的知识经验 3、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简答)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处理好理想、动机、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 3、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运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5、兴趣要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6、引导学生由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转化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 (⭐️简答)
广泛性 实践性(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 阶段性 模仿性
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简答)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正确引导 2、注意激励与表扬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4、发挥家长的作用 5、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6、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我国小学学段的德育目标表述如下 (简答)
小学低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小学中高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小学德育的内容 (简答)
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材料分析)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劳动教育的途径 (材料分析) (课程+学科+活动+文化)
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材料分析)
1、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3、建立心理辅导室 4、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性健康教育 5、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小学生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 (材料分析)
外部因素: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学校教育(学生品德形成的主导因素)、同伴群体 内部因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单选+材料分析)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小学德育的原则 (⭐️⭐️单选+简答) (导疏尊严知行统, 正纪积消一贯材+集体/个别)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式 (⭐️⭐️简答+材料分析)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简答+材料分析)
客观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具体表现为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等 主观方面:不健康的个人需要、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简答,材料分析)
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教育他们。不宜激怒他们,对他们的批评要有说服力。 对多血质的学生,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定期提醒他们,严厉批评他们的缺点,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 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和做出反应。 对抑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教育他们,多关心爱护他们。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简答+材料分析!!)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4、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小学德育的方法 (⭐️⭐️单选+简答+材料分析) (基本要求{小点}要背) (口诀:说实情,评示道)
说服教育法
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性、针对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榜样示范法
基本要求: 1、选好示范的榜样。榜样应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上 3、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4、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情感陶冶法
基本要求: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要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践锻炼法
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给予适当的指导 3、坚持严格要求 4、及时检查并长期坚持
品德评价法
基本要求: 1、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 2、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 3、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4、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以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自我修养法(道)
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2、指导学生掌握品德修养的标准。 3、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