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言学纲要
按照叶徐版语纲教材整理的语言学纲要笔记,包括语言学的学科对象和学科性质、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等内容。
编辑于2021-09-30 22:37:15导言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1、语言学: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学科。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
2、语言学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2、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语言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
三、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1、“解经”翻译,继承传播文化、发展人类文明。
2、教学。掌握科学技术、提高文化水平的基础。
3、科技体系的完善及新兴技术的出现,扩大了语言学的应用范围。
4、用于制定和推行语文政策。
*四、语言学简史及流派
1、语文学时期
主要是对古代经典著作做注解。主要研究文献,故称语文学。
欧洲(哲学传统)拉丁文。印度(宗教传统)梵语。中国(小学传统)文言文。
2、历史比较语言学(19世纪)
研究历史的语言,语言的流变和血缘。
发明了历史比较法和内部拟测法,使语言学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谱系树方法。
3、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
研究当下的语言,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不同个体的经验中共通的部分。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确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区分了语言和言语。
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发展最好)
4、生成语法(20世纪50年代)
认为语言是生物学的,属自然科学。
天赋机智:人类有语言天赋,不同种族无差别。
普遍语法:不同语言背后的语法规则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形式学派
5、20世纪60年代以后
认知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语言类型学
社会语言学
计算语言学
语料库语言学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 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传递信息
1、语言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人类特有的。
2、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3、语言具有全民性。
二、人际互动
文字:从属于语言,记录语言。
旗语:一种通信方式,使用于航海、军事或野外作业,手持两面小旗用不同姿势代表不同意思,进行传达联络。
数字符号:圆周率π
这些交际工具在语言或文字的基础上产生,都有其特殊的服务领域,是辅助性的。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1、思维:是大脑的机能,是人类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是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2、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动因和载体,是思维成果的贮存成果。逻辑学把概念判断和推理看作思维的基本形式。这些思维的基本形式都要依靠语言。
二、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大脑的语言功能区
(1)说话中枢:布洛卡区,位于大脑左半球前部。失语症。
(2)书写中枢:大脑左半球前部。失写症。
(3)视觉性语言中枢:大脑左半球后部,具有阅读理解功能。失读症。
(4)听觉性语言中枢:大脑左半球后部,韦尼克区。可以听到别人说话但不能理解,同时自己表达也有问题。感觉性失语症。
三、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
必备条件:现成的语言环境
学话过程:同时认识世界,发展思维。①独词句(由具体到概括);②两个词的组合(抽象和分析);③造句(逐渐掌握词与事物的联系,词语词的组合规则)
四、关于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
1、聋哑人能够正常思维
①生活在人类社会,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
②不能从听觉中得到应有的信息,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
③视觉交际效果不如有声语言,给聋哑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影响。
2、手语
(1)概念:是聋哑人之间传递思想、表达意见的一种非语言交际工具,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设计和应用的。
(2)分类
①手指语:用手指做出种种姿势,代表字母形状,进行拼音;
②手势语:用手势作比量,模拟形象,构成一定的意思。
五、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1、大脑功能——思维能力没有民族性,正常的人无论属于哪个民族,进行思维都遵循同样的规律。如概念(用词表达),判断(用单句表达),推理(用复句表达)
2、思维方式上,各民族存在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词汇、语音、语法)和思维方式的民族特点上。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的符号性质
一、语言和说话
语言: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有限的材料和有限的规则组合而成的。
说话(言语):运用语言的行为(说)和结果(话),具有一定的个人因素,因人而异。
二、语言和符号
1、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社会约定俗成以指称现实现象。其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离的、一般性的,没有本质上和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
2、征候: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传递的某种信息,可以通过它自身的物质属性来推断。都与它们所隐含的信息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语言符号、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1)语言符号与心理现实的关系
编码角度:语言符号与心理现实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解码角度:语言符号“指称”离散化了的小块心理现实。
(2)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编码角度: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的关系是相互的。
解码角度:语言符号的意义在指称心理现实的同时,也反映了人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
(3)以心理现实为中介
“客观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为语言编码提供材料→人的认知水平提高→客观现实更多地转化为心理现实→为语言编码提供新材料→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1、任意性: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2、线条性: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二、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
1、音系层(形式层):音位-音节-音步-停延段-语调段
2、语法层(符号层):语素-词-词组/短语-小句-句子
3、语言系统的两层性
是语言系统最重要的特点。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
2、聚合关系:在组合结构中具有相同的作用而成为一个聚合,这只是语言符号单位的一种聚合关系。
第三节 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一、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1、任意性:符号最重要的特征
2、单位的明晰性
3、结构的二层性:音系层和符号层(语法层)
4、能产性
5、传授性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二、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抽象思维的能力:大脑
灵活的发音能力:发音器官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
第一节 语音和音系的区别与联系
一、语音学和音系学
语音学: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发音-声学-听觉语音学)。语音学的出发点在于语音自身的自然属性或听觉反映,与语言学核心部分是间接联系。
音系学: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系统中起什么作用的研究。音系学的出发点在于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属于语言学的核心部分。
二、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音素与音位
音素(phoneme):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切分的最小的线性语言单位。/ /
音位(phone):一种语言或方言中能区分意义的最小线性语言单位。[ ]
三、国际音标
1、音标: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
2、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协会1888年8月制定公布,被各国语言工作者采用的,不带民族特色的记录语音的语音符号。
3、宽式标音:一种比较概括的标音,又叫“音位标音”,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和差别可以不必记录。
4、严式标音:又叫作“音素标音”,是一种详尽记录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
第二节 从声学看语音
一、语音四要素
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形状)
二、音质的声学分析
1、乐音和噪音
乐音:由有限多个、频率有着规则性联系的纯音构成。(元音)
噪音:由无穷多的、频率没有规则性联系的纯音凑合成的。(部分辅音)
2、基音和陪音
基音:频率最低的纯音。强度最大,它的频率决定着整个音的调子。
陪音:强度较弱,陪音的频率是基音的整数倍。陪音的不同区分出不同种类的乐音。
3、共振峰
一个音的陪音经过共振腔时,一部分引起共振腔里空气的共振,从而得到强化的一簇陪音聚集而成的高峰。
三、声学分析的仪器和软件
20世纪前期和中期:浪汶计、语图仪等。
20世纪后期: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如Praat。
第三节 从发音生理看语音
一、发音器官
动力:肺
发音体:声带(喉头)
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
二、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
区别:有无阻碍、气流强弱、紧张状况、响度大小、声带振动、乐音噪音
三、元音
元音的不同是共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改变口腔形状有三个办法:口型大小、舌位高低、圆唇不圆唇。
四、辅音
1、共同特点:气流在一定部位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声音。
2、常见发音方法
①清浊
②送气不送气
③塞、擦、爆
④鼻音和口音
⑤颤音、闪音或搭音、近音和半元音
第四节 音位与音系
一、对立和互补
1、对立: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可以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出现,替换后产生意义上的差别,则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对立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依据。
2、互补: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不能起音位辨义作用。在互补的前提下,语音相似,则可归为一个音位。
二、音位和音位变体
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区别意义)作用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变体: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具体表现或具体代表。一个音位中包含的几个音素,叫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三、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音质音位:由音素构成
非音质音位:具有区别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高、音强、音长(调位、重位、时位)
第五节 音位的聚合
一、区别特征
具体语言中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
二、音位聚合群
1、双向聚合
双向聚合是音位系统的主流,因而平行、对称也就成为音位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聚合群之间的这种平行的、对称的系列,是音位系统性的具体表现。
2、单向聚合
少数单向聚合的单位,是语言习得中最晚习得的音,是历史演变中最不稳定并且变化方向多变的音。
第六节 语音单位的组合
一、音节
1、定义:由音位组成的语言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
2、音节的结构特点
(1)音节最多可以有几个组合位置
(2)组合位置按什么样的组合层次组合起来
(3)每个组合位置上可以出现哪些聚合类的成员。音节每个组合位置上只能出现某些音位聚合群。
二、语流音变
1、含义
音位和音位在组合的时候,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变化。
2、语流音变与音位变体的比较
①音位变体一般限于语素或词的内部,语流音变通常可以跨语素或词发生。
②语流音变只是可能出现的变化,音位变体则是在一定语音条件下一定出现的不同。
③语流音变可能是一个音位变成另一个,音位变体只能是音位内部的几个成员。
3、分类
①同化:一个音位受相邻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音位为整体上趋同。面包、wanna go
②异化:相同或相近的音在语流中接近时,因发音拗口而变得不同。土改→涂改
③弱化:复元音单化,单元音央化,辅音表现为发音阻碍的减少,声调弱化为轻声。
④脱落:音位脱落造成音节分界的变动,或两个音节并为一个音节,后者也叫“合音”。
三、韵律层级
1、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单元
超音质要素有区分语素和词的语音形式的音位功能,还有构建一个语言独特的节奏,组建比音节更大的韵律单元的作用。这些韵律单元一般跟大于语素或词的语法单元或语用义有关联关系。
语言的节奏是音流中某些超音段要素在时间上等距离地、周期性地交替出现。
2、语言节奏的分类
(1)音节型节奏
基本上是每个音节在时间上等距离地出现,没有强弱拍的区别。
(2)音步型
一般是两个音节组成更紧密的小单元。语流是大致每隔两个音节就有一次小的轻重、高低、长短或松紧的交替,形成语流中大致等距离出现的两音节的节奏单元。这种节奏单元称作“音步”。
英语中音步表现为节奏“重·轻”的一个小单元,如brother是一个两音节的音步;普通话中,语流中连接紧密的两音节或三音节的小单元一般也称作一个音步。
3、更大的韵律单元
(1)停延段
①停顿:在段后停止发音动作。
②延宕:把段中最后一个音节的韵母延长。
(2)语调段
由一个或多个停延段组成,特点是语调段的末尾部分要有承担语气的语调曲线。
4、韵律单位的意义
音步、停延段、语调段等韵律单位的分界,为表达词组、句子等更大的语法单元的分界,表达语气等更高层的语法或语用意义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语言结构是有规则的
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语法规则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
语法的三个层面:心理语法、描写语法、规定语法
二、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组合规则:语法单位相互连接起来构成更大的语言片段的规则。
聚合规则:语法单位归类的规则。语法上能够出现在某个位置中的词形成一个聚合,这个聚合里的词作用相同,能相互替换。
三、语法单位
概念: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就是语法单位。
句子: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也是语言交际中最小的使用单位。从语音形式上看,句子的最大特点是一般前后都有停顿并有一个完整的语调。
词组:词的组合,在句子里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语法单位。分固定词组和自由词组。
词:词是造句时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是开放的,虚词是封闭的(量小稳定)。虚词从实词语法化而来,在语言中起骨架作用。语法研究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为句法,词以下的为词法。
语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第二节 组合规则
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构词法
1、语素的分类
词根和词缀
词根:词义的核心部分,可以独立构词、组合成词,也可以与词缀构词。
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
自由语素/成词语素和黏着语素
语素是否可以单独成词。词缀都是黏着语素,词根既有自由的也有黏着的。
构词语素和变词语素
词根、派生词缀→构词语素→产生新词
屈折词缀→构形语素/变词语素→不产生新词
2、词缀的分类
派生词缀:前缀(语义)后缀(词性)。屈折词缀表达不同的语法关系或语法范畴(时数格)
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
派生词缀构成新词,屈折词缀不构成新词。(增加词汇义/改变词的类别归属)
派生词缀搭配无规则,屈折词缀搭配有规则。
派生词缀>屈折词缀
3、构词法
单纯词:由一个词根语素或者一个词根语素加上屈折词缀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
合成词:复合词(词根语素≥2),派生词(词根+派生词缀)
二、词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句法
1、句法结构
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
2、表达句法结构的语法手段
词序、虚词、语调(停顿、重音等)
3、句法结构关系
一致关系::句中词与词、成分与成分之间在性、数、格等方面存在的互相调和关系。
支配关系:一个词(或词类)要求另一个词(或词类)取某一特定的形式。特别是动词和介词与其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之间的形式依存关系。
4、句法分析
层次性:语言中的句子,不管多么复杂,都是基本结构一层层套起来的组成的,不是一系列词的机械相加,这种装置是依照一定的语法结构规则组合起来的。
递归性:同样的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使得同样的结构可以层层嵌套。
句法结构的标示:层次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树形图
转换与变换
转换:同一个句子的生成转写过程,即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深层结构: John killed a snake. →表层结构: A snake was killed by John.
变换:同义句之间的变换。
变换与句型
句式的变换:运用添加、删除、移位、替换等手段,把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以弄清句法意义,适应表达上的需要。变换是语法格式的有规则变换,揭示有关格式之间的关系。
句型变换:句型变换是句式变换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常见的句型变换是陈述句变为疑问句,肯定句变为否定句,主动句变为被动句。
变换与句法同义
句法同义: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
变换与句法多义
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可以通过变换来解决歧义。
歧义:结构层次不同:层次分析法。语法关系歧义:表明结构关系。语义关系不同:变换分析法。(另:词语多义、词的兼类)
第三节 聚合规则
一、词类
1、概念:按照词的语法(句法)功能划分的类别。语法功能是词在句法结构中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的总和。(与词组合、充当句子成分、能否重叠、带宾语、着了过)
2、划分词类的标准
句法功能(句法分布):根据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给词分类。在一种语言里,凡是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出现的词,其句法功能相同,就可以归成一类。
形态:具有相同形态变化的词聚合成一个类。只适用于有形态的语言,如英语。根本上讲仍是句法分布。
意义: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
3、词类的层次系统:大类之中有小类
4、注意:在同一个词类中,具体的成员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一个词可以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多义词。同形同音词。
二、形态
1、语法形式:表示语法意义的种种形式,是语法意义的形式依托。
2、语法手段:一种语言的语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构成这些语法形式的手段是有限的,对语法形式的归纳、概括就是语法手段。
形态手段:词形变化
句法手段:虚词、语序
3、词形变化或形态:一个词根与不同的词组合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形成聚合,称为词形变化或形态。
4、形态变化的主要形式
①附加(affix):在词根上附着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词缀。
②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alternation),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foot-feet,wife-wives
③异根(suppletion),又称错根/增补,是用不同的词根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I-me
④重叠(reduplication),广泛用于构词法,也用于构形法。有的表复数,有的表体。
⑤重音(stress),改变词的重音位置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
⑥零形式:不改变词的语音形式,但却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sheep、beat、beset
三、语法范畴
定义:Grammar Category,词形变化是语法形式,每种变化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聚合。gave是形态,过去时是语法意义,时是语法范畴。
①性(gender):表示名词、形容词、冠词、代词等在语法上的性别类属。
②数(number):数范畴表示名词、代词所表示的事物或现象的量的特征。数也涉及形容词和冠词,因此是语法范畴而不是语义范畴。
③格(case):表示名词、代词与句子中其他词的关系。英语中有生命的名词只有两个格,领属格和非领属格,代词分为主格、宾格、所属格。汉藏语系大多无格范畴。
④时(tense):时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的时间关系。一般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
⑤体(aspect):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或类型。如英语一般体、进行体、完成体。
⑥态(voice):又叫“语态”,也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与其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被动态和被字句不对应,虚拟动词一般不用被动句,当宾语和动词构成动作和结果的关系时一般也不用被字句。
⑦人称(person):人称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是谁发出的。
⑧级(degree):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状态的不同程度的差比。
⑨式(modal):通过动词词形变化和相关范畴表示出来的说话人的态度。常见的有陈述式、虚拟式、祈使式等。
语法范畴的特点
a.有共同的意义领域。
b.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相互对立、排斥。
c.同一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也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某一项发生变化,与之相应的其他项也会变化。项的增加和减少也会引起其他项的意义的变化。现代俄语的数从古俄语的单数、双数、复数变成了单数和复数,由于双数的取消,复数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
第四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语言的结构类型
根据形态(词法)划分
1、孤立语(汉语)
缺乏形态变化;语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
2、屈折语(印欧语系)
①用内部屈折手段构词,即内部语音形式的变化;
②有比较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语序灵活,一种变词语素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意义,一种语法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词形变化表示;
③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结合十分紧密,脱离开词尾,句子中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
3、粘着语(日语)
①没有内部屈折;
②有丰富的词形变化,变词语素与语法意义一一对应;
③词根与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独立性。
4、复综语
又叫编插语、多式综合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往往一个词就构成一个句子。多见于美洲印第安语和爱斯基摩语。
二、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复综语之间有些界限难以划清。//各种语言很难归入纯粹的某一类型,只不过侧重点不同罢了。屈折语中有其它语言的成分,孤立语中也可能有粘着、屈折成分。//任何语言者是经济和简易两者的某种结合。
三、语言的普遍特征
语言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语音、词义、语法有共同的特点,叫做普遍特征。语言类型学主要就研究语言的普遍特征。
例如,一切语言都至少有由名词和动词构成的句子,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和疑问句。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语言的意义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语义学:语言形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
语用学: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说话人具体运用语言时所要表达的目的。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
1、词和词汇
词是承载意义最基本的单位,对现实现象进行基本的分类、定名。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2、基本词汇
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核心部分,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是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最常用的那部分词。基本词是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使用频率高,稳定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的词。具有全民性、稳固性、能产性、(多义性)。
3、一般词汇
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特点是非全民常用、不稳固、构词能力弱。包括古语词、社会方言词、地域方言词、外来词、新词)
二、词的词汇意义
1、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语法意义是表示语法关系的意义。某一类词所共同的意义,不和具体的概念、事物相联系的抽象意义。
词汇意义:某一个具体个体词的意义,和某一个或某一类具体的事物、事件、性质等相联系。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对说同一种语言的人来说是共同的。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2、词义的不同层面
理性意义: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不涉及人们的主观态度。(范围轻重集合侧重)
感情色彩(褒贬、时代感、形象感)
语体色彩:口语和书面(文艺、科技、政论、公文色彩)
象征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
1、一般性:分类、归纳,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简单的东西。
2、模糊性:词义所反映的对象的外延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其中心区域是明确的,但边缘区域是模糊的而没有明确的界限。词义的模糊是社会交际的需要;不是所有的词都具有模糊性,如科学术语;词组和句子同样具有模糊性,其模糊性主要来源于词义的模糊性。
3、全民性:词义只保留全社团认可的普遍的东西。
四、语素义和词义
语素义不能独立表示概念,只能构词;词义可以独立地表示概念,独立用做句子成分。
词义在语素义的基础上形成,但词义不是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语素义的融合。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一词多义
1、单义词
2、多义词:一个词有多项意义,这些意义互有联系。多义词由单义词发展而来。
本义:多义词中最初产生的那项意义。
派生义(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
中心意义/基本义:使用较多,在一个词中占中心地位的意义。
3、词义派生的途径是引申
隐喻: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具有某种相似性。习:数飞-学习
换喻: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羽毛-钢笔,兵器-士兵
4、同音词:无意义联系
同音同形(花钱/鲜花),同音不同形(to,too)
二、同义关系
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意义相同的又叫等义词。
1、等义词:理性义完全相同而附加义相同或略有不同的一组词。西红柿-番茄,医生-大夫,的士-出租车,电脑-计算机。等义词大多是借用方言词或外语词的结果。
2、近义词:理性义相同或相近,附加义大同小异的一组词。
理性义:侧重点、程度、范围、整体集合
附加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风格色彩
语法搭配:同义词意义的细微差别,往往会影响到词的搭配习惯
三、反义关系
语言中意义相反的词。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在除理性义之外的其他方面一致。
绝对反义词:对立非此即彼。男女、有无、死活。
相对反义词:对立留有空白。黑白、冷热。
临时反义词
注意
a.一个词往往同时有好几个反义词。
b.反义词的修辞效果: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反义词“反中有同”:必须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为前提。同义词是“大同小异”。
d.反义词和同义词都具有民族特点。
四、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上下位关系:反映词义所指现象之间的包含和被包含关系。
※肯定意思中包含范围更大的是上位。①他出过国-上位,②他去过美国-下位。③他没有去过美国-上位,④他从来没有出过国-下位。②蕴含①,④蕴含③。
五、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
1、义素
义项:字典或辞典中一个独立的意义标目/词典学上对字词意义的分项说明。词的每一个义项都是由义素构成的。
义位:最小的意义单位/语义学上可以独立造句的意义。可以分解为一束义素:胜利:[竞争][打败对方]
义素:从理论上分析出来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叫语义特征或语义成分。义素是构成义位的最小意义单位,是义位的区别性特征。它是由分解义位得到的比义位低一级的语义单位。在语义体系中它是无法被直接观察到的,属于语义的微观层次。
2、义素分析法
a.定义:从义素的角度分析义位的方法。
对比性原则,将一组义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寻找出共性义素和互有差别的义素,这样既可以看到同组义位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类似于数学中提取公因式的方法。
类似于音位学中寻找音位区别性特征的方法。
b.分析程序
确定对比词群:明确分析的对象
对比:找出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
描写、列出义素:矩阵图示或横排列式
c.分析原则
系统性原则:义素分析必须在一定的语义系统中进行。
对等性原则:义素分析的结果必须与义项的意义相等,范围不能过宽或过窄。
简明性原则:义素分析在明确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义素来揭示词语的区别性特征。
3、语义场(semanticfield)
20世纪30年代,德国和瑞士一些语言学家创立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特里尔。
又叫词场、词汇场、义场,是词义的聚合关系。语义场是指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
语义成分与句法:有些语义成分也是句义的一部分,会影响句子的合法性,这类义素通常称之为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猴子在吃香蕉/大树在吃香蕉。
第三节 句义
一、词语的搭配
特殊复杂的现实现象→(概括成词)→一般概括的词义→(进入句子词义组合)→特殊具体的现象。词语进入句子时往往只会凸显词义的某一方面。
词义的组合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
词语搭配的限制条件
1、语法规则
2、语义条件(受实际现象、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3、惯用法
4、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情感色彩、语体色彩)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
1、语法结构
句子成分在语言内的表现:主谓、述宾、述补、偏正、并列
语法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中心语
2、语义结构
a.根据语言成分与人类经验的映像关系得出的
b.动-名关系
句子的动词和它所要求的由名词承担的语义角色构成了句子的语义结构。语义结构是更深层次的结构,表达的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关系,形式为意义服务。
3、语义角色
名词与动词有不同的语义关系,语义学中称之为“语义角色”。
不同的语义角色可能需要具有不同语义特征的名词来担任。
语义角色与语法结构有关联。
基本语义角色
a.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猴子吃苹果/学五楼住男生/台上坐着主席团
b.受事: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受到影响的事物。
c.与事:施事所发动事件的非主动参与者,最常见的是因施事的行为而受益或受损者。我送了小李一本书
d.主事/当事:性质、状态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花很红/眼睛大大的/冰化了/李白是唐代的诗人/我怕他
e.致事:事件或变化的引发者。惨案震惊了全世界/这项措施稳定了市场
f.结果:动作行为的结果。妈妈煮饭/工人盖房子
外围语义角色
g.工具: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他用铅笔写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枪打出头鸟
h.材料:动作、行为所凭借材料。小王用木头做了个木偶/刷油漆
i.方所:动作、行为发生或开始、结束的场所、方位或范围。把衣服挂在衣架上/院子里种了两棵枣树/在学校读书/从教室里跑出去了/到北京旅游
j.时间:动作、行为、事件发生或开始、结束的时间,延续的时段等。从每晚8点起停止供电/电影2点结束/他琢磨了好一阵子
语义角色可以省略。如:小王已经送了(可施事或与事)。
4、语法结构-意义结构
语法结构对应句法成分,语义结构对应语义角色。它们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
语义角色与句法成分的关系
a.具体句子中的语义角色一定担任句法结构中的某个成分。
b.句法成分和语义角色的关联在不同语言中有共性,如主语-施事。
c.哪些语义角色可以充任哪些句法成分,不同的语言会有所不同。
5、语法结构与意义结构的关系
语法结构相同,语义结构相同
语法结构不同,语义结构不同
语法结构相同,语义结构不同
吃苹果、吃食堂、吃大碗、吃父母;晒被子、晒太阳
语法结构不同,语义结构相同
鸡不吃了/不吃鸡了,老头看大门/看大门的老头
三、语义指向
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如:我重重→地摔了一跤。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语义指向: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句中或句外的哪一个成分相关。补语、状语、定语、谓语
语义指向可以用来分析歧义。
四、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1、句子的真值
词:表达概念。
句子:表达判断。
句子的真值
真:句义所表达的现象或事件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
假:句义所表达的现象或事件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
真值条件语义学/逻辑语义学/形式语义学:研究语义上有联系的句子、短语、词汇的真值推导关系。
2、句义的蕴涵、假设关系
蕴含
如果:①句子a为真,句子b就一定为真;②句子b为假,句子a就一定为假;③句子a为假,句子b可以为真也可以为假。那么:a句义蕴涵b句义(a是b的充分条件)下位蕴含上位。
预设
如果:①句子a为真,句子b就一定为真;②句子b为假,句子a就一定为假;③句子a为假,句子b仍然为真。那么:b句义是a句义的预设,a预设b。
第四节 语用
一、语境和语境义
语境义:交际中除了由词义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以外,还有一部分意义由环境补充确定。
语境的含义
a.话语的物理语境,即言谈现场
b.话语语境
c.背景知识
二、言内意外
1、言不尽意: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的复杂性难以用言词一一穷尽地表述出来,因而在所要表达的意思上留下一些空白,需要听话人凭自己的经验、体会去补充、了解。
2、言内意外/言外之意:说话人真正的意图隐藏在字面后,需要听话人透过字面意思来理解。往往起到婉转、含蓄、幽默或讽刺效果。
三、言语行为
1、言语行为
a.言内行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
b.言外行为:话语的目的和意图
c.言后行为:话语达到的效果
2、言语行为≈言外行为
a.直接言语行为
由基本句型或施为语句明确体现出来的言语行为。
陈述句:阐述,疑问句:询问,祈使句:命令、请求,施为动词:命令、提议、承诺、宣布、祝愿等
句子的言语行为类型必须联系语境来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宣告or阐述
b.间接言语行为
现实中的话语,常常具有超越直接言语行为的其他言语行为功能。
陈述表询问:我想知道你迟到的原因。
陈述表祈使:我希望你安静点。祈使表道歉:请允许我向您表达歉意。
疑问表请求:我能用一下你的笔吗?
祈使表祝愿:睡个好觉。
c.言语行为取决于环境
”这里少了一个茶杯“——阐述/请求
四、交际原则
1、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数量准则:对交际目的而言,包含其所需要的信息,不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质量准则: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同对方的话题相关联。
方式准则:简明清楚——避免晦涩、歧义,简练,井井有条。
2、礼貌原则(Geoffery Leech)
得体准则:在会话中尽量让别人少吃亏,多得意。
宽宏准则:在会话中尽量使自己少得益,多吃亏。
赞誉准则:在会话中对别人少贬低,多赞誉。
谦虚准则:在会话中对自己少赞誉,多贬低。
赞同准则:在会话中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
同情准则:在会话中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3、会话含义
概念
格赖斯:在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希望所说的话语互相理解,彼此总是需要互相合作的,因此都遵循合作原则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实际上有时说话人故意或者被迫违反某些合作原则,这时听话人可能会上当受骗,可能知道对方不愿意合作,也可能透过话语的字面意思领会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即会话含意。
会话含义的特点
可取消性
不可分离性
可推导性
非规约性
不确定性:John is a machine.(冷酷/能干/不停地干活/不会动脑子)
Q-R原则
Q原则:基于听话人。指尽量说足够多的话。“把信息内容最大化的基于听话人的原则”
R原则:基于说话人。即言谈提供必要的信息,不说多于所要求的话。“把形式最小化的基于说话人的原则”
第六章 文字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克服语言传达信息的时空局限
2、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文字的基本性质
文字是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
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语言中的语素、词这些单位包括音和义两个方面,文字是对语言中这些小的音义结合体的再编码。文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
强调:文字系统必然有一级较小但不是最小的形体单位对应于语言的某一级音义结合的小单位。也即,文字必有一级较小的单位是可以用语言中的音读出来并表达语言中音义结合体的意义的。
三、汉字和汉语
两种误解:①汉字字形本身就能跟意思直接挂钩,不一定要表达语言的“音”。②把语言和文字等同起来。
第二节 文字的基本性质与文字的产生
一、实物记事
结绳、讯木:表达信息很少,与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图画记事
可以记录事物、有发展过程的事件、事件内部的各个要素及其空间关系。形体往往直接为早期文字继承,成为早期文字系统中的文字符号。图画记事一般认为是文字产生的前身。
三、刻划符号
一是数量相对有限。二是所表达的意义或者与符号有相似性联系,或者局限在很少的几个领域,这与数学符号、象征性图形的性质更加近似。
四、早期文字:原始的图画文字
判定文字系统产生的条件
①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
②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
③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的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小图形的排列顺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
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
第三节 共时文字系统的特点及分类
一、从文字的次小单位看文字的共性和分类
1、共性:任何文字系统都有一级单位对应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
2、语素-音节文字:汉语:方块字(形体)—语素(语法)—音节(音系)
3、表词文字:英语:文字词(前后有空格的字母串)—语法词(最小的自由造句单位)—音系词(符合词重音模式的一段语音)。也称“语法词-音系词”
二、从文字的最小单位看文字的不同类型
根据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可以把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从字符的层次上看,不存在表意文字,这是由文字记录语言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借形取音来表示抽象概念)
1、表音文字
(1)概念:又叫做“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它们的最小文字单位字符只能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
(2)音位文字: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3)辅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如阿拉伯文。
(4)音节文字: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如日本的假名。
2、意音文字
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音,有的字符只提示语言符号的意义。有声符和义符。
第四节 文字的发展与传播
一、自源文字
1、定义: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
2、早期自源文字:不完善的意音文字
种类: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文字、埃及地区的埃及古文字、中国中原地区的甲骨文和美洲的玛雅文字
特点:早期自源文字都是不完善的意音文字,字的象形程度高。假借影响表意功能。
3、自源文字的发展
①古埃及文通过辅音字符和义符的逐渐固定,埃及文逐渐成为完善的意音文字。一段固定的形体单位只对应语言中的一个词,同音不同义或同义不同音的语词在文字形体上有了区别。
②汉字通过形声手段,大致达到了一个方块的形体只对应当时汉语中的一个单音词。但声符表示的是音节而不是辅音,表示的是语音相近而不是语音相同,在表语音相同的同时有的还兼表词族的归属(示源声符)。
③古苏美尔文(公元前3500-前23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既没有发展出一符对一音的固定声符,也没有像汉语那样出现大量新创的形声字。
二、他源文字
1、定义:部分或全部、借用或参考其他民族文字的字形,再根据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做或多或少的改动而形成的文字,叫做“他源文字”。
2、两大系列他源文字的创新或换用
(1)引进古苏美尔文、古埃及文的他源文字系列
①意音表词文字:苏美尔人之后两河流域的民族使用的文字发生变化(楔形文字),专门表音的声符增多而字符总数减少,声符与辅音逐渐形成固定的一一对应,成为与后期古埃及文类型相同的文字:声符对应辅音,同时在词末的位置上再加一个义符。从字符层级上看属于意音文字,从较大的文字单位看则属于表词文字。
②辅音文字:腓尼基人在苏、埃两系文字的影响下创立了北闪米特字母,用22个字符表示语言中所有的单个辅音,弃用了表意字符和双辅音声符。大大减少了字符的数量,也更好地达到了字符与辅音的一一对应。
③音位文字:希腊语对北闪米特字母进行改变,定型为26字母:字母逐一标写语流中元辅音音位的出现次序,由此与语言中的词相对应。
(2)引进汉文的他源文字系列
引进汉字同时引进大量汉语借词。日本假名、朝鲜/韩谚文是表音字符体系,越南喃字是与汉字造字法相同的、方块形的意音文字体系。
三、文字适应语言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
1、文字适应语言
2、文字的相对独立性
四、汉字与汉语拼音
1、汉字长期停留在意音阶段的原因
2、汉字改革的不必要性
(1)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单音节)
(2)拼音文字只能跟一时一地的语音挂钩,汉字的稳固性更优越。
(3)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通过汉字记载。
第五节 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
1、书面语与口语的比较
口语用词范围窄,句子短,结构简单,还可以有重复、脱节、颠倒、补说,语气词。
书面语用词范围广,句子结构复杂,尽量排除废话,讲究篇章结构、连贯照应。
2、汉字中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
读音有别,写法一样,易贯通古今,不易推广到方言区。
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
三、书面语的规范
语言规范的任务、对象、原则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第一节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三、语言演变的特点
1、渐变性
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
2、不平衡性
(1)词汇演变既灵敏又稳固。一般词汇变化快而基本词汇和构词法变化慢。
(2)语音方面,子系统音位及其聚合格局的变化很慢,音值的变化相对快一些。
(3)语法方面,词法和句法的结构规则固定不会轻易变动。
(4)同一子系统同一方面的语言现象的变化速度也可能不同。如“精见分化”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二、社会方言
1、概念: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2、主要特点:用词的不同。
3、语言的风格变体:生活在某一言语社团中的人还要因交际环境的不同、交际对象的差异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地域方言
1、概念: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2、划分:语音为划分依据,可分出方言、次方言、土语三级。
3、区分方言和语言:社会因素,是否有共同的文字和书面语言;语言认同的心理因素。
4、汉语方言
分区: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差异:语音差别具体分析;词汇差别表现为名异实同。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1、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
2、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3、语系的形成是一种语言长期不断分化的结果:祖语(母语)-语族-语支、语群-语言。
4、汉藏语系:汉、藏缅、侗台、苗瑶四个语族。一般都有声调而无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有一类专门的类别词(量词)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1、不成体系的词汇借用
社会不同或地域不相邻,只有文化层面上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的若干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的自己的核心词根,称之为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若干民族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之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社会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上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通用书面语或称“官方语言”“通语”,具有高于地方土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分化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的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因社会分化的程度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在方言或民族语言中形成外来的文读层次是另一种常见的可能。
5、“洋泾浜”和混合语
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作“洋泾浜”。如果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称作“混合语”。混合语不常见,大多只限于海外殖民地这样特别的社会环境,属于语言接触的特殊类型。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
1、借词也叫外来词,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2、借词与意译词和仿译词的区别
意译词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移植外语词的意义,不是外来词。
仿译词是意译词的一种,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basketball篮球,horsepower马力。
外语借词有音译(copy)半音译半意译(romanticism)音译加意译(beer)音义兼意译(club)。
二、借词与社会
如果词语的借用数量很大,它们的语音、语法特点也可能渗入接入语言的系统而出现音位、构词规则乃至句法规则的借用。
借词是研究民族史、社会史的重要材料。
第三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一、语言联盟与社会
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有大量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如巴尔干半岛的语言联盟。
二、系统感染
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规则、结构格局方面趋同,但仍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核心词根)。也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
第四节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一、语言替换
也称语言换用、语言融合,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经济文化地位。替换的客观条件是形成杂居局面。
三、自愿替换和被迫选择
语言融合: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四、语言替换的过程
双语现象-统一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1、底层:被替换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被称作“底层”。主要表现为特殊的发音习惯和地名。
2、语言联盟和语言替换的关系。相同:都是不同语言密切接触而产生趋同。不同:接触的各方力量是否相对均衡。
第五节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
通用书面语和地方语可以是同一民族语言风格的风格兼地域变体;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书面语具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统一的社会。
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文白异读是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形成成系统的层次。在大多数情况下,白读是当地语原有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文读是外来的、借助文字教育或戏曲传习而传承的通用书面语的形式。
三、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三种情况:①同居一个国家,人口少的民族借用优势民族的文字和书面语。②借用其他国家的文字和书面语。③战争的被征服。
四、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这是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
第六节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
一、洋泾浜
(1)概念
17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也叫皮钦语,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是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
(2)特点
语音改造、语法最简、词汇较少、指称迂曲、只有口头形式。
(3)前途
随着社会条件和交际环境的变迁而消亡;
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通用的交际工具,即克里奥耳语。
二、混合语(克里奥耳语)
洋泾浜成为母语。也叫克里奥耳语。它是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永久性的混合语言。
三、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和混合语
①广西融水县的“五色话”,又称“诶话”
②青海同仁县的“五屯话”
③甘肃东乡县的“唐汪话”
④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的“倒话“
四、世界语(Esperanto)
指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世界语兼采欧洲各种语言的词汇材料和语法格局,加以简化划一,可以说是欧洲各大语言的一个合理化的公分母,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造的洋泾浜。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一节 语音的演变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
1、方言和亲属语言
尖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zcs
团音: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jqx
例:苏州话(分尖团)-上海话(清音不分尖团,老派的浊擦音还分尖团)-宁波话(不分尖团,但有两读)→合流的先后与发音方法有关,清音和浊塞擦音先合流,浊擦音晚合流。
2、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例:①a、e、i的读音;②韵脚;③形声字。
3、古代借词
(1)借入(汉音对译梵音,佛陀-buddha)
(2)借出(隋唐时期,日、朝、越的汉语借音“鸡”“饥”韵母不同,声母[k])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
1、浊音清化规律
①浊擦音和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
②平送仄不送。
2、语音的变化有很强的规律性
①条件性;②时间性;③地区性。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祖语”的方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这两个互有联系的方面。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主要有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与语法化等。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词序的改变
(1)印欧语“宾-动”的句法特点,关系从句在主词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
(2)汉语词序。作宾语的代词由放在动词之前变为放在动词之后。正偏→偏正。句法结构中从句出现后置情况。
二、聚合类的演变
1、主要表现: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增减。
2、汉语的语法聚合规则变化
(1)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出现量词。
(2)出现构词词缀和表示类似体意义的专用语素(着了过)。
三、类推
1、概念:语法中有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2、例子:①古英语数的变化;②不规则的形式规范化(swollen-swelled);③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到后置。
四、结构的重新分析
1、概念: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2、例子:①介词、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在上古汉语中是动词,中古以后才成为虚词;②上古的一些连动结构到中古变成了述补结构。
五、语法化
1、概念: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它们都是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2、语法化的等级序列
实词→语法词→黏附成分→曲折成分
①词汇义方面由具体渐至抽象;
②由表达词汇义变为表达语用义;
③在词法句法方面由自由渐至黏着,由可用可不用到必须使用;
④在语音形式上由正常形式变为弱化形式、合音形式,甚至音质成分完全消失。
3、汉语的语法化特点
主要体现于动词虚化为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名词虚化为派生性词缀,极少有虚化为屈折成分的。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演变
从演变结果看,词汇有新词产生、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词义有扩大、缩小、转移。从演变原因看,词汇和词义的演变都与社会的变化有关,与系统内的聚合或组合关系有关,也与一个语言内部语音、语法等其他子系统有关。
一、新词产生、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
1、新词的产生
2、旧词的消亡
①旧事物的消失
②词汇系统的变动
③认识的变化
3、词语的替换
(1)特点:只是改变某类显示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2)原因:社会生活、语言系统内部(单音节变为双音节解决同音词问题)。
二、词汇演变与语言系统
1、词语替换与词语聚合群的关系。
2、创制新词的方式,与语音、句法等其他子系统以及不同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也有关系。
如:词汇-语音子系统。两个阶段:以词形内部交替的单音孳生法为主;南北朝开始单音词根复合法。
三、词义的演变
1、演变的结果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
2、演变的原因
现实现象的变化、词义聚合和组合关系的影响。
3、演变的方式和途径
(1)从词义系统内部看,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①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
②一个词的意义在反映现实现象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大致范围,如果词汇中增加了表示统一范围的现实现象的词,那就会引起这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
③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改变。
(2)从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和人类的认知模式来看,词义的转移、多义词中新义项的产生是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等方式引申出来的,属于意义的增加和分化的范畴。
①隐喻:两现象之间有“相似”的关系。如,耳-木耳-帽耳、熟、清、冷。
②转喻:也叫“换喻”,指两现象之间有“相关”的关系。如,兵、笔、商标。
转喻还有一个小类来自“词义吞并”,指一些复合词或固定词组,其中一个成分的意义吞并了其他成分的意义而成为整个语言单位的意义。分为两种情况:a偏正结构,失去意义的成分是中心语并因此后来被省略(日报daily);b并列结构,原形式中某个成分的意义失去作用,不会造成新的词义产生。(世界、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