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思维导图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的整理,主要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知识板块,希望对你有帮助!
编辑于2021-10-02 21:03:09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发呢辜负了意识的内容。
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都具有物质性,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同一性原则
运动的规律性
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静止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規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对物质有能动的反应,也有能动地反作用
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必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聰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的、指导实践。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唯物辩证法
联系观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点
客观性
世界观: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普遍性
世界观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外部)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内部)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多样性
包括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整体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居于主导作用,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 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有序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完整准确的认识。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观
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则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辩证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幅环往复,不斯前进
方法论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要果斯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坚持适度原则
联系观和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
矛盾观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含义:矛盾就是反应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
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含义
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傾向和趋势。
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坚持两点论和二分论,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普遍性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特殊性
含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情况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要抓主流,看问题要全面,兼顾次要方面;想问题,办事情要全面,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创新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辩证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的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
实践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特点
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毀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我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此策的制定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探家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目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重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积极指导作用,错误的阻碍人的实践活动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
客观性(基本属性)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活动
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适合自己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果、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來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水恒的使命。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性质。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教育,职业相关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椎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全遗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热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肾,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只、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虽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选,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斯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我们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各项工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价值观
价值和价值观
人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追性。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携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労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來回报社会、满足他人的需要。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选择正确,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就会造到失败。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含义:人们既要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又要进一步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后者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斯,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主体差异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价值判斯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情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我们的各项工作应当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要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在个人和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頑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釈的指引。
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