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超强脑图
集多位考研马哲总结UP主的精华部分加以浓缩而成,排版优美,逻辑性强,思维导图不可多得的佳品
编辑于2021-10-06 21:32:18马哲
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是否可知?
不可知
二元论
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可知
一元论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哲学重要问题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有两种观点
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无矛盾的
形而上学
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有矛盾的
辩证法
根本区别:是否承认矛盾
唯物辩证法
解释世界是怎样的?
总观点和总特征
三大规律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本质与现象
原因和结果
必然与偶然
现实与可能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功绩
计算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不是完全占有(奴隶制),也不是人身依附(地主农民),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
生产资料和货币变成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所有者就叫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功绩
理解政经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石
剩余价值理论
发展
列宁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
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论断
十月革命
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世界历史新纪元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
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
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鲜明品格
发展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主要著作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神圣家族》
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部合著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
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著作(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开问世)
《资本论》
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工人阶级的圣经”
《反杜林论》
全面描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百科全书),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创立条件
前身(八个点)
费尔巴哈唯物论
黑格尔辩证法
德国古典哲学
思想前提
唯心→唯物
革命民主主义→共产主义
《德法年鉴》上的论文
社会根源(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现实需要)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主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理论来源(想咕咕)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前身(转学生)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诞生标志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
【正义者联盟】是第一个无产阶级组织
社会劳动
生产关系
具体表现为生产社会化
做一件东西可能需要很多分工合作
私人劳动
生产资料在私人手里就可以按照私人意愿去做(劳动)
生产力
具体表现为生产资料私有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支配商品生产和流通
生产一支笔需要十分钟,生产十个馒头需要十分钟,都是十分钟就可以进行等价交换
价格
积极影响
调节生产资料分配
促进生产力发展
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消极影响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阻碍技术进步
导致收入两级分化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具体商品
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货币
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只代表商品价值
简单劳动
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复杂劳动
需要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高低度量
单位产品生产耗费的时间
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影响因素
劳动者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发展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交换/交换价值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
商品经济的目的、本质、解决途径:交换
劳动产品
单纯的劳动产品
其中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抽象劳动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有用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体力和脑力,是同质的
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有价值才能交换
用来交换的商品才有价值
与使用价值的对立性,也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比如卖包子的,包子的价值是赚钱,但是我把它卖出去了,我就不拥有它的使用价值了(我吃不了)。 同理买包子的需要付出包子的价值(给钱)才能获得包子的使用价值
量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大小如何决定
质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实体
使用价值
不是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是通过交换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
使用价值对不同的人来说不一样,是异质的,所以需要一个统一的单位
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
商品
二因素
资本主义本质及规律
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
存在于 原始、奴隶、封建社会
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产生条件
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属于不同所有者
社会分工存在
两种类型
简单经济
个体、自己做
资本主义经济
雇佣、别人做
劳动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
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规律
群众(人民)史观
人民
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罪犯、全部人口
绝大部分人口
作为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创造了历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人民的意愿行动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
作为实践主体决定历史结局
方法论
群众观点
解放自己、为民服务、向民负责、虚心学习
群众路线
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密切联系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区分人人、个人
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始终有作用的
决定历史发展方向
影响、决定性影响
创造历史
创造个人历史
普通人
历史人物
必然性+偶然性
杰出
肯定、呼吁
非杰出
对历史前进起阻碍作用的
历史发展动力
阶级斗争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同一社会形态/制度中量变+部分质变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
方法论
推动社会发展
控制消极后果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革命
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
更替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是指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多样性是指有些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跨越式地向前发展,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呈现不一样地特点
革命是五种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有五种,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其中社会主义制度是共产主义制度的第一阶段
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国家政权(核心)军队法庭等等
上层建筑的先进性取决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规律(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判断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社会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的物质力量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是第一生产力。但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可以渗透到三要素里发挥作用。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结构
劳动资料(劳动工具)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划分阶级的基础
劳动者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占支配地位,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
(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与经济、阶级、利益有关的,也叫观念上层建筑,包括道德、哲学、宗教、法律政治思想、艺术
非(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无阶级性:语言学、心理学、自然科学
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
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不成系统约定俗成的
社会存在
内容
人口
自然
物质生产方式
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心史观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看到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
例如古代与现代女性权益的变化,就是物质动因决定的
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英雄史观),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价值
特性
多维性
对同一主体不同阶段有不同价值需要
主体性
有没有价值主体决定
社会历史性
客体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价值
客观性
价值是物质,具有客观性
对实践的作用
制约、导向、激励
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所在,主体是价值的中心
人们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改造世界
真理中非常确切的一部分(绝对的)
未来的真理
真理中非常确切的一部分(绝对的)
现在的真理
真理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要判断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内容,不是靠主观臆想的,是通过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把脑中所想的转化为现实内容,然后跟客观内容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主观和客观是否一致,是真理还是谬误,认识正不正确
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
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有待于横向拓展纵向深化
绝对性
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发展的无限性
人类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对于现在绝对是对的,而未来相对来说不一定是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
斗争性
取决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实,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同一性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它们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范围内真理和谬误不能转化,超出了可能发生转化。真理不可能被推翻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标准也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
属于意识
一元论
客观性决定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更重要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
有待发展和深化
如何实现?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基础
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
分类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
认识是主管自主的
客观唯心
认识是上帝的启示
唯物主义反映论
主观反映论
一面镜子
能动反映论
开了美颜
基本特点:摹写性、创造性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非理性因素
作用:激活、驱动和控制
理性因素
作用:指导、解释、预见
注意区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因素是在认识过程中起作用的,而认识是已经获得的
实践
三要素
主体
人
中介
斧子
客体
树
是认识的动力
是认识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次飞跃更重要的原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认识论
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人类要如何从主观世界认知世界;
客体
注意区分客观
客观是一切物质,而客体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是部分物质
主体
质变
量变
度
范围、幅度、限度
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特殊性
定义
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
每个人的烦恼不一样
同一事物不同阶段
每个人在他自己的每个年龄段的烦恼不同
矛盾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主要矛盾
支配地位
主要方面
不平衡发展原理本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决定事情的性质
次要方面
次要矛盾
从属于主要矛盾
也叫矛盾的个性
有条件的、相对的。个别的
普遍性
定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旧矛盾走了新矛盾又来
也叫矛盾的共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一般的
同一性
定义
相互依存、贯通
没有强者就没有弱,相互依存
弱者和强者相互转化贯通
同一性的效果
相互转化:弱者与强制之间相互转化
特性
有条件、相对
斗争性
定义
互相排斥、分离
强者和弱者之间的斗争排斥
斗争性的效果:推动双方产生变化
质变:弱者变成了强者
量变:弱者慢慢变强
毛(盾)豆(争性)小(果)质(变)量(变)
特性
无条件、绝对
否定之否定规律
方法论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在等你。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大方向是前进的,不要放弃,不要气馁
概念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彷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级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如旧眼镜,否定一次的结果是丢弃,再否定一次的结果是留下镜框换镜片,也就变成了一个新事物
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否定自己又保留部分;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回答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最终方向
量变质变规律
回答了事物发展中的状态
方法论
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国家改革、发展和稳定期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
保持底线思维
质
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
事物的速度、程度、规模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规律)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
存在方式
内容
方法论
重点论+两点论
既重视主要矛盾,也不忽略次要矛盾
基本属性
内容
对立——统一
方法论
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 ,促进和谐发展
发展
实质
灭旧产新
旧事物如何发展成新事物
否定消极腐败因素,保留合理因素(扬弃)
新事物
具有新结构、新内容
可以适应环境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新旧事物区分的根本标志)
符合人们利益,有远大前途
是新生的事物,但并不是新的事物,与时间无关
联系
定义
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性质
多样性
必然联系(父子)和偶然联系(路人)等等
条件性
父子之间容易沟通,和路人难以沟通
普遍性
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父子关系和路人关系
客观性
你爹之所以是你爹,是因为客观血缘关系产生的联系,不是臆想谁想当你爹都可以
方法论
整体性观念
动态考察
因为条件的存在,联系会变来变去,所以要动态的考察,要看整体
开放性观念
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尊重客观规律
发现、认识、利用、尊重
发明、创造、改变、消灭
正确发挥能动性
时间和空间
绝对的
对于世界来说是无穷无尽的
相对的
对个体来说是有限的
(相对)静止
相对的,有条件的(参照物)
否定静止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连一次都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运动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唯心主义
否认运动
形而上学
无条件的,绝对的
实践
基本特征
自觉能动
实践受意识(自我)的指挥,体现主体的目的性
直接现实
本质特性。实践具有将“脑中的”变成“现实的”功能
社会历史
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比如寄信,过去和现在的邮递方式
人类特有的
物质
实践:物质分化的历史前提; 统一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
物质
合理的物质交换
实践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人类社会
意识
提高人类生态文明意识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唯物主义
物质唯一特性:一切客观实在,唯物史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心史观
古典朴素唯物主义
意识
彻底的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吾即世界,我创造的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
上帝神仙,神仙创造的世界。人以外的“客观精神”当作世界本原
人脑的机能属性
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意识
人类产生之前,物质世界就是自然界,研究意识是怎么来的,需要从还没有人的意识的时候开始研究,也就是物质世界还没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时候
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意识
劳动——决定性因素
意识的外壳
语言
劳动和与语言促进社会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