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哲学部分思维导图
考研党看过来!这里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部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哦,这里把哲学分为了两个基本问题、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来总结,赶紧get起来,复习的时候可以结合书本一起看,这样更高效哦。
编辑于2019-08-20 09:31:51干货分享,完整版考研政治思维导图来啦!下图是根据徐涛思修法基整理出来的知识结构框架,涵盖了绪论、思想修养、法律基础、道德修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大块内容。考研复习时间紧张,赶紧收藏学习起来吧!
俗话说:高考是因群人的狂欢,而考研则是一个人的孤单!希望点开本图学习后你不会孤单,因为有我们的陪伴!本图共分为三个板块。1.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从商品经济 ,价值规律,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讲解;2.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介绍了劳动力商品 剩余价值 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积累 资本的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 3.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的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收藏下图学习吧!
考研党看过来!这里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部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哦,这里把哲学分为了两个基本问题、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来总结,赶紧get起来,复习的时候可以结合书本一起看,这样更高效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干货分享,完整版考研政治思维导图来啦!下图是根据徐涛思修法基整理出来的知识结构框架,涵盖了绪论、思想修养、法律基础、道德修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大块内容。考研复习时间紧张,赶紧收藏学习起来吧!
俗话说:高考是因群人的狂欢,而考研则是一个人的孤单!希望点开本图学习后你不会孤单,因为有我们的陪伴!本图共分为三个板块。1.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从商品经济 ,价值规律,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讲解;2.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介绍了劳动力商品 剩余价值 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积累 资本的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 3.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的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收藏下图学习吧!
考研党看过来!这里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部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哦,这里把哲学分为了两个基本问题、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来总结,赶紧get起来,复习的时候可以结合书本一起看,这样更高效哦。
马原理
哲学
哲学两个基本问题
1.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何者具有第一性
物质:唯物主义
意识:唯心主义
2.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有:一元论(可知论)
唯物论
物质
物质的概念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两者关系:不可分割
词性不同:不可分割
两种错误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
静止:空间位置和根本属性 暂时未变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词性相同:对立统一
两种错误观点
夸大静止: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诡辩论
无:二元论(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运动和时空
两者关系:不可分割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单独说时间或者空间也是对的
实践
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意识
概念:(3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不能说是人脑的分泌物,或者说是人脑产生的
来源:不仅是自然界,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尤其是劳动,起着决定性作用
本质: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作用:能动作用,人所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目的性和计划性
创造性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对立统一
区别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联系
物质(意识)可以转化(变成)意识(物质)
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客观规律性(前提)
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的3个前提和条件)
从实际出发
实践是基本途径
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统一于物质(意识和人类社会)
多样性的统一
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
回答世界是怎样的
普遍联系
概念:相互影响、制约、作用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永恒发展
概念: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发展方向,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
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保留了旧事物中的适合的因素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概念: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关系:对立统一。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变现在结果中,因果个数对应不确定
方法论: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和偶然
关系:对立统一
区别: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地位作用不同
联系: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一定情况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把握事物发展总趋势和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和现实
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实蕴藏可能,可能包含着成为现实的因素和依据
方法论:立足现实,发挥主观能动性
现象和本质
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感知;本质是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理性思维
现象:(分为真象和假象)个别、具体、多变易逝,生动、丰富
真象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说对错
本质:一般、普遍、稳定、深刻、单纯。
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透过现象看本质
内容和形式
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基础;形式是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影响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斗争;统一:同一
概况
地位: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
提供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同一性(相对的)
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绝对的)
对抗性
非对抗性
关系:相互联结、相互制约
方法论:看待事物一分为二、求同存异、批判地继承
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
矛盾双方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者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
双方的斗争推动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此消彼长,形成量变
使双方的地位或者性质发生变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不平衡发展原理:根本与非根本,主要与次要,“两点论”,“重点论”
质量互变规律
回答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状态
质: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认识量的意义
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量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否定之否定规律
概论:回答了事物发展的最终方向和归宿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认识论
实践
本质: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只有人是主体,但不是所有人都是主体
主体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首要能力
非知识性因素:例如情感、意志
实践客体:不是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客体,只有当主体指向时才是客体
实践中介:工具、手段、以及运用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实践活动派生的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认识
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论的优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知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过程(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对象:事物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具体
理性认识
对象: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的规律
形式:概括、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抽象
两者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深化成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夸大感性:经验主义
夸大理性:教条主义
从认识到实践
(不重要咱就不写了吧)
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指导、解释、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激活、驱动、控制作用
两大规律
认识的反复性
客观方面: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主观方面: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
形式上:循环往复
实质上:前进上升(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的目的
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
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性
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绝对性
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相对性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一个过程
真理和谬误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
谬误中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
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确定性:凡经实践检验过得标准都不可推翻
不确定性:一定阶段的实践有局限性,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价值
基本特点
主体性
价值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
客观性: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是一种客观存在,独立于人们对他的认识和评价
多维性:客体针对主体不同需要,产生不同价值
社会历史性:随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的特点
评价一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性认识不同于知识性认识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表明评价不是主体随意性活动,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成功地实践必然是一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是必须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时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
定义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构成
自然地理环境
影响因素
人口因素
影响因素
生产方式
决定性力量
生产力
物质力量
概述
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构成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劳动对象
合成生产资料
劳动者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概述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最基本的内容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相应或早或迟地随着社会存在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两者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社会意识
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构成
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与阶级、经济、利益有关的内容
非社会意识形态
无关的
社会形态
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特点
全面的
具体的
历史的
更替的特点
统一性和多样性
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前进性与曲折性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
经济基础
就是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定义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方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决定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于经济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作用
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是“一切历史冲突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重要动力
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
改革
科学技术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
人与动物的区别
劳动
人与人的区别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
从质上
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
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主体部分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身份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先进文化和生产力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真象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说对错,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