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的思维导图。里面的知识点包含了先天决定论、后天环节论等,喜欢可以收藏哦。
编辑于2021-10-08 17:19:49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
先天决定论
先天语言能力说
基本观点N·Chomsky
儿童天生具有语言获得装置LA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一套包括若干范畴和规则的语言普遍特征(有形式与内容的语言共性)
先天的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利用这种能力为语言普遍特征赋予各种具体的值)
LAD的工作原理(普遍语法-个别语法)
生活环境为儿童提供少量的某一具体语言的语法规则信息
LAD对语言材料过滤,将普遍语言规则下的独特规则整合,归纳出一套属于这一语言的语法规则
LAD活动有临界期,逾期则退化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现
语言能力是普遍的语法规则,内在的
语言表现是语言的实际产生(可能由于疲劳产生错误)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一个句法序列中字词的实际排列(听到的短语或句子)
深层结构包括抽象的句子构成规则,位于表层结构之下
语法转换是连接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并产生不同形式句子的一种运算or通过组合或重组字词来改变句义的一个过程
N·Chomsky的理论也叫生成转换语法理论Generative-transformation grammmar
语言康复启示
语言康复的训练重点是句法,注重句法结构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康复师将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作为语言康复的重要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替换,从而表达不同含义
自然成熟说
基本观点E·H·Lenneberg
1967《语言的生理学基础》提出鉴定一种能力是先天的六条标准
这种行为在需要之前就出现了
它的出现不是主观决定的
它的出现不是靠外部原因激发的
获得这个行为有关键期
直接教授和反复训练对这种行为的获得影响很小
它的发展具有阶段性,通常与年龄和其他方面有关
伦内伯格把儿童语言的发展看做是一个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神经机制制约的自然成熟过程。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人类有一种先天的潜在语言结构,有适合的语言生物学基础。
尽管文化与环境不同,世界各地的普通儿童的语言习得按照相似的顺序和速度发展(特殊儿童顺序相同,速度缓慢)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应该是受到了劳伦兹印刻现象的启发)
语言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儿童发育时期,语言能力受右半球支配。在成长过程中,语言从右半球转移到左半球。即大脑的偏侧化(Lateralization),偏侧化的关键期在2~青春期(11~12)岁
在关键期中学习语言很轻松,只要有特定环境,不需专门训练也可以流利地使用语言
解释了为什么成人的语言学习能力不如儿童,兽孩的语言能力难以发展,but关键期的起止时间仍在探索
语言康复启示
康复师尊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了解儿童的发展顺序和年龄特点,设置的康复目标要不超过儿童的水平
语言康复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早发现,早干预,以免错过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机
后天环境论
理论基础:I·P·Pavlov的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J·B·Waston的行为主义学说
模仿说
早期机械模仿说基本观点1924年F·Allport提出
强调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简单模仿,儿童是机械被动的接受者
忽视儿童语言习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无法解释语言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但模仿确实在语言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后期选择性模仿说基本观点
儿童能够模仿示范句的语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理解-模仿-产生假说 CIP Hypothesis
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模仿者对示范者的行 为不必是一对一的临摹。模仿的条件是儿童对示范句具有了初步的理解
选择性模仿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境 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
语言康复启示
康复师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引导儿童进行模仿
若儿童短期目标为掌握一类句子or词语组合表达
康复师首先帮助儿童理解句子or词组
然后更换范例的具体内容,引导儿童模仿
让儿童在生活情境中应用
强化说
基本观点B·F·Skinner
它以刺激-反应论和模仿说为基础,并特别强调“强化”在儿童语言学习和获得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儿童是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会语言的
自动的自我强化:模仿发音也会对儿童产生强化作用
渐进的强化依随:先强化有些接近的,再强化更接近的
强调环境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儿童的生活环境与社会交往活动很重要
语言康复启示
康复师使用系统的语言行为评估法调整和改善儿童不符合年龄和社会期望的语言行为
康复师遵循行为主义理论原则进行语言康复
首先创造恰当的先行事件
再强化儿童的正确回应
中介说传递说
基本观点
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链锁和结合
马尔科夫链Malkov Chain,即刺激-中介过程-反应
外在刺激的反应区分为隐性和显性反应,其中隐性反应可以转化成显性反应
中介系统是隐性反应转化的显性反应出现前,隐性反应产生的一系列联想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入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反应这种内在环节
人类的语言反应不仅由外在刺激引起,而且可以由作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内部状态引起
中介系统中包含了已经内化的非言语反应和产生这类刺激的自我刺激作用
语言康复启示
通过模仿和选择强化训练先习得某个词
再将该词和环境结合而成为以后习得其他词的刺激
形成儿童的词语习得链
代表人物:C·Osgood,O·H·Mowrer,P·Suppes, A·W·Staats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以皮亚杰的认知说为理论基础,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的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又称程序派
认知相互作用说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机能的成熟
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平衡(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认知相互作用说的基本观点
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机制
儿童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
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儿童主体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 同化和顺应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过程
认知程序说(斯洛宾,福多尔,里沃)
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材料加工的程序机制(概括能力和认知能力)
注重语言运用对语言能力的作用
强调后天环境的作用
该学派还通过儿童习得结构的先后顺序,分析儿童易犯的错误,从而总结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存在的共同规律
规则学习说
儿童具有一种理解母语的先天处理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学习和评价能力
儿童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对规则的学习。在儿童早期,学习语言是一个归纳过程,儿童用先天的语言处理机制,通过对语言输入的处理归纳出母语的普遍特征和个别特点
儿童对规则的归纳,凭借的是工具性条件反射,是刺激—概括的学习过程,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影响。
社会互动说
语言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 的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职能
儿童和成人语言交际的互动实践活动,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
维果斯基(1962)认为人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一切动物没有的高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以人类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包括思维、有意注意、高级情感、逻辑记忆等
语言发展过程中,环境所起的作用是鼓励或阻止发展。发展得益于由外向内,即个体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
在孩子的语言获得过程中,对话伙伴(包括父母)是重要的促进者。这些伙伴通过提供支架或必备的交流结构来促进儿童的交流
信息加工说
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是一种装置,这种装置能够编码环境的刺激,解释刺激,然后将结果存储在记忆中,并允许提取先前存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