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01-10经济学基础
本思维导图是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01-10经济学基础相关知识点整理,主要包括:01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02消费者行为分析;03生产和成本理论;04市场结构理论;05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09 11:45:24经济学基础
01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市场需求
一、构成要素
1、消费者购买意愿
2、消费者购买支付能力
二、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1、消费者偏好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3、产品价格
4、替代品的价格
5、互补品的价格
6、预期
7、其他因素:广告、季节等。
三、需求函数
Qd:需求量, P:该商品的价格
四、需求规律
一般情况下, 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方向相反。
五、需求曲线
把需求与价格的关系用曲线表示出来
需求数量变动: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只考虑价格与需求数量的变化。
需求变动:同时考虑多种因素对需求数量变化的影响。
需求曲线的位移:由于价格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相应变化。
需求数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区别
市场供给
一、供给函数
Qs:供给量, P:该商品的价格
二、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1、产品价格
2、生产成本
3、生产技术
4、预期
5、相关产品的价格
6、其他因素:生产要素价格、政策等。
三、供给规律
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应量与市场价格呈正方向变化。
四、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
供给数量变动与供给变动的区别
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模型
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
1、最高限价分析
当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 因此会刺激消费, 限制生产, 导致供给减少和需求增加,结果就是市场短缺, 短缺量=Q2-Q1
2、保护价格分析
PH为保护价格,保护价高于均衡价格PE,则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供给过剩,过剩量=Qs-Qd
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定义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 需求量的相对变动 ÷ 价格的相对变动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点弹性计算公式
点弹性系数 = 需求量的相对变化 ÷ 价格的相对变化
指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弹性。适合变动小的场合。
弧弹性计算公式
弧弹性系数 = 需求量的相对变动量 ÷ 价格的相对变动量
指需求曲线上2点之间的弧的弹性。适合变动大的场合。
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
1、当需求量变动百分数>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时, 叫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量变动百分数=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时, 叫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量变动百分数<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时, 叫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 替代品选择越多,弹性越大。
2、商品的重要性, 重要性越低, 弹性越大。
3、商品的用途多少, 用途越多,弹性越大。
4、与时间的关系, 时间越长,越有可能找到替代品,弹性越大。
需求价格弹性和生产者或销售者的总销售收入的关系
1、Ed>1时,价格降低,销售收入增加, 价格上涨,销售收入下降。
2、Ed=1时,价格无论上涨还是下跌,销售收入保持不变。
3、Ed<1是, 价格上涨,销售收入增加, 价格下跌,销售收入下降。
需求交叉弹性
定义
也称: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交叉弹性系数 = 商品i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 ÷ 商品j的价格的相对变化。
公式
类型
1、 Eij>0,ij两种商品为替代品, Eji越接近1,两种商品的替代性越强。
2、Eij<0,ij两种商品为互补品,i商品销量上升或下降会让j商品销量一同上升或下降。
3、Eij=0,两种商品没有关联度。
需求收入弹性
定义
指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用以衡量需求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
ΔY:收入变动量, Y:消费者收入。
类型
1、Ey >1, 收入弹性高, 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收入的增加。
凡收入系数>1的商品,都可称为:高档品。
2、Ey=1,收入变动和需求变动成相同比例。
3、0<Ey<1,收入弹性低,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必需品
4、Ey=0,没有弹性,无论收入增减,需求数量不变。
5、Ey<0,负弹性,收入增加买得少,收入降低买得多。
低档品
用需求收入弹性来表述恩格尔定律:
一个家庭需求收入弹性越大,越贫穷;需求收入弹性越小,越富有。
供给价格弹性
定义
指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
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 供给量的相对变动 ÷ 价格的相对变动
公式
类型
1、Es>1, 供给价格弹性充足。
2、Es<1,供给价格弹性不足。
3、Es=1,供给价格弹性系数=1。
4、Es=0,完全无供给价格弹性。
5、Es=∞,完全有供给价格弹性。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时间短期,供给价格弹性较小;较长时期,供给价格弹性较大。
2、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产品在短期内的供给价格弹性系数=0,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表现出供给价格弹性。
3、投入品的替代性越大和相似程度越高,该商品的供给越有弹性。
02 消费者行为分析
效用理论和无差异曲线
效用理论
“经济人”假设: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并且是理性的。
这个假设是:1)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 2)整个经济学的一个基础。
效用: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消费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人们的主观心理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基数效用论
总效用
满足程度的总和。
总效用函数:
TU:总效用;Q:消费数量
边际效用
增加一个商品消费时带来的满足感的增加或效用的增量。
边际效用公式:
边际效用函数:
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曲线的斜率。
边际效用递减是边际效用的变动趋势。
如果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边际效用为零;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总效用不增反减,此时边际效益为负数。
序数效用论
无差异曲线
预算约束线
无差异曲线
1、无差异曲线建立在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几个基本假定上:
1)完备性。保证消费者总是可以把自己的偏好准确地表达出来。
2)可传递性。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B,对B的偏好>C,则假设对A的偏好必然>C。这一性质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
3)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所有的点的2种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
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可以绘制出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都代表不同水平的偏好。 距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商品数量越小,消费者得到的满足程度越低,反之则满足程度越高。
无差异曲线图:一组描绘某个消费者偏好关系的无差异曲线构成的图形。
1、特征
1)力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
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否则违背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
3)无差异曲线从左上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这是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
无差异曲线图示例
违反偏好可传递性假设的无差异曲线图
商品边际替代率
指在商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公式:
加一个负号是为了使边际替代率成为正数。
当商品数量变化趋向于无穷小时,上述公式可表达为:
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预算约束
用公式可表达为:
预算约束线图示:
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 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 P1/P2。 斜率的大小表明在不改变总支出数量的前提下,两种商品可以互相替代的比率。
收入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
相对价格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
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表示为: 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消费者均衡实现的3个前提: 1)偏好不变;2)收入不变;3)价格不变。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的推导
or
D线:消费者需求曲线; PCC线:价格-消费曲线
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商品的价格变化会产生2种效用:
1、收入效应
指价格上升导致实际购买力下降=导致实际收入下降。
正常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反向变化。
低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向变化。
2、替代效应
指价格上升导致消费者寻找替代品消费。
无论正产品还是低档品,替代效应总与价格呈反向变化。
一般情况下,通常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会同时出现。
对于正常品, 总效应与价格呈反向变化,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正常品的需求曲线较为平缓。
对于低档品,收入效应的同向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反向作用,总效用与价格呈反向变化,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低档品的需求曲线更为陡峭。
03 生产和成本理论
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生产者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关键。
在生产者行为分析中, 一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 科斯 1937年 《企业的本质》中提出:
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最显著的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企业能减少交易费用的原因:
1、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之间合作,不需要契约。
2、企业可以生产一部分中间产品,进一步降低一部分交易费用。
3、企业签订长期契约雇佣技能人员,比从其他企业购买相应的服务成本更低。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投入
生产
就是投入转变为产出的过程。
投入
包括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
分为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
生产要素
一般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资本表现为:货币形态和实务形态。
生产函数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直接的函数关系。
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这是对企业短期行为的分析,也称短期生产函数。
基本形式:
K表示资本固定不变,L:变动劳动量。
平均产量: AP=TP/L
TP:总产量, L:可变投入要素。
边际产量:MP=ΔTP/ΔL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曲线
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零界点,在零界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零界点,边际产量递减,直到出现负数。
2、边际产量为0时,总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减少。
3、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最大。
生产函数图像及其位置关系
规模报酬
也称:规模效益,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的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
规模效益研究的是企业的长期生产决策问题。
3类不同情况
1、规模报酬不变,产量的增加比例=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2、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3、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最佳规模或适度规模时,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最小。
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含义
成本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所支付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机会成本
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显成本
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
隐成本
企业本身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机会成本。
经济利润
也可称为超额利润,区别于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作为隐性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因此,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
成本函数
成本函数是表示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公式。
短期成本函数
包括可变成本与不变成本
C = b + f (q)
C:总成本; b:固定成本;q:产量
长期成本函数
没有可变成本
C = f (q)
C:总成本; q:产量
短期总成本=短期总固定成本+短期总可变成本
TC = TFC + TVC
平均成本 ATC = TC/Q
边际成本 MC = ΔTC/ΔQ
短期成本曲线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总成本曲线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关系
边际成本MC首先达到最低点, 然后上升,与平均平均变动成本AVC相等, 此时平均变动成本最低;然后继续上升,与平均总成本ATC相等,此时平均总成本处于最低水平。
决定短期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
劳动、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率:即总产出对综合投入的比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一般来说,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生产成本。
04 市场结构理论
市场结构的类型
市场结构的含义
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况和竞争程度。
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市场的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主要依据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
1、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
2、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3、进入障碍的大小。
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1、完全竞争的市场
完全竞争的市场,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有以下特征:
1)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且生产者规模都很小,每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只是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力量。
2)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产品差别。
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4)买卖双方都对市场信息有充分的了解。
2、完全垄断市场
指整个行业只有唯一供应者的市场结构。
形成完全垄断的主要条件:
1)政府垄断。
2)对某些特殊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
3)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形成的完全垄断。
4)自然垄断。
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
1)只有一个生产者。
2)产品是没有适合替代的独特性产品。
3)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
3、垄断竞争市场
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完全垄断,也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主要特点:
1)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2)产品具有差别性。
3)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障碍较小。
4)其他企业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4、寡头垄断市场
指少数几个企业控制一个行业供给的市场结构。
主要特征:
1)在一个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生产者。
2)他们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
3)他们对价格又较大程度的控制权。
4)其他企业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行业供求曲线
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曲线
收益是指企业的销售收入,用公式表示为: R=PQ
企业的边际收益:每增加一个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正好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用公式表示: MR=ΔR/ΔQ =Δ(PQ)ΔQ = P
因为价格、平均收益、边际收益都是相等的, ∴企业的平均收益、边际收益、需求曲线都是同一条线。
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 边际成本 = 边际收益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短期供应曲线
企业短期供应曲线就是处于平均可变成本AVC之上的边际成本MC曲线, 表示企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的供给量都是能够为其带来最大的利润或最小的亏损的最优产量。
完全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市场需求曲线
完全垄断市场,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需求曲线。
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销售量和价格照相反的方向变化。
企业的平均收益AR=单位产品的价格P。
企业的边际收益MR<平均收益AR。因为单位产品价格随销量增加而下降。
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
原则: 边际成本 = 边际收益; MC = MR
完全垄断市场不存在供给曲线
因为供给数量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其生产成本,还受到需求曲线的约束。 虽然边际收益曲线决定了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产量,但是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影响垄断企业最优化的产量与价格决策,从而可能出现价格与产量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从而无法找到相应的供给曲线。
完全垄断企业定价的一个简单法则
1、因为
2、又因为
3、所以
4、因为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要求 MR=MC
5、所以
可调整为:
所以, 只有当Ed<-1时,P>MC
价格歧视
也称差别定价,指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对同一产品规定不同价格。
价格歧视一般可分为3级
1、一级价格歧视,或称为完全价格歧视,指企业对每个消费者都按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所有消费者剩余都被垄断者占有。
2、二级价格歧视,也就是常说的批量作价,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批量的产品。
3、三级价格歧视,将消费者分成具有不同价格需求弹性的组别,分别对各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实现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
1、必须有不同价格需求弹性的消费者组别。
2、市场必须是能有效的隔离开来的。不能有让消费者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操作空间。
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
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 并且等于边际成本。
对于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市场实行“少销厚利”,对于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市场实行“薄利多销”。
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企业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不是一条水平线,斜率为负,价格随销量增加而下降。
分2种
1、主观需求曲线
也叫预期需求曲线,指当某一企业改变价格,与企业预期的销量之间的关系。
2、实际需求曲线
也叫市场份额需求曲线,指某一企业改变价格,其他企业也同时调整价格,此时该企业的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主观需求曲线比实际需求曲线,需求弹性更大些。或者说,前者比后者更平坦些。
短期均衡分析
遵循原则: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R=MC。
垄断竞争市场上也不存在供给曲线。
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企业的行为十分复杂,既不是一个完全的价格接受者,也不是一个完全的价格决定者,对于不同的竞争对手,他们要采取不同的对策。
寡头垄断市场上价格形成的2个典型模型:
1、协议价格制:生产者或销售者之间共同维持一个协议价格,使得行业净收益最大。 其方式是限制各个生产者的产量,使行业边际收益=行业边际成本。
当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卡特尔,卡特尔与完全垄断者有2方面的差别:1)他们必须考虑非卡特尔企业的行为;2)卡特尔成员常常会违背协议。
2、价格领袖制:由行业领袖企业率先确定价格,其他企业参照调整,与其保持一致。
寡头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倾斜的。
寡头垄断企业的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也没有供给曲线。
05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引致需求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间派生出来的,因此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或者派生需求。
联合需求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也是联合需求,因为生产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各种生产要素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生产最终产品。
边际物质产品
(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 MPP):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
MPP = ΔQ/ΔL
ΔQ:总产量的增加量; ΔL:要素投入的增加量。
边际收益产品
(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MRP):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量。
MRP = ΔR/ΔL = MPP*MR
ΔR:总收益的增加量; ΔL:要素投入的增加量; MR:边际收益。
边际产品价值
(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 VMP):每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品价值。
VMP=MPP*P
P:产品价格
边际要素成本
(Marginal Factor Cost, MFC):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
MFC = ΔC/ΔL = MPP*MC
ΔC:成本的增加量; ΔL:要素投入的增加量; MC:边际成本。
平均要素成本
(Average Factor Cost, AFC):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AFC= C / L
C:要素成本; L:投入量
使用要素的原则
依据 边际要素成本 = 边际收益产品, MFC=MRP, 确定要素的使用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
1、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2、生产者的边际收益、平均收益、产品的价格相等。边际产品价值VMP=边际收益产品MRP。∴ MRP=VMP曲线是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3、某一价格下的市场要素需求量,一般是该价格下所有生产者需求量之和。
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劳动要素供给的一个基本特点:要素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如:1个人一天只能最多提供24小时。
劳动的边际效用
表示增加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效用, 用ΔU/ΔL表示。
ΔU:效用增量;ΔL:劳动增量
劳动的边际收入
表示增加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收入, 用ΔY/ΔL表示。
ΔY:收入增量;ΔL:劳动增量
收入的边际效用
表示增加单位收入所带来的效用, 用ΔU/ΔY表示。
ΔY:收入增量;ΔL:劳动增量
劳动的编辑效用 = 收入的边际效用 * 劳动的边际收入
ΔU/ΔL=(ΔU/ΔY)*(ΔY/ΔL)
劳动的供给原则:
劳动的边际效用 = 闲暇的边际效用
劳动的供给曲线
1、当工资较低时,提高工资,劳动供给增加。
2、当劳动工资较高时,提高工资,劳动供给减少。
土地和资本的供给曲线
土地的数量一般不会有变化,所以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资本的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是垂直线,从长期来看,是一条后弯曲线。
06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市场失灵
含义
市场失灵: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一般均衡状态
又称:瓦尔拉斯均衡状态,指消费者和企业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且在此基础上,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供需平衡。
帕累托改进
当通过重新分配,能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增加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水平,则这种资源重新配置称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状态
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实现不损害一个人福利的情况下增加任何一个人的福利,资源实现了最优配置。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而不满足则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一、垄断
垄断企业的产量会低于社会的最优产量,价格却会高于市场均衡价格,会使得消费者的剩余减少,另垄断企业的剩余增加,社会福利受到损害。
二、外部性
指某个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企业造成了影响,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
外部经济
某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自身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
外部不经济
某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损害,但自身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
由于生产外部经济的生产者其私人利益没有补偿,缺乏积极性;生产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的边际私人成本<边际社会成本,会倾向于扩大生产,另产出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 因而外部性将导致资源配置失当。
三、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 对应的是私人物品。
私人物品的2个明显特征:
1)竞争性
2)排他性
公共物品的特征:
1)非竞争性, 某一公共物品的消费者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
2)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可以任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不排他。
公共物品的分类
纯公共物品, 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 如:国防、治安等。
准公共物品, 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如: 教育、医疗等。
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私人物品在一定价格下的市场需求是该价格下个人需求的总和。
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数量并没有实际意义, 因为消费者并不清楚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也不可能清楚说明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所以无法知道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进而无法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也不能求得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
四、信息不对称
1、逆向选择:
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会导致某些劣质商品或服务驱逐优质商品或服务,以致市场萎缩甚至消失,这就是逆向选择。
2、道德风险:
买方不道德地提高卖方的风险后,导致卖方成本上升,价格上升,进而需求下降,这个时候保险服务的数量就脱离了帕累托最优。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政府通过制定微观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消除市场失灵对经济的影响,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1、通过法律来限制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
2、用税收、补贴、合并相关企业、明确和界定产权等方法来消除外部性。
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且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进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3、政府承担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的职责。 如:国防、消防、治安、公共卫生等。
4、制定商品说明、质量标准、广告等相关的法律,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等消除或减少信息不对称。
07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DP的3种形态
1、价值形态: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或服务价值,超过同时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 即所有常驻单位的总价值之和。
2、收入形态: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3、产品形态: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的进口价值。
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
(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 /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GNI/GNP = GDP + 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包括:生产税、进口税、劳动报酬、财产收入等)
GNI是一个收入概念, GDP是一个生产概念。
GDP的计算方法
1、生产法
2、收入法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固定资产折旧 + 生产税净额 + 营业盈余
生产税净额 = 生产税 - 生产补贴
生产税:包括各种税金、附加费、规费。是企业的利前税, 不包括所得税。
营业盈余:大致相当于营业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 并加上政府给的生产补贴(如果有的话)。
反映原始收入及初次分配状况。
3、支出法
支出值 = 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净出口
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 + 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存货变动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建造、购置和转入的固定资产 - 销售和转出的固定资产
净出口:出口总值 - 进口总值
用支出法计算GDP,可以计算:资本形成率 和 最终消费率, 即:资本形成总额和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
也可以分成4部分: 居民消费支出C+固定投资支出 I +政府购买G+净出口(X-M)
GDP = C + I + G + (X-M)
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一、居民+企业 2部门经济中的 储蓄--投资恒等式
1、由于从支出法来看GDP=居民消费+投资 = C+I, 从收入法来看GDP=居民消费+储蓄 = C+S
2、由于支出法GDP=收入法GDP,所以 总供给(C+S) = 总需求(C+I)
3、所以I=S,投资=储蓄。解释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恒等关系。
二、居民+企业+政府 3部门经济中的 储蓄--投资恒等式
1、由于从支出法来看GDP=居民消费+投资+政府消费 = C+I+G, 从收入法来看GDP=居民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T=T0全部税收-TR转移支付) = C+S+T
2、由于支出法GDP=收入法GDP,所以 C+I+G = C+S+T, 所以I=S+(T-G)。
3、T-G可视为政府储蓄,S可视为居民+企业储蓄, ∴S+(T-G)可视为社会总储蓄。
4、因此: I=S+(T-G) 表示:整个社会的投资与整个社会的储蓄的恒等关系。
三、居民+企业+政府+境外部门 4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关系
1、由C+I+G+(X-M) = C+S+T, 推导出:I+G+(X-M) = S+T
2、简化为: I = S+(T-G)+(M-X)
3、M-X可视为外国在国内的储蓄,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4、这样就建立了恒等关系: 社会总投资 = 社会总储蓄(包括外国在国内储蓄)
消费、储蓄、投资
一、凯恩斯消费理论的3个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随之增长,但是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
边际消费倾向公式:
一般来说, 0<MPC<1
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
3、平均消费倾向(APC)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APC): 消费支出C在总收入Y中所占的比例。
APC = C / Y
APC可能大于、等于、小于1
二、根据以上3个假设的凯恩斯消费函数
α: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 β:边际消费倾向;Y:总收入; βY: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消费 = 自发消费 + 引致消费
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MPC < APC
消费函数
三、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的3个不同阶段的消费特征
1、青年阶段:收入偏低,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但未来收入会增加。借贷消费,储蓄很少或为负。
2、中年阶段:收入日益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开始偿还青年期负债,开始储蓄防老。
3、老年阶段:收入下降或没有收入,消费大于收入,主要消费过去积累的财产而不是收入。
家庭消费函数
C=a*WR+c*YL
a: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 WR:财产收入; c: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YL:劳动收入
理论推导
1、人口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实际GNP之间存在一种稳定关系。
2、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化。
四、弗里德曼的持久消费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在长期中,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
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
Ct:现期消费支出; c:边际消费倾向; YPt:现期持久收入
五、储蓄函数
1、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公式推导的储蓄函数公式: S = Y-C = Y-(α+βY) = -α+(1-β)Y
α: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 β为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 (1-β)为边际储蓄倾向(MPS)= ΔS/ΔY
平均储蓄倾向(APS)= S/Y
APS + APC = 1
六、投资函数
无论用什么方法投资,利率都是机会成本的一部分。
利率越低,投资的机会成本越低,因而投资越有利可图,投资水平就会相应提高。
投资的成本是利息,取决于利率,因此,投资时利率的减函数。
投资函数:I = I(r) = e-dr
I:投资;
r:利率;
e:自主投资(指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变量的变动引致的与利率无关的投资);
-dr:利率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投资会相应减少或增加的数量。
七、投资乘数
乘数,也叫倍数,指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
投资的乘数原理:每增加一笔投资ΔI,在国民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由此因此的国民收入增量,为初始投资量的若干倍。
因此,投资乘数k可以写成:
投资乘数k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八、简单的2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1、将消费函数代入恒等式Y=C+I中,可以得到:
2、由此可得:
总需求、总供给
1、影响总需求的因素
1)利率
2)货币供给量
3)政府购买
4)税收
5)预期
6)价格总水平
7)其他(如突发事件等)
2、总需求曲线
3、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投资、出口的需求影响
1)财富效应: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居民收入及财富的实际购买力的反向变动,从而导致总需求反向变动的现象。
2)利率效应: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利率变化,利率与投资、消费、总需求的反向变化的现象。
价格总水平上升,会使货币交易需求上升,进而导致利率上升。
3)出口效应: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的变化,并与总需求呈反向变化的现象。
价格总水平上升 → 利率上升 → 外国资本进入 → 本币升值 → 进口上升出口下降。
4、影响总供给的因素
主要因素是:价格与成本, 此外,企业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长期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无论价格总水平如何变化,总产出不变。
长期总供给只取决于劳动、资本、技术、经济体制等因素。
总需求增长拉动价格变化的模型
08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率
公式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1、劳动的投入数量
2、资本的投入数量
3、劳动生产率
4、资本的效率
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1、两因分解法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看作其中某一项因素--劳动或资本,与其生产率的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率 = 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 + 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2、三因分解法
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3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3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生产函数:
经济增长率 = 技术进步率 + 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 + 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ΔY/Y = ΔA/A + αΔL/L + βΔK/K
ΔY/Y:t时期的经济增长率; ΔA/A:t时期的技术进步增长率; ΔL/L:t时期的劳动增长率; ΔK/K:t时期的资本增长率; α:t时期的劳动产出弹性;β:t时期的资本产出弹性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上述公式中的GA,是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后的余值, 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首先提出,因而也叫“索洛余值”。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指总体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展和收缩。一般认为,经济周期需要通过一组经济总量指标来反映,包括GDP、就业、金融市场等指标。
经济周期主要分3类
长周期
又称“长波循环”、”康德拉耶夫周期“, 每个周期平均长度50-60年。
中周期
又称“大周期”、“朱格拉周期”,每个周期平均长度为8年。
对现实生活影响较大且较为明显。
短周期
又称“小循环”、“基钦周期”,每个周期平均长度3-5年。
经济周期也分为:
1、古典型周期
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经济总量绝对减少。
2、增长型周期
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正增长,经济总量相对减少,绝对增加。
经济周期的2个阶段
1、扩张阶段
1)复苏阶段
2)繁荣阶段
最高点称为:峰顶
2、收缩或衰退阶段
若衰退特别严重,则称为“萧条”。
最低点称为:谷底
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
1、投资率的变动
2、消费需求的波动
3、技术进步的状况
4、预期的变化
5、经济体制的变动
6、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7、其他重大事件,如大规模疫情爆发、大的自然灾难发生等。
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1、一致指标
也称“同步指标”,包括: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
2、先行指标
也称“领先指标”,包括: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广义货币M2等。
3、滞后指标
包括: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
经济发展
含义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具体为: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3、广大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国民收入分配状况逐步改善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纲要体现了3个新
1、新发展阶段
1)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GDP增长。
2)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
4)单位GDP能耗和单位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
5)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
6)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7)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GDP增长基本同步。
8)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9)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
10)人均寿命提高1岁。
2、新发展理念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3、新发展格局
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内需完整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链,构建完整的终端商品需求体系。
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035远景目标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2、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3、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发展、平等参与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制国家、法制政府、法制社会。
4、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5、广泛形成绿色生活生产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6、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明显增强。
7、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8、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9、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09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价格总水平
含义
价格总水平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度量价格总水平的2种主要方法
1、编制各种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GDP Deflator)。
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
MV=PT, P=MV/T
M: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V:货币的流通速度;P:价格总水平;T: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M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V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T的增长也相对稳定,所以价格变动主要取决于M的变动。
如果对上述公式进行微分方法推导,可以得出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方程: π=m+v-y
π: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或叫 通货膨胀率
m: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
v: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率;
y:GDP的变动率
2、总需求和总供给。
价格总水平取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比例关系。
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呈反向变动
从长期看, 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无论价格总水平P怎么变化,总产出不变。
从短期看,价格总水平和总供给呈同方向变动。
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都与价格总水平变动呈反向变化, 即:
一般来讲,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企业和政府,而通货紧缩则有利于劳动者和居民。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率的影响。
名义利率:即市场利率; 实际利率:扣除了价格总水平变动影响因素的利率。
i = r - π, i:实际利率; r:名义利率; π: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 两种货币的汇率应该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
货币购买力是价格总水平的倒数, 所以汇率实际上由两国的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影响。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
2)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
3)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剧烈的、大幅度的价格总水平变动对经济增长不利。
短期内,在未被市场主体预期到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
就业与失业
我国的就业年龄:16周岁以上--退休
失业率 = 失业总人口/民用劳动力总人口*100%
自然失业率
劳动力市场供求处于均衡状态、价格总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
弗里德曼把它定义为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的失业率。
斯蒂格利茨把它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
现在一般把自然失业率称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 NAIRU)
失业的类型
1、自愿失业
1)摩擦性失业
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
劳动者拥有的技能和现有岗位需要的技能不匹配导致的失业。
2、需求不足型失业
也叫周期性失业,与经济周期相联系。
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
1、奥肯定律
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即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失业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就会相对于潜在GDP下降2个百分点。
(y - y*)/ y* =-2(u-u*)
y:现时的实际GDP:y*潜在GDP;u:现时的实际失业率;u*:自然失业率
这一定律表明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政策含义是政府应该以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增加就业的主要途径。
2、就业弹性系数
就业弹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
就业弹性系数:
E:就业增长速度; Y:经济增长速度
一般说来,如果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则就业弹性相对较高。
3、菲利普斯曲线
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上升; 反之,当失业率上升是,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下降。
弗里德曼认为:劳资双方谈判工资时会预先考虑通货膨胀,因而,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只是在短期内可能,而在长期内则是不存在的。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线。
10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绝对优势理论
由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
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2、比较优势理论
由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
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国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贸易会使得双方均获得收益。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也叫H-O模型。
要素禀赋:指一个经济体拥有的劳动、资本、土地等主要生产要素的丰裕或稀缺程度,或者拥有这些主要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从而进一步解释了比较优势理论,使得比较优势理论更加完善和更加具有说服力。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19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很多H-O模型无法解释的新趋势,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人提出了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
1)现代化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都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规模效益。
2)工业产品是类似的,但不是同质的,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以上2点分析解释了为什么要素禀赋相识的国家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迅速发展的现象。
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1、影响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3)汇率水平的高低
4)本国的经济状况和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变动。
2、影响进口贸易的主要因素:
1)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
2)汇率水平
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应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
国际贸易政策
政府干预国际贸易的目的
主要是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对进口贸易的干预措施
1、关税限制, 即关税壁垒
2、非关税限制,即非关税壁垒
包括: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等。
对出口贸易的干预措施
出口补贴
直接补贴
直接以现金形式补差价
间接补贴
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倾销的界定和反倾销措施分析
倾销: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WTO确定产品正常价值的可依据标准:
1、原产国标准:按出口国国内的相似或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确定。
2、第三国标准:按相同或类似产品在正常交易过程中出口国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确定。
3、按照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合理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一般费用、利润确定。
通常的4中倾销类型:
1、掠夺性倾销:短期内以不合理低价向目标市场销售产品,一旦竞争对手被排除,再重新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的行为。
2、持续性倾销:持续以低价向目标市场出口产品,以实现长期占领市场,利润最大化目标。
3、隐蔽性倾销:出口企业以正常企业销售给进口商, 由进口商以倾销性的低价在市场上销售,其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予以补偿。
4、偶然性倾销:出口国存在大量剩余产品,为处理这些产品而以倾销的方式向国外市场抛售。
倾销对出口国的不利影响:
1、容易引发出口国国内相似产品的生产厂商之间过度价格竞争,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
2、倾销企业为弥补出口倾销带来的损失,利用出口国市场需求弹性小的状况维持较高的垄断价格,损害了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
反倾销措施
属于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是征收反倾销税。
反倾销税的特点
1)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2)纳税义务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出口商不得直接或间接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
WTO规定对某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要符合以下要求:
1)该产品存在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的事实。
2)倾销对某一成员方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
3)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