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间文学思维导图
民间文学思维导图,梳理的知识有传统文学、人类文明、乡土中国、民间文学定义、民间文学特征、神话等,收藏下图了解吧!
编辑于2021-10-11 18:02:55中国民间文学
概论
传统文学
汉语言文学
语言学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语言学概论
文学
古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
比较
同
民间文学部分渗透到传统文学中
上古神话
民间传说
异
传统文学
以个体的作家作品出现
谁写了一本什么书
重视书面语
容易阅读和理解
民间文学
不针对某一个作家作品的学习
宽泛的民众创作
重视口语和母语
难以阅读和理解
人类文明
上层文化
主流,精英,官方文化
由上层统治者引领
中层文化
市井和市民文化
商人,歌妓等
社会地位承上启下
上层和下层的过渡
下层文化
群众百姓
主要体现日常生活
上中下层文化
由于社会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不带价值观的褒贬
《乡土中国》
总述
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
中国特点
农业国家
重土守迁的家族观念
宗法血缘
传宗接代的生育观
差序格局
家庭:父、子、妻、女
社会:亲、疏、远、近
学习思路
课程特点
实践性
口语
操作性
民俗活动
课程要求
文本层面
现实层面
定义与特征
概念
中国社会文学
民俗学
起源于西方,指西方民族文化
体现传统,18C后,英国
殖民文化,19C,英国
内容
传教
研究整理被殖民地的土著文化
代表
《原始文化》
爱德华•泰勒,18—19C
称当地文化为“文化遗留物”
英国形成热爱旧文化的传统
提出“民俗学”
汤姆斯
与文艺复兴以来的精英文化相对立
奠基观点:文化遗留物指已经消失了的文化
19C英国成为民俗学重地
扩张
19C,德国
较之其他列强,政治经济薄弱,想从文化入手
中世纪长诗《尼伯龙根之歌》
寻找民族根源
包德未尔大力推崇
《格林童话》
德国民间故事
标志德国民俗学研究的高峰
芬兰
北欧落后国,寻找民族之根,形成文化动力
民间长诗《卡勒瓦拉》
自强
民间文学
区别
民间文学
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歌谣等
中国特有
民俗学
风俗习惯,口乘文学传统技艺等
发源于西方
民俗学包括民间文学
创立
新文化运动
推翻旧文化(上层官方儒学)
提倡新文化(下层民间文化)
人物
鲁迅—美术
周作人—收集整理民间文集,歌谣
胡适—提倡白话文
刊物
北大
歌谣研究会
《歌谣周刊》
概念
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一个民族人民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
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和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
劳动者的审美观点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基本特征
集体性
传播过程
传播者丰富
内容丰富
传播时的再加工和再创作
反应集体的族群认同思想
表现形式
集体长期积淀,形成单一的审美标准
单一民族更易体现集体思想
匿名创作
无具体作者
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总结
集体场合中集体创作
个别编出雏形,集体加工完善
个人代表集体创作,集体流传
口头性
创作和传播都是口耳相传的形式
口头程式理论
格式化,工程化
研究口头传唱史诗的规律
口头形式
功利性
实用性
利于记忆
变异性
变化幅度小
神话,史诗等
严格的体裁
诗歌,韵文等
有结构,韵律框架
符合记忆的需要
口头性
功利性
实用性
主要是递进三段式
历史
变化幅度大
有趣味性的叙事作品
允许即兴发挥
灵活性
娱乐
变异原因
内部因素
民间文学集体性和口头性的特点
作品自身发展规律
译文越多,内容越丰富
时间越长,内容越丰富
历史因素
不同地域的不同意识形态
政治经济文化变迁
旧瓶装新酒
留曲换词
传承性
表现
性质
绝对稳定
作家文学书面文本
相对稳定
相对于变异性而存在的
内容
思维模式
差序格局
思想观念
惩恶扬善,多子多福,因果报应,祖先崇拜,郎才女貌等
社会观念
血缘观念,宗法观念,多神信仰,巫术观念
形式的稳定性
结构
韵律
程式
语言风格
记忆和实用功能
个体传承人
半职业民间艺人
无师承
耳濡目染
职业民间艺人
有师承
专长者,实践经验丰富
个人身世不凡
师源单一固定
直接来源
血缘纽带
祖辈传承
家族化特色
间接来源
地域熏陶
独特的文化氛围
传承者联系不紧密
直接+间接
师徒传承
例如民间戏剧
风格独特
地域性,差异性
系统学习
表演性
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时空
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表演?
内容
讲了什么?
方式
怎么讲的?
三大问题
表演理论
狭义
精英文化的舞台表演
广义
包括语言、情绪、动作在内的特殊的交往方式
具体体现
组织者+参与者
何时、何地、做何事
产生条件
20C50一60年代
西方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反叛
电影的冲击使传统形式瓦解
影响
“表演”的范围扩大
社会文化空间中的行为都可称作“表演”
总结
表演理论更关注活动背后的仪式、参与情况、时空因素、表演者,而非表面的知识文化意义
研究方法
关注“被叙述事件"的文本
故事内容本身
故事间的差异性
平面符号
关注“叙述文本”
表演活动的动态过程
专指某次活动
叙述文本>被叙述事件文本
立体交流
关注“叙述事件”
目的
宗教、政治、祈福等
时空
何时何处
价值
叙述事件>叙述文本
所有内涵
核心理念
情境性语境中的民俗表演事件
情境性:特殊场合
语境:特定语言
交流的实际发生过程与(参与者所展现的)文本的动态形成过程是一致的
讲述人、观众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表演的新生性,每一个表演都是独特的
表演的民族志考察
总结
关注事象→关注事件
民俗事象
内容、形式和现象
民俗事件
表演者、时空、听众
环境(宗教、政治、性别等)
关注文本→关注语境
文本
作家文学的书面符号,重叙事
普洛普《民间故事型态学》,31个叙事要素
语境
特定的环境
谁在什么情况下表演给谁
关注传播→关注新生
新生性
同样的作品由于表演者的差异而不同
活动的不可重复性
环境、心境、对象不同
关注集体→关注个人
集体性
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个体性
经历特殊的考验与磨难
关注普遍情境→关注民族志下的情景实践
普遍性
适用于大多数作品的原理、模板
31个叙事要素,三一律等
特殊性
民族志
民族文学考察报告书
活动记录事无巨细
所有民间内涵
情景实践
关注作品背景
实践考察>文本内容
总结
强调特定情景下的民间文学研究
神话
概论
形态
形象艺术
书面文本
生活习俗
关系
活态神话价值>书面文本
两者可互证
定义
内涵
文学体裁
远古人类的知识和信仰体系
背景
文明低下
想象力
认识自然
客观自然
山河湖海,阴晴雨雪
后羿射日
主观自然
人
女娲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