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躯体和内脏感觉
以下介绍了躯体和内脏感觉的知识点,包括躯体感觉概述、温度觉、本体感觉、痛觉,内脏感觉的定义、感受器、内脏痛及牵涉痛等。
编辑于2021-10-16 08:07:23躯体和内脏感觉
躯体感觉
概念
定义
躯体通过皮肤及其附属的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产生各种类型的感觉
分类
浅感觉
触-压觉
温度觉
痛觉
深感觉/本体感觉
位置觉
运动觉
初级传入神经元
胞体
背根神经节,脑神经节中
周围突
与感受器相连
中枢突
进入脊髓和脑干
触-压觉
触-压觉感受器
无毛皮肤区
环层小体
麦斯纳小体
鲁菲尼小体
梅克尔盘
有毛皮肤区
毛囊感受器代替麦斯纳小体
适宜刺激是机械刺激
机械刺激引起感受器变形,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开放,产生感受器电位
传入神经纤维产生AP,传至大脑皮质感觉区
产生触-压觉
敏感性指标
触点
被点状触压刺激触及能引起触觉的特殊点
感受区在皮肤表面呈相互独立的点状分布
触觉阈
触点上引起触觉的最小压陷深度
与感受野和感受器密度有关
两点辨别阈
两个点状刺激同时或相继触及皮肤时,人体能分辨出这两个刺激点的最小距离
不同部位差别很大
指尖和口唇特别低
2-5mm
背部肩部和大腿较高
10-20倍以上
温度觉
热觉
热感受器
C类传入纤维的末梢
皮肤温度至30~46°C时,感受器被激活放电
热觉,放电频率随温度升高
温度超过46°C
痛觉代替热觉
伤害性热刺激
冷觉
冷感受器
Aδ和C类传入纤维的末梢
10~40°C
30℃以下,冷感受器放电增加、冷觉增强
特点
点状分布
感受野很小
冷感受器比热感受器多
5-11倍
瞬时受体电位(TRP)离子通道
被特定的温度变化激活,行使分子温度探测器的功能
已发现的28个TRP成员
7个感受热觉刺激
TRPV1~V4,;TRPM2, M4,M5
2个感受冷觉刺激
TRPA1,TRPM8
角质细胞有TRPV3和TRPV4
皮肤上皮细胞也可能是温度感受细胞
其他换能作用
TREK-I
由冷刺激强烈抑制的双孔钾通道
温度较低时关闭
P2X3受体通道
ATP门控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感受非伤害性温度(15-42℃)刺激
Na•,K•-ATP酶抑制的钾通道
冷刺激换能
上皮钠通道
冷刺激换能
本体感觉
指来自躯体深部的组织结构,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
感受器
肌梭
感受骨骼肌的长度变化、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及其变化率
引起腱反射和维持肌紧张,并参与对随意运动的精细调节
腱器官
感受骨骼肌的张力变化
对过度的牵张反射有保护意义
关节感受器
关节囊、韧带及骨膜等处
鲁菲尼小体
感受关节的屈曲和伸展
环层小体
感受关节的活动程度
肢体运动时,本体感受器和皮肤感受器一起作用,使人们产生有意识的运动感觉
参与躯体平衡感觉和空间位置觉的形成,参与协调躯体运动
痛觉
定义
与组织损伤有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
体内、外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一种主观感觉
伴有情绪变化、防卫反应和自主神经反应
痛觉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不存在适宜刺激
任何刺激只要达到对机体伤害的程度均可兴奋
不易发生适应
慢适应感受器
痛觉信息的感受和传导
致痛物质
能引起疼痛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化学物质
内源性致痛物质
K+,H+、5-羟色胺、缓激肤、前列腺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肤和P物质等
参与疼痛的发生,发展,痛觉过敏
痛觉感受器的激活与换能
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
伤害性信息传至脊髓背角
至高级中枢形成痛感觉和情绪反应
痛觉信息的传导
痛觉传入纤维有Aδ有髓纤维和C类无髓纤维两类
快痛
尖锐和定位明确的"刺痛"
发生快,消失快
一般不伴有明显的情绪改变
经特异投射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第一和第二感觉区
慢痛
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
发生慢,消退慢
常伴有明显的不愉快情绪
主要投射到扣带回
中枢对痛觉信息的处理
大脑皮层对来自躯体浅表和深部的各种伤害性信息进行整合,形成躯体痛
躯体痛
体表痛
发生在体表某处
深部痛
发生在躯体深部
定位不明确
伴有恶心、出汗和血压改变等自主神经反应
反射性引起邻近的骨骼肌收缩而导致局部组织缺血
加剧疼痛
内脏感觉
定义
内脏感觉
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冲动,经内脏神经传至各级中枢神经系统所产生的主观感受
例如,适度扩张膀胱、直肠和胃的传入信息,被高级中枢解读成尿意、便意和胃饱满等
内脏感受器
按形态结构
游离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形成的缠络
环层小体
按功能
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机械感受器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
伤害性感受器
内脏黏膜、肌肉、浆膜的游离神经末梢
温热感受器
多觉型感受器
内脏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是体内的自然刺激
如肺的牵张、血压的升降、血液的酸度等
内脏传入的中枢投射
各种性质的感受器广泛分布于内脏器官
内脏传入两种主要功能
对内环境失衡的无意识反射性调节,以确保脏器的正常活动
形成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在大脑皮层第一感觉区,第二感觉区和辅助运动区,边缘系统皮层
内脏痛和牵涉痛
内脏感觉主要是痛觉
内脏痛
由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或炎症等刺激所引起
特点
定位不准确
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常呈渐进性增强,但有时也可迅速转为剧烈疼痛
中空内脏器官,壁上的感受器对扩张性刺激和牵拉性刺激十分敏感,而对针刺、切割、烧灼等通常易引起体表痛的刺激却不敏感
常伴有情绪和自主神经活动的改变
真脏器痛
脏器本身的活动状态或病理变化所引起的疼痛
体腔壁痛
内脏疾患引起的邻近体腔壁浆膜受刺激或骨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
与躯体痛相似
由躯体神经传入
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特殊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例如
心肌缺血时常发生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疼痛
胆襄炎、胆石症发作时常有右肩脾区疼痛
胃溃疡和胰腺炎时有左上腹和肩脾间疼痛
阑尾炎早期有上腹部或跻周疼痛
肾或输尿管结石可引起腹股沟区疼痛等
原因
发生牵涉痛的部位与疼痛原发内脏具有相同胚胎节段和皮节来源
受同一脊髓节段的背根神经支配
用会聚学说
易化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