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知识导图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编辑于2021-10-16 11:44:52被讨厌的勇气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建立共同体感觉
“自我接纳”:不是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
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
自我接纳:
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肯定性达观”: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
“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他者信赖”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信任
信用:信用有附加条件
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应该是“信用”,而应该是“信赖”。
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在视他人为“敌人”的状态下所作出的贡献也许是伪善的。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工作狂只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我们的幸福也在人际关系之中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幸福即贡献感
幸福以自由为前提
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甘于平凡的勇气
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
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舞动人生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潜在性人生”:想要到达目的地的人生
“现实性的人生”:像跳舞一样的人生
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引导之星”——他者恭献
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贡献这颗星就一定能够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
我的力量无穷大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心灵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你现在是把自己的线和他人的线乱糟糟地缠在一起来看世界。红、蓝、黄、绿,一切颜色都混杂在一起,这种状态叫“缠绕”,而不是“联系”。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包括了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要想理解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以“我和你”为起点。
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共同体范围无限大
我们的一切都属于地球这个共同体,属于宇宙这个共同体。
希望你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属于更大的共同体。
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或公司等看得见的存在,也包括那些看不见的联系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行动原则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横向关系”
人与人之间虽不同但平等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表扬背后是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有鼓励才有勇气
干涉别人的背后实际上也是一种纵向关系。(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鼓励
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帮助他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
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
表达感谢
人害怕面对课题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勇气
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有价值就有勇气
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怎样才能够获得“勇气”?
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存在标准
我们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对于自己,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而要首先从“存在”标准上去接纳。
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如何做到
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认可欲求”
我们在活着时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
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赏罚教育
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
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错误的生活方式
“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
“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如何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
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父母不可以干涉,但是在需要时可以施以某些援助。
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爱”和“信任”也要进行课题分离,给予别人信任和爱并不能要求别人回应同等的爱和信任
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
因为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要想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是亲子关系。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
回报思想是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不可以受其束缚
有些情况下不进行课题分离而是干涉别人的课题会更加容易。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既会有讨厌我的人也会有讨厌你的人,这也是事实。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倾向性”(像滚落的石块)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要害怕被人讨厌。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人际关系之卡”
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被称为心理学三巨头
第三巨头——阿德勒心理学——“个体心理学”
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目的论”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心理创伤
阿德勒
心理创伤是原因论的典型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目的论”: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
弗洛伊德说错了
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我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种行动。(人不受感情支配)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都是想要通过对话来启发人们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你想“变成别人”吗?
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一味执著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生活方式——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狭义:性格
广义:世界观或人生观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改变的第一步
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不要为不做改变的自己找借口
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人究竟为什么会有自卑感呢?
“追求优越性”:人的普遍追求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我们应该正确利用自卑感
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
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
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已经超越了自卑感的范畴。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越自卑的人越自负
“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
自卑感虽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没人能够一直忍受这种状态。
自卑情结有时候会发展成另一种心理状态——优越情结(虚假优越感)
“权势张扬”: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
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
骄傲于自我功绩的人
沉迷于过去的荣光整天只谈自己曾经的辉煌业绩的人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
自大是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
自夸
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
具体就是指夸耀不幸。
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
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暴露出自己的自卑感以当作武器来使用,来支配对方,
弱势具有特权
婴儿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自卑感与竞争有关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
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
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我们既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能让时针倒转。但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愤怒
公愤(和对社会矛盾或不公平产生的愤怒)
对社会问题感到愤怒并不是突发性的感情,而是合乎逻辑的愤慨。
私愤(个人的愤怒)
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
“权力之争”
目的是斗争,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辱骂或故意惹你生气)
“复仇”
假设你压制住了争论,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结束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如果当面受到了人格攻击的话,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
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
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那么你为什么把别人看成是“敌人”而不能认为是“伙伴”呢?
那是因为勇气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的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人生课题”
“工作课题”
“交友课题”
“爱的课题”
人际关系有距离和深度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门槛最低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
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交友课题
指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爱的课题
两个阶段
一个是恋爱关系
另一个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
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亲子关系不能够逃避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回避人生课题——“人生谎言”
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但是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
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