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的思维导图,介绍了气一元论、阳明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概念、基本内容、运用等知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编辑于2021-10-17 08:06:55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
古人认识和阐释物质世界的构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宇宙观
源于精气学说
气的哲学概念与气一元论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气是存在于宇宙中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气概念形成
气哲学概念
基本概念:气是一种及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
本义: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物质存在
泛义:是世界的一切物质或现象,包括精神现象
气一元论
基本内容
气是物质
最基本的特性:物质性 充满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气是万物的本原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气的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
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聚,散
运动不息,流行不止,变化无穷,是气的基本特性之一
气的变化(气化)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运用
构建天人合一整体观
阐释人体生命活动
解释人体疾病变化
气的失常变化多端,因气生成不足为气虚,因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为气机失调,发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邪气”:(中医学)各种致病因素
“疠气”:具有强烈传染与致病性的邪气
指导疾病诊治
内在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其信息可以气为载体,以经络为通道反映于体表相应的部分 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肺气通于鼻,肾气通于耳
阴阳学说
阴阳概念与归类
基本概念:属于古代哲学一对范畴,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
概念形成
特性
普遍性
关联性
规定性
相对性
相互转化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阴阳属性随比较对象改变
归类

基本内容
六腑——阳;五脏——阴 心肺——阳: 心——阳中之阳 肺——阴中之阴 脾肝肾——阴: 脾——阴中之阳 肝——阴中之至阴 肾——阴中之阴
阴阳交感
阴阳对立
对立制约: 1、词解: 对立:阴阳体中双方的属性相反 制约:相互抑制,排斥,削弱 2、含义: 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制约,排斥 3、意义: (1)阴阳的对立斗争,是推动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动力 (2)阴阳制约中的 动态平衡 是事物正常变化发展的,生命活动健康有序的保证 (3)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的破坏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4、举例 【1】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变迁,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界阴阳对立制约,相互消长的 结果 【2】人体 (1)生理:阳气推动新陈代谢,阴气调控抑制新陈代谢【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病理:制约太过——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盛【阴阳乘戾,疾病乃起】
阴阳互根
1、含义: (1)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任何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2)互用——阴阳双方相互资生,促进,助长 2、意义: (1)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才能维持事物生成,变化,发展 (2)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事物就失去生成,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在人体导致疾病 3、意义: 【1】自然界: 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随之增长——雨水增多 秋冬阳气衰而减少,阴气随之潜藏——降水减少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2】(1)生理: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2)病理: 互根失常——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互用失常——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阴阳互藏
1、含义: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2、根本原因:阴阳交感。万物皆由天地交感合和而生,故寓涵阴阳两种不同成分 3、意义: (1)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 动力根源 (2)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 基础和纽带 (3)是阴阳 消长 和 转化 的 内在根据
阴阳消长
1、词解:消——消减;长——增长 2、含义: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变化中 3、原因:对立制约——互为消长 互根互用——皆消皆长 4、举例: 【1】自然界 冬--春--夏,气候寒冷--转暖变热。【阳长阴消】 夏--秋--冬,气候炎热--转凉变寒。【阴长阳消】 春夏气温--高,降雨量--增多。【阴随阳长】 秋冬气温--低,降雨量--减少。【阴随阳消】 【2】人体 子夜--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 抑制--兴奋【阳长阴消】 日中--黄昏,阴气渐生,阳气渐衰,机体 兴奋--抑制【阴长阳衰】 饥饿时力气不足【阳随阴消】 补充营养,产生能量,增加力气【阳随阴长】
阴阳转化
1、含义:事物的总体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 相反方向转化 2、机理: (1)互藏互寓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2)不停的阴阳消长是转化发生的重要条件 3、条件: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物极必反” 4、形式: 渐变——四季的寒暑交替 突变——夏季酷暑天气的骤冷 5、意义 生理——说明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病理——说明疾病证候的转化关系 6、消长与转化的关系 消长——量变——转化的基础 转化——质变——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自和
运用
人体组织结构
人体生理功能
1.精气关系: 精——阴 气——阳【互生互化】 2、阴阳二气: 阳气——温煦,推动,兴奋,生发 阴气——凉润,宁静,抑制,沉降【对立统一,协调平衡】 3、气机运动: 升,出——阳 降,入——阴【相反相成,升降相因】 4、物质功能: 物质——阴 功能——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阐释人体疾病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阴阳失调 正邪属性及其斗争 1、正有阴阳——阳气,阴气 2、邪有阴阳: 阳邪——六淫【风、火、暑(热)邪为阳、寒、湿邪为阴 阴邪——饮食居住,情志失调 3、邪在阴阳的对立斗争规律——正气 阳气——(对抗,消耗)阴邪 阴气——(对抗,损耗)阳邪【邪气】
分析病机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 (1)含义:阴或阳任何一方 高于 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2)特点: 【1】 偏盛 一方多指 邪气 ,即邪气盛 【2】一方偏盛,必然过度制约或削弱另一方,使之不足 阴盛——实寒证(阴胜则寒) 阴盛——伤阳——兼阳虚(阴盛则阳病) 阳盛——实热证(阳盛则热) 阳盛——伤阴——兼阴虚(阳盛则阴病) 2、阴阳偏衰 (1)含义:阴或阳任何一方 低于 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2)特点:【1】 偏衰 一方多指 正气 ,即正气虚 【2】一方偏虚,制约另一方力量必然减弱,使之亢盛 阴虚——(阴不制阳)虚热证(阴虚则热) 阳虚——(阳不制阴)虚寒证(阳虚则寒) 3、阴阳互损 (1)含义:阴或阳偏衰到一定程度,导致另一方也发生虚衰的病理变化 (2)类型:阳损及阴——当阳虚到一定程度不能生阴,出现阴虚现象 阴损及阳——当阴虚到一定程度不能生阳,出现阳虚【阴阳两虚】
应用疾病诊断
分析四诊资料
1、色泽 鲜明——阳;晦暗——阴 2、声息 高亢洪亮——阳 低微无力——阴 3、症状 热,动,燥——阳 寒,静,湿——阴 4、脉象 数,浮,大,洪,滑——阳 迟,沉,小,细,涩——阴 5、病变部位 表,外,上——阳 里,内,下——阴
辨别疾病证候
表证,实证,热证——阳 里证,虚证,寒证——阴
指导疾病防治
指导养生保健
1、原则:“法于阴阳”,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环境阴阳相适应,保持协调统一,达到延年,防病的目的 2、方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夏病冬治“ :“能nai冬不能夏“阴虚阳亢者,冬用凉润之品养阴,夏不易发病 “冬病夏治” :“能夏不能冬”阳虚阴盛者,夏用温热之药养阳,冬不易发病
确定治疗原则
1、治疗总则——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2、阴阳偏盛 (1)总原则——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2)具体 阳偏盛——实热证——热者寒之 阴偏盛——实寒证——寒者热之 3、阴阳偏衰 (1)总原则——虚者补之,即补其不足 (2)具体 阴偏衰——虚热【《内经》——“阳病治阴”;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偏衰——虚寒证【《内经》——”阴病治阳“;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阴阳互损 (1)总原则——阴阳互补 (2)具体 阳损及阴——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阴损及阳——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归纳药物性能
1、四气 温、热——阳 凉、寒——阴 2、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3、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以药物之阴阳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五行学说
概念与归类
概念形成
基本概念
五行
1、词解 五: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行列,运行 2、含义: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
1、基本概念: 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哲学范畴 2、基本观点: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变化和发展,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特性
木曰曲直 1、词解:“曲”,屈也;“直”,伸也, 2、本义:树木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 3.引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属木 火曰炎上 1、词解:“炎”,焚烧,炎热,光明;“上”,上升 2、本义: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点 3、引申: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事物和现象,均属火
归类
1.依据:五行特性 2、方法: 取象比类法——将事物的形象中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与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3、意义: (1)把自然界各种现象和事物分别归属五行 (2)将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和功能归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3)说明人体及自然环境统一性
基本内容
五行生克制化
相生
1、含义: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 有序依次递相 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2、次序: 木(生)——火——土——金——水——木 3、意义:事物发生和成长的根由 4、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相克
1、含义: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有序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2、次序: 木(克)——土——水——火——金——木 3、维持事物发展变化的平衡协调 4.关系: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 “我克”者为我“所胜”
制化
含义
制:制约 化:化生 制化:五行之间相互 资生 ,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和发展。
规律
生中有克
克中有生
意义
为正常情况下的调节机制,相反相成,为此和促进事物的相对平衡协调和变化发展
举例
解释自然:说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解释人体:说明人体的生态平衡
五行生克异常
母子相及
相乘相侮
异同: 同——次序相同 异——相乘:正常制约 相侮:异常克制
相乘
含义:五行中一行对 其所胜的过度制约 或克制,又称“倍克” 次序: 与相克次序一致 原因:某行太过---克者太过 某行不计---被克者太弱
相侮
含义:五行中一行对 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 或克制,又称“反克” 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 原因:某行太过---被克者太过 某行不及---克者太弱
关系
联系: 1、都为异常相克现象 2、都会因某行“太过“”不及“引起 3、往往同时发生 区别: 方向相反
五行胜复
应用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说明五脏功能及关系
阐释五脏生理功能
说明五脏功能的生理特点: 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 升发 之性; 肝性条达, 恶抑郁 ,有 疏泄 之功 心属火:火性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金性 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 以降为顺 肾属水:水性 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 主水之功
分析五脏相互关系
1、五脏相 生 肝——心,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脾,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脾——肺,脾散精以充沛——土生金 肺——肾,肺速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肝,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2.、五脏相 克 肝——脾,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雍塞——木克土 心——肺,心之阳热以制肺金肃降之太过——火克金 脾——肾,脾主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 肺——肝,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 肾——心,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 3、制化——以五行制化说明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
说明五脏病变的影响
相生关系传变
母病及子 ——疾病的转变从母脏传及子脏 子病及母 ——疾病转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相克关系传变
相乘——相克太过致病 相侮——反向克制致病
应用疾病诊断
指导脏腑用药
控制疾病传变
确定治则治法
指导针灸取穴
指导情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