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腹部检查知识导图
下图整理了腹部检查的相关内容,包含腹部的体表标志与分区、视诊、听诊、叩诊、护理诊断、触诊等,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10-19 16:31:07腹部检查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与分区
体表标志
1.肋弓下缘由第8 ~ 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缘和第11、12 浮肋构成。肋弓下缘是腹部体表的上界,常用于腹部分区、胆囊点和肝脾测量的定位。
2.剑突为胸骨下端的软骨,是体表腹部的上界,常作为肝脏测量的标志。
3.腹上角为两侧肋弓 至剑突根部的交角,常用于判断体型以及肝脏测量的定位。
4.脐位于腹部中心, 向后投影平于第3- 4腰椎之间,是腹部四区分法的标志。
5,骼前上棘为髂嵴前方的突出点,是腹部九区分法的标志。
6.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常用于胆囊点的定位。
7.腹中线为胸骨中线的延续, 是腹部四分区法的垂直线。
8.耻骨联合为两耻 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共同组成腹部体表下界。
9.肋脊角为两侧背部第12助骨与脊柱的交角,为检查肾区叩痛的位置。
分区
四区分法
1.四区分法通过脐划一条水平线和 -条垂直线,两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四个区域,分别命名为左、右上腹部和左、右下腹部
九区分法
2.九区分法九区分法需经腹 部划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上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两 侧髂前上棘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为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九个区域,分别命名为左上腹部(左季肋部)、右上腹部(右季肋部)、左侧腹部(左腰部)、右侧腹部(右腰部)、左下腹部(左髂部)、右下腹部(右髂部)、上腹部、中腹部(脐部)和下腹部(耻骨上部)。
视诊
(一)腹部外形
1. 腹部膨隆 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至耻骨联合的平面,外形呈凸起状, 称为腹部膨隆。根据膨隆范围可分为全腹膨隆和局部膨隆。
(1)全腹膨隆:除因肥胖所致腹壁皮下盾肪明显增多、脐部凹陷外,腹部弥漫性膨隆多因腹腔内容物增多引起,一般 无腹壁增厚,脐部凸出严重者可引起脐疝。常见于以下情况:①腹腔积液:腹腔内有大量积液又称为腹水,常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也可见于心力囊竭、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征、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等。大量腹水者仰卧位时,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外形宽而扁,称为蛙腹,变换体位时腹形随之明显改变。②腹膜炎症或肿瘤浸润时,因腹肌紧张致脐部较突出,腹部外形常呈尖凸状,称为尖腹(apicalbll)l③腹内积气:腹内积气多在胃肠道内,多见于肠梗阻或肠麻痹。大量积气可引起全腹膨隆,腹部呈球形,两腰部膨出不明显,变换体位时,腹形无明显改变。腹腔内积气称为气腹(,多见于胃肠穿孔或治疗性人工气腹,前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④腹腔巨大包块:以巨大卵巢囊肿最常见,生理情况下可见于足月妊娠。
(2)局部膨隆:常因脏器肿大、腹内肿瘤、炎性包块、腹壁上的肿物或疝等所致。视诊时应注意膨隆的部位、外形、是否随呼吸或体位改变而移动,有无搏动等。脏器肿大-般在该脏器所在的部位,并保持该脏器的外形特征。左上腹膨隆常见于脾大;上腹部膨隆常见于肝左叶肿大、胃打张或胃癌、胰腺囊肿或肿瘤;右上腹膨隆常见于肿瘤、脓肿、淤血等所致的肝大或胆囊肿大;左下腹部膨隆见于乙状结肠肿瘤或干结粪块,后者灌肠后可消失;下腹部膨隆多见于妊娠、子宫肌瘤等所致子宫增大、尿潴留等,后者排尿后可消失;右下腹部膨隆见于阑尾周围脓肿、回盲部结核或肿瘤、Crohn 病等。
2.腹部凹陷仰卧位时 ,前腹壁明显低于肋缘至耻骨联合的平面,称为腹部凹陷),可分为全腹凹陷和局部凹陷。
(1)全腹凹陷:见于消瘦和脱水者。严重者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骼嵴和耻骨联合显露,全腹外形呈舟状,称为舟状腹(。见于恶性肿瘤、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的恶病质,也可见于糖尿病、严重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神经性畏食等。
(2)局部凹陷:较少见,多因腹部手术或外伤后瘢痕收缩引起,病人立体或增加腹压时,凹陷更加明显。
(二)呼吸运动 正常人呼顺时度理上下起伏.吸气时上物,呼气时F路此即服式呼吸运动。限式呼吸运动成明步见于盟性规席、成败处娃、大量腹腔积液、服腔内目大肿块或好振等。腹式呼吸运动消失常见于胃或肠穿孔所致的急性腹膜炎或膈肌麻痹等。腹式呼吸运动增强较少见,常见于胸腔疾病(大量积液、积气等)或癔症性呼吸。
(三)腹壁静脉
腹壁静脉明显可见或迂曲变粗,称为腹壁静脉曲张,常见于门静脉高压或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伴有侧支循环形成时。为判断其可能的原因,需确定曲张静脉的血流方向。检查曲张静脉血流方向的方法是选择一段没有 分支的腹壁静脉,护士将右手示指和中指并拢压在该段静脉上,然后用一手指紧压并向外移动,挤出静脉内的血液,至一定距离时放松该手指, 另一手 指仍紧压不动,观察挤空的静脉是否快速充盈,若快速充盈,则血流方向是从放松手指端流向紧压的手指端;再用同法放松另一手指,观察血流的方向。
(四) 胃肠型与蠕动波
胃肠道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因内容物积聚而饱满隆起,显出各自的轮廓,称为胃型或肠型,同时伴有该部位蠕动增强,可见蠕动波。幽广]梗阻时,可见到胃蠕动波自左肋缘下向右缓慢推进,为正蠕动波;有时还可见到自右向左运行的逆蠕动波。小肠梗阻时,横行排列呈多层梯形的肠型多出现在腹中部,并可见到运行方向不一致、此起彼伏的较大蠕动波。结肠梗阻时,宽大的肠型多出现于腹壁的周边。肠麻痹时,蠕动波消失。观察蠕动波时,从侧面呈切线方向更易发现,也可用手轻拍腹壁诱发后察看。
(五)腹璧其他情况
1.皮疹腹部皮疹常见于某些传染病和药物过敏。一 侧腹部或腰部沿脊神经走行分布的疱疹提示为带状疱疹。
2.皮肤颜色改变腹股沟及系腰带部位等皮肤皱褶处褐色素沉着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左腰部皮肤呈蓝色,为血液自腹膜后间隙渗到侧腹壁的皮下所致Grey-Turner征,见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脐周或下腹壁呈蓝色为腹腔大出血的体征Cullen征,见于宫外孕破裂或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3.腹纹腹纹多分布于下腹部和左、右下腹部。白纹呈银白色条纹,为腹壁真皮结缔组织因张力增高断裂所致,见于肥胖者或经产妇。妊娠纹出现于下腹部和髂部,下 腹部条纹以耻骨为中心略呈放射状,条纹处皮肤较薄,妊娠期呈淡蓝色或粉红色,产后转为银白色而长期存在。下腹部紫纹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出现部位除下腹部外,还可见于臀部、股外侧和肩背部。
4.疝腹腔内容物经腹壁或骨盆壁间隙或薄弱部分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疝。脐疝多见于婴幼儿或成人大量腹腔积液者;股疝位于腹股沟韧带中部,多见于女性;腹股沟疝偏于内侧,男性可下降至阴囊,于直立位或咳嗽用力时明显,卧位时可缩小或消失;此外,手术瘢痕愈合不良处可能有切口疝。
护理诊断
相关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舟状腹与慢性消耗性疾病有关; 与严重腹泻有关。2.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腹部膨隆与不良 生活习惯所致肥胖有关。 3.体液过多:腹腔积液与肝硬化、 低蛋白血症、心功能不全有关。 4.排尿障碍:膀胱区叩诊浊音与尿道梗阻有关; 与服用抗胆碱药物有关;与神经系统病变有关。 5.尿潴留:膀胱区叩诊浊音/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圆形囊性感肿物与 尿道梗阻有关;与服用抗胆碱药物有关;与神经系统病变有关。 6.便秘:肠鸣音减弱/左下腹部触及类圆形或粗索条状包块与排 便习惯不规律有关;与低钾血症有关。 7.腹泻:肠鸣音活跃与急性胃肠炎有关; 与服用泻药有关;与胃肠道大出血有关。8.急性疼痛:腹痛与胆囊 等炎症或肠道痉挛等有关;与腹膜受炎症等累及有关。
听诊
(一)肠鸣音
1.肠鸣音活跃肠鸣音每分钟超过10次,音调不特别高亢。见于饥饿状态、急性肠炎、服泻药后或胃肠道大出血等。
2.肠鸣音亢进肠鸣音次数增多,且响亮、高亢,甚至呈金属音。见于机械性肠梗阻。
3.肠鸣音减弱肠鸣音次数明显少于正常, 或数分钟才能听到1次。见于老年性便秘、腹膜炎、低钾血症及胃肠动力减弱者等。
4.肠鸣音消失若持续听诊 3~5分钟仍未闻及肠鸣音,用手叩拍或搔弹腹部,仍不能闻及肠鸣音者,称为肠鸣音消失。见于急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腹部大手术后或麻痹性肠梗阻。
(二)振水音
病人仰时,护士耳次近病人上腹部成将听诊器体件放于此处,然后用稍弯曲的手指以所击触诊法连续迅速冲击病人上腹部,若听到胃内液体与气体相撞击的“咣啷”声,称为振水音ua la)也可用双手左右据晃病人上腹部以阳及振水音。正常人餐后或收入大量液体时, 可出现报水音。清晨空腹或餐后6- 8小时以上仍能听到振水音,提示胃内有较多液体潴留,见于幽「梗阻和胃抄张等。
(三)血管杂音
1. 动脉性血管杂音 呈喷射性杂音。腹中部的收缩期血管杂音,常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前者可在该部位触及搏动性包块,后者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血压,甚至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右上腹部听到收缩期杂音,常提示肾动脉狭窄,可见于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下腹两侧的血管杂音,应考虑为髂动脉狭窄。
2.静脉性血管杂音为连 续的嗡鸣声,无收缩期与舒张期性质。常出现在脐周或上腹部,尤其是腹壁静脉曲张严重处,提示[静脉高压有侧支循环形成。
叩诊
(一)腹部叩诊音
正常情况下,除肝脏、脾脏、增大的膀胱和子宫所占据的部位及两侧腹部近腰肌处为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均为鼓音。叩诊-般从左 下腹开始沿逆时针方向至右下腹,再至脐部,借此可获得腹部叩诊音的总体印象。 鼓音范围明显增大见于胃肠高度胀气、胃肠穿孔所致气腹或人工气腹。鼓音范围缩小见于肝、脾或其他实质性脏器极度肿大、腹腔内大量积液或肿瘤时,病变部位叩诊可呈浊音或实音。
(二 )肝脏叩诊
肝浊音界上移见于右肺纤维化、右下肺不张、右肺切除术后、腹部巨大肿物、大量腹腔积液及气腹鼓肠等。肝浊音界下移见于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等。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癌、肝脓肿、病毒性肝炎、肝淤血及多囊肝等。肝浊音界缩小见于肝硬化、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和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为肝表面覆有气体所致,见于急性胃肠穿孔。
肝区叩击痛 采用捶叩法叩击病人肋肝区,检查有无肝区叩击痛。正常人肝区无叩击痛。叩击痛阳性见于肝炎、肝脓肿、肝癌、肝淤血等。
(三)肋脊角叩击痛
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护士左手掌平置于病人肋脊角处(肾区),右手握拳以由轻到中等力量叩击左手背。正常人肋脊角处无叩击痛。肋脊角叩击痛阳性常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等肾脏病变。
(四)膀胱叩诊
于耻骨联合上方叩诊膀胱区,以判断膀胱充盈的程度。膀胱空虚时,因小肠位于耻骨上方遮盖膀胱,故叩诊呈鼓音,叩不出膀胱的轮廓。当膀胱内有尿液充盈时,耻骨上方叩诊呈圆形浊音区。排尿或导尿后再叩,若耻骨联合上方的油音区转为鼓音,提示为尿潴留所致的膀胱增大。借此可与妊娠的子宫、卵巢囊肿或子宫肌瘤等致该区出现的独音进行鉴别。
(五)移动性浊音叩诊
移动性浊音检查是发现腹腔内有无积液的重要方法。腹腔积液的病人仰卧时,液体因重力作用积聚于腹腔低处,含气的肠管漂浮其上,故腹中部叩诊呈鼓音,两侧腹部呈浊音。改取侧卧位后,液体流向下侧腹部,肠管上浮,下侧腹部叩诊由鼓音转为浊音。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 sifing dulnes)(图3 -54)。 正常人无移动性浊音。若出现移动性浊音,提示腹腔内游离腹水达100以上。
触诊
(一)腹壁紧张度
1.腹壁紧张度增加根据范围可 将腹壁紧张分为全腹壁紧张度增加和局部腹壁紧张度增加。
(1)全腹壁紧张度增加:主要因腹膜炎症刺激引起腹肌痉挛所致,也可因腹腔内容物增加(如腹内积气、腹腔积液或巨大腹腔肿块等)导致张力增高所引起,但后者无肌痉挛和压痛。腹肌痉挛引起的全腹壁紧张度增加多见于:①急性胃肠道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其特点为腹壁明显紧张,触之硬如木板,称板状腹);②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及其他慢性病变等对腹壁刺激缓和,且有腹膜增厚和肠管、肠系膜粘连,故触诊时感到腹壁柔韧而具抵抗力,不易压陷,称为揉面感或柔韧感。
(2)局部腹壁紧张度增加:多为脏器炎症累及腹膜所致,如急性胆囊炎可见右上腹壁紧张,急性阑尾炎可见右下腹壁紧张。
2.腹壁紧张度减弱多因腹肌张 力减低或消失所致,表现为按压时腹壁松弛无力,失去弹性。全腹壁紧张度减弱,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量放腹腔积液后、严重脱水或年老体弱者。局部腹壁紧张度减弱,见于局部的腹肌瘫痪或缺陷(如腹壁疝)。
(二) 压痛与反跳痛
1.压痛由浅入深触压腹部引起的疼痛, 称为腹部压痛。多见于腹部炎症、肿瘤、脏器淤血、破裂、扭转等病变。压痛的部位常为病变所在部位,如右上腹压痛多见于肝胆疾病,左上腹压痛多见于胃部疾病,右下腹压痛多见于盲肠、阑尾、女性右侧卵巢以及男性右侧精索病变等。局限于一点的压痛称为压痛点,一些位 置较固定的压痛点,常反映特定的疾病,如位于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的胆囊点压痛为胆囊病变的标志,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的麦氏点( McBurney点)压痛为阑尾病变的标志。
2.反跳痛触诊 腹部出现压痛后,压于原处稍停片刻,待压痛感觉趋于稳定后,迅速将手抬起,若病人感觉疼痛骤然加重,并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称为反跳痛:反跳痛是腹膜壁层受炎症累及的征象,见于急、慢性腹膜炎。腹膜炎病人腹肌紧张、压痛常与反跳痛并存,称为腹膜刺激征),也称腹膜炎三联征。
(三)肝脏触诊
肝脏触诊时,除保持腹壁放松外,应嘱病人做深而均匀的腹式呼吸,以使肝脏随膈肌运动而上下移动。可用单手或双手触诊法。单手触诊法较为常用,护士将右手平放于右锁骨中线上估计肝下缘的下方,4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示指前端的桡侧与肋缘平行或示指与中指的指端指向肋缘,紧密配合病人的呼吸运动进行触诊。病人深呼气时,腹壁松弛下陷,指端随之压向深部;深吸气时,腹壁隆起,手指缓慢抬起,指端朝肋缘向上迎触随膈肌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自下而上逐渐触向肋缘,直到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以同样的方法于前正中线上触诊肝左叶。双手触诊时护士右手位置同单手法,左手手掌置于病人右腰部,将肝脏向上托起,拇指张开置于右季肋部,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肌下移的幅度,使吸气时下移的肝脏更易被触及
1.大小正常人在右 锁骨中线肋缘下一般触不到肝脏,少数可触及,但其下缘于深吸气末肋下不超过1cm,剑突下不超过3cm。超出上述标准,且肝上界正常或升高,提示肝大( heatomegaly)y弥漫性肝大多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白血病、血吸虫病等;局限性肝大多见于肝脓肿、肝肿瘤及肝囊肿等。肝脏缩小见于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门脉性肝硬化晚期。
2.质地- 般将肝脏质地分为质软、质韧和质硬3级。正常肝脏质软,如触口唇;质韧者,如触鼻尖,见于慢性肝炎及肝淤血;急性肝炎及脂肪肝质地稍韧;肝硬化质硬,肝癌质地最坚硬,如触前额。肝脓肿或囊肿有液体时呈囊性感,大而表浅者可能触到波动感。
3.边缘与表面状态正常肝脏表面光滑、 边缘整齐、厚薄一致。 肝脏边缘钝圆,见于肝淤血、脂肪肝;肝脏表面高低不平呈大结节状,边缘厚薄不一,见于肝癌;肝脏表面呈不均匀的结节状,边缘锐薄不整齐,见于肝硬化。
4.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肝炎或肝淤血时,可因肝包膜有炎症反应或受到牵拉而有压痛,叩击时可有叩击痛。
(四)脾脏触诊
临床上多采用第I线测量、第II线测量和第I线测量描述脾脏的大小,以厘米为单位。第I线测量,又称为甲乙线,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轻度脾大时,只作第I线测量。第II线测量,又称为甲丙线,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脾尖)的距离。第皿线测量,又称为丁戊线,指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大距离。若高度脾大向右超过前正中线,第皿线测量,以“+”表示;若未超过前正中线,则以“一”表示(图3-60)。 临床上根据脾下缘至肋下缘的距离,将脾大分为轻、中、高三度。深吸气末,脾缘在肋下不超过3cm,为轻度脾大,见于急慢性肝炎、伤寒等,质地多较柔软;深吸气末,脾缘超过肋下3cm,但在脐水平线以上者,为中度脾大,见于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质地一般较硬;深吸气末,脾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向右超过前正中线,为高度脾大,即巨脾,表面光滑者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等,表面不平而有结节者多见于淋巴瘤或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五)胆囊触诊
1.胆囊肿大,肿大的胆囊超过肝缘及肋缘时,可在右肋缘下的腹直肌外缘处触及。肿大的胆囊-般 呈梨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张力较高,随呼吸上下移动。若肿大的胆囊呈囊性感并有明显压痛,常见于急性胆囊炎;呈囊性感无压痛,见于壶腹周围癌;有实性感且伴轻度压痛,见于胆囊结石或胆囊癌。胆囊明显肿大,无压痛、黄疸逐渐加深,称为Courvoisier征阳性,见于胰头癌。
2.胆囊触痛与Murphy征阳性有时 胆囊有炎症,但尚未肿大或虽已肿大而未达肋缘下,此时,虽不能触及胆囊,但可探测胆囊触痛。护土将左手掌平置于病人的右肋缘部位,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缘与腹直肌外缘交界处(胆囊点),然后,嘱病人缓慢深吸气,吸气过程中有炎症的胆囊下移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时,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若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称为Murphy征阳性。
膀胱触诊
膀胱触诊多采用单手滑动触诊法。病人仰卧,双下肢屈曲,护士以右手自脐开始向耻骨联合方向触摸。正常膀胱空虚时隐于盆腔内,不易触及。当膀胱因过多尿液积聚,充盈胀大,超出耻骨联合上缘时,方可在下腹部触及。触诊特点为增大的膀胱呈扁圆形或圆形,触之囊性感,不能用手推动,按压时病人感到憋胀,有尿意。极度充盈时,触之质硬,但光滑。膀胱胀大常见于尿路梗阻、脊髓病,也可见于昏迷、腰椎或骶椎麻醉后、手术后局部疼痛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