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德意志意识形态》 “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
2.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实践性
7.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12.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基础,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沟通主观客观的“桥梁”: 实践
17.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
19.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25.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
2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29.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方式
31.最直接、指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政治法律思想
32.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物质标志):生产工具
35.最基本、决定性的生产关系,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36.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 政治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
38.社会的“骨骼系统”:经济基础社会的“血肉系统”: 上层建筑
40.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42.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4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
48.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唯一途径: 交换
49.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社会生产化之间的矛盾。
51.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52.劳动力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突出特点: 劳动力
53.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5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55.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57.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59.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非唯一源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60.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6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6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66.私人垄断者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生产集中、资本集中
68.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结底来自于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垄断利润的实现方式: 垄断价格
69.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制度条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70.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7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72.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73.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74.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75.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