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二章 固体制剂
药剂学第十二章固体制剂相关知识的整理,包括:片剂、膜剂、滴丸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20 15:34:39第十二章 固体制剂
片剂
药物与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特点
优点
剂量准确,含量均匀,以片数作为剂量单位;
化学稳定性较好,因为体积较小、致密,受外界空气、光线、水分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必要时通过包衣加以保护;
携带、运输、服用均较方便;
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产量大,成本及售价较低;
可以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片剂,以满足临床的不同需要。
缺点
幼儿及昏迷病人不易吞服;
压片时加入的辅料,有时影响药物的溶出和生物利用度;
如含有挥发成分,久贮含量有所下降。
分类
口服片剂
普通压片剂(素片)
包衣片
糖衣片
薄膜衣片
肠溶片
泡腾片
加:碳酸氢钠、有机酸
遇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咀嚼片
分散片
缓释片
控释片
多层片
口腔崩解片
服药时不用水
口腔用片剂
舌下片
避免肝脏首过作用
口含片
口腔贴片(颊额片)
适用于肝脏首过较强的药物
皮下给药片剂
植入片
皮下注射用片
外用片剂
可溶片
阴道片与阴道泡腾片
常用辅料
稀释剂(填充剂)
淀粉
可压性差
糖粉
吸湿性较强
糊精
易造成麻点和水印
乳糖
无吸湿性;贵
预胶化淀粉
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自身润滑性和干粘性,并有较好的崩解作用
粉末直接压片
微晶纤维素(MCC)
“干粘合剂”
崩解性较好
无机盐类
注意硫酸钙对某些主药(四环素类药物)的吸收有干扰,此时不宜使用
糖醇类
not矫味
润湿剂
蒸馏水
乙醇
黏合剂
淀粉浆
煮浆法、冲浆法
纤维素衍生物
甲基纤维素,MC
良好的水溶性
乙基纤维素,EC
不溶于水
羟丙纤维素,HPC
易溶于冷水
羟丙甲纤维素,HPMC
羧甲纤维素钠,CMC-Na
新型黏合剂
干法直接压片
聚维酮,PVP
水溶性或水不溶性物料以及对水敏感性药物的制粒
直接压片的干粘合剂
最大缺点是吸湿性强
明胶
聚乙二醇,PEG
其他
海藻酸钠溶液
崩解剂
作用机制
毛细管作用
膨胀作用
润湿热
产气作用
常用
干淀粉
羧甲基淀粉钠,CMS-Na
交联聚维酮,PVPP
"超级崩解剂“
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HPC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MC-Na
泡腾崩解剂
加入方法
内加法:制粒时加入
外加法:压片时加入
内、外加法
润滑剂
作用机制
(1)改善粒子表面的静电分布;
(2)改善粒子表面的粗糙度;
(3)气体的选择性吸附;
(4)减弱粒子间的范德华力;
(5)附着于粒子表面减少摩擦力等。
常用
1.硬脂酸镁2.微粉硅胶3.滑石粉4.氢化植物油 5. 聚乙二醇类6. 月桂醇硫酸钠(镁)7. 十二烷基硫酸钠
色、香、味及其调节
制备
三大要素:流动性、压缩成形性和润滑性。
按工艺方法分
湿法制粒压片法
优点
颗粒具有良好的压缩成型性
粒度均匀、流动性好
耐磨性较强
最大缺点
不适用于热敏性、湿敏性、极易溶解的物料
干法制粒压片法
直接压片法
可用于直接压片的辅料
微晶纤维素、可压性淀粉、喷雾干燥乳糖、磷酸氢钙二水合物、微粉硅胶等
半干式颗粒压片法
压片
压片机
单冲压片机
结构
加料器:加料斗、饲粉器
压缩部件:上、下冲及模圈
各种调节器
片重调节器
连在下冲杆
推片调节器
连在下冲杆
压力调节器
连在上冲杆
上、下冲间的距离越近,压力越大,反之则小
旋转式压片机
片剂物理特性的评价方法
硬度
孟山都硬度计或硬度测定仪
抗张强度
脆碎度,Bk
Roche脆碎度测定仪
弹性复原率
影响片剂成形的因素
物料的压缩特性
塑性变形产生结合力、弹性变形不产生结合力➡️物料压缩特性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料的熔点及结晶形态
药物的熔点低有利于“固体桥”形成,但过低易粘冲。 方晶对称性好,表面积大,易于成形; 鳞片状或针状结晶容易形成层状排列,易产生裂片; 树枝状结晶易发生变形而且相互嵌接,可压性较好,易于成形,但流动性极差。
黏合剂和润滑剂
润滑剂为疏水性物质
水分
压力
片剂制备过程中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分析
裂片
顶裂、腰裂
原因: 物料的塑性差,结合力弱 颗粒过粗、过细、细粉过多 选择黏合剂不当或用量不足 颗粒中油类成分过多 颗粒过分干燥或药物失去结晶水 压力分布不均或车速过快 冲模不符要求、压缩次数少
解决办法: 用弹性小,塑性大辅料 再整粒或重新制粒 加干黏合剂 加吸收剂或糖粉 喷入适量乙醇 调节压力、车速 换冲模、增加压缩次数
工艺因素
①单冲压片机比旋转压片机易出现裂片; ②快速压片比慢速压片易裂片; ③凸面片剂比平面片剂易裂片; ④一次压缩比多次压缩易出现裂片等。
松片
主要原因
粘性力差,压缩压力不足
原因: 黏合剂选择不当或用量不足 颗粒水分不当 含纤维性成分、油性成分较多 冲头长短不齐 压缩力不足或车速过快
解决办法: 调整黏合剂种类、加量 控制水分 调整粉碎细度、吸收油 换冲头 增压力、减车速
黏冲
原因: 颗粒太湿或物料易吸湿 润滑剂不足或混合不均 冲模粗糙、刻字太深、有油
解决办法: 保持适宜干燥度 调节用量、混合均匀 换冲、用汽油洗净
片重差异超限
主要原因是: ①颗粒流动性不好; ②颗粒内的细粉太多或颗粒的大小相差悬殊; ③加料斗内的颗粒时多时少; ④冲头与模孔吻合性不好等。
崩解迟缓
片剂崩解主要因素是: •①压缩力——影响片剂内部的孔隙; •②可溶性成分与润湿剂——影响片剂亲水性及水分的渗入; •③物料的压缩成形性与粘合剂——影响片剂结合力的瓦解; •④崩解剂——使体积膨胀的主要因素。
原因: 颗粒过硬、过粗 黏合剂黏性太强或用量多 崩解剂不当 疏水性润滑剂用量太多 压力太大 物料为强塑性
解决办法: 筛除粗粒、高浓度乙醇润湿 调整黏合剂 调整崩解剂 减少用量或用亲水润滑剂 减少压力 更换部分物料使塑性适中
溶出超限
主要原因是: ➢片剂不崩解 ➢颗粒过硬 ➢药物的溶解度差
含量不均匀
包衣
目的
① 避光、防潮,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② 遮盖不良气味,增加患者的顺应性。 ③ 隔离配伍禁忌成分。
④ 采用不同颜色包衣,增加药物的识别能力,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⑤ 包衣后表面光洁,提高流动性。 ⑥ 提高美观度。 ⑦ 改变药物释放的位置及速度,如胃溶、肠溶、缓控释等。
基本类型
糖包衣
片芯➡️包隔离层➡️包粉衣层➡️包糖衣层➡️包有色糖衣层➡️打光
薄膜包衣
高分子包衣材料
普通型薄膜包衣材料
缓释型包衣材料
肠溶性包衣材料
增塑剂
释放速度调节剂
亦称释放速度促进剂或致孔剂
固体物料和色料
压制包衣
包衣方法
① 滚动包衣法;(最常用) ② 流化包衣法; ③ 压制包衣法。
装置
①锅包衣装置(倾斜型、水平型); ②转动包衣装置(水平旋转圆板型、倾斜皿型); ③流化包衣装置(流化层型、喷流层型、流化转动型)。
质量控制及评价
1.外观性状 2.片重差异 3.硬度和脆碎度 4.崩解度 5.溶出度或释放度 6.含量均匀度
膜剂
系指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于成膜材料中加工成的薄膜制剂。
特点
优点
(1)工艺简单,生产中没有粉末飞扬; (2)成膜材料较其他剂型用量小; (3)含量准确; (4)稳定性好; (5)吸收快; (6)体积小、质量轻,应用、携带及运输方便。
缺点
•载药量小, •只适合于小剂量的药物, •而且其重量差异不易控制, •收率不高。
成膜材料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明胶、阿拉伯胶
合成高分子材料
聚乙烯醇,PVA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
一般组成
主药 0-70%(W/W) •成膜材料(PVA)等 30-100% •增塑剂(甘油、山梨醇) 0-20% •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十二烷基硫酸钠) 1-2% •填充剂(CaCO3、SiO2、淀粉) 0-20% •着色剂(色素、TiO2等) 0-2%(W/W) •脱膜剂(液体石蜡) 适量
制备方法
•匀浆制膜法 •热塑制膜法 •复合制膜法 (一般用于缓释膜的制备)
质量检查
外观
微生物限度差异
重量差异
例:复方替硝唑口腔膜剂
滴丸剂
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当物质(一般称为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制剂,主要供口服使用。
特点
①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利于劳动保护,工艺周期短、生产率高; ②工艺条件易于控制,质量稳定,剂量准确,受热时间短,易氧化及具挥发性的药物溶于基质后,可增加其稳定性; ③基质容纳液态药物的量大,故可使液态药物固形化; ④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 ⑤发展了耳、眼科用药的新剂型。
胶囊剂
系指药物装于空心硬质胶囊中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而制成的固体制剂。
特点
(1)能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提高药物稳定性; (2)药物在体内起效快; (3)液体药物的固体剂型化; (4)可延缓药物的释放和定位释药。
适用范围
由于胶囊剂的囊材主要由明胶构成,具有脆性和水溶性,若填充的药物是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可使囊壁溶化;
填充风化性药物,可使囊壁软化;
填充吸湿性很强的药物可使囊壁干燥变脆。因此,具有这些性质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胶囊剂。
由于胶囊壳溶化后,局部药量很大。因此,易溶性的刺激性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
分类
硬胶囊
制备
空胶囊的制备
常用辅料
•增塑剂(增加韧性与可塑性) •增稠剂(减少流动性) •遮光剂(适用于光敏感性药物) •着色剂(为了美观和便于识别) •防腐剂(为了防止霉变)
以上组分并不是任一种空胶囊都必须具备,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填充物料的制备、填充与封口
软胶囊
制备方法
滴制法
压制法
肠溶胶囊
质量检查与包装储存
外观
水分
装量差异
崩解时限
凡规定检查溶出度或释放度的胶囊不再检查崩解时限。
颗粒剂
定义
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的颗粒状制剂。
按其在水中溶解度分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型颗粒剂和泡腾性颗粒剂。
步骤
制软材
粘合剂和润湿剂的用量以能制成适宜软材的最少量为原则
手握成团,轻压即散
特点
飞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吸湿性等均较少;
服用方便,可根据需要制成色、香、味具全的颗粒剂;
可对颗粒剂进行包衣,使颗粒剂具有防潮性、缓释性或肠溶性等,但必须保证包衣的均匀性;
多种颗粒混合时易发生离析现象,从而导致剂量不准确。
质量检查
粒度
不能通过1号筛和能通过5号筛的颗粒和粉末总和不得超过15%
干燥失重
水分
溶化性
可溶性颗粒
应全部溶化或可允许有轻微混浊,但不得有焦屑等异物
混悬型颗粒剂
应能混悬均匀泡腾性颗粒剂应立即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并呈泡腾状。
泡腾性颗粒剂
应立即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并呈泡腾状。
装量差异
装量
例:感冒颗粒剂;板蓝根颗粒
散剂
具有刺激性、易吸湿或风化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特点
①粉碎程度大,比表面积大、易于分散、起效快;
②外用覆盖面积大,可以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等作用;
③贮存、运输、携带比较方便;
④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老人或有吞咽困难的人群服用。
工艺流程
均匀混合的措施
组分的比例
等量递加混合法(又称配研法)
小剂量的剧毒药与数倍量的稀释剂混合制成的散剂叫“倍散”
组分的粒径差和密度
密度小(质轻)或粒径大者先放入混合容器中
组分的粘附性与带电性
量少或易吸附者后加入
表面活性剂克服
润滑剂
抗静电
含液体或易吸湿性的组分
如处方中有液体组分时,可用处方中其它组分吸收该液体。
常用吸收剂有磷酸钙、白陶土、蔗糖和葡萄糖等
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的组分
可发生低共熔现象的药物有水合氯醛、萨罗(水杨酸苄酯)、樟脑、麝香草酚等
尽量避免形成低共熔物的混合比
分剂量
目测法、重量法、容量法
质量检查
粒度
外观均匀度
均匀色泽,无花纹、色斑
干燥失重
水分
散剂的吸湿特性及防止吸湿措施成为控制散剂质量的重要内容。
装量差异
装量
无菌
烧伤或创伤局部
微生限度
概述
口服制剂吸收的快慢顺序:
溶液剂 > 混悬剂 > 散剂 > 颗粒剂 > 胶囊剂 > 片剂 > 丸剂
对一些难溶性药物来说,药物的溶出过程将成为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
药物溶出速度可用Noyes-Whitney方程描述:
dC/dt=KS (CS-C) K=D/Vδ
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措施:
(1)增大药物的溶出面积(粉碎,崩解)
(2)增大溶解速度常数(加强搅拌)
(3)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提高温度,改变晶型,制成固体分散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