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思维导图,主要包括: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三节课程设计与开发;第四节课程实施与评价;第五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实验第五章主要的心理学实验包括听觉实验、视觉实验、知觉实验、注意实验、情绪实验、记忆实验、学习实验等等。
普通心理学之人格笔记,包括人格的一般概念、人格理论、认知风格、人格测验、人格成因等内容,考研必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第二章 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词源及概念
概念
广义课程
狭义课程
词源
唐代孔颖达,礼仪活动的程式
宋代朱熹,功课及进程
英国斯宾塞最早术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美国博比特,《课程》一书,专门的研究领域,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类型
分科、综合、活动
分科与综合
依据: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分科:强调每一门课程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综合: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结合多门课程,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相关课程:相互联系但彼此独立;数理化、政史地
融合课程:完全融合;生物学
广域课程:综合性课程;社会研究课
问题课程:围绕重大社会问题;研究社会的特征及问题
学科与活动
依据:学科的固有属性
学科:类似于分科
学科特点:知识本位;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学科的理论知识
活动:杜威、克伯屈,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
活动特点:需要、兴趣和个性;心理发展顺序;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必修、选修
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必修:必须学,共性
选修:选择进行,个性
国家、地方、校本
依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题
国家课程:国家的教育意志,基本素质
地方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校本课程:学校
显性、隐姓
依据:课程的呈现方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
显性:公开、直接、明显、计划性
隐姓:间接、内隐、隐蔽、广泛、非预期;连带学习、附属学习
基础、拓展、研究
依据:课程任务
基础:基础学力:读写算
拓展:选修课
研究:探究态度和能力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
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主要观点:传递知识;教师教,学生学;学科分类;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相应技能
代表理论
布鲁纳:结构
巴格莱:共同要素
赫钦斯:永恒学科
优缺点
系统
学科知识割裂、忽略兴趣实际、不必要重复
活动中心课程论
杜威、克伯屈
主要观点:以儿童活动中心,课程组织心理学化
兴趣,实践、现实性
忽略知识逻辑、偶然随机
社会中心课程论
布拉梅尔德
主要观点:社会问题、社会功能、社会现象
重视社会实际
教育万能、忽略知识结构
第二节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确定依据:学习者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要
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程内容
构成:间接经验(主要来源)和直接经验(补充完善)
组织形式
直线式:基本不重复; 螺旋式:重复、层层递进
纵向: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 横向:打破原有体系,按照需要
逻辑:知识内在联系; 心理:学生心理特点
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
名称、概念、内容、核心、依据、具体化、义务教育阶段特点
课程标准
教材
名称、概念、内容、核心、依据、具体化
作用
编写原则和要求
计划是标准的依据,标准是计划的具体化; 标准是教材的依据,教材是标准的具体化; 标准是教师上课的直接依据、考试命题的标准;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社会、学生、学科
第三节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设计
课程开发
影响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
泰勒
四步骤:目标、选择、组织、评价
三来源:学生、社会生活、专家
过程模式
斯滕豪斯
情景模式
劳顿
五步骤
第四节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
取向
课程评价
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关注预期目标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评价重点为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关注非预期目标或实际结果
CIPP评价模式
斯塔佛尔比姆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第五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2001年第八次
核心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理念:以人为本
改革目标
具体目标
功能的转变:双基——三维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生活时代相联系
改变学习方式
评价与考试制度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改革实施
学生观:发展、独特、独立意义
教学观:四个转变
教师观:角色转变、行为转变
课程结构改革
类型调整
多种形式并存的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六三、五四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综合与分科结合
高中以分科为主
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
农村中学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
自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纪
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学习方式
自主:学生为主体
合作:共同的任务,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探究:主动参与,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全面发展
教师不断提高
课程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