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选修政治制度
内含四个页面: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演变、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演变、中国历代的变法与改革等。
编辑于2021-10-23 17:35:3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君主与贵族共同执政(家国同构),尚未形成高度集权
夏
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
禹死后启继位
禅让制转为世袭制
商
内外服制
已经具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物的官吏
周
天子为最高统治者
分封制
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春秋
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
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制度产生
秦朝的政治制度
从部落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从贵族政治转为官僚政治
首创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为百官之长
太尉掌管军事
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最高监察官
地方
郡县制
郡县两级
设监御史掌监察
两汉至明清的政治制度演变
两汉
西汉
汉武帝设立中朝
中央行政中枢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外朝丞相权力大大减弱
晚期中朝尚书权力变大
东汉
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
地方制度
郡,县二级制,东汉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央
三公九卿制结束
地方
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时期
唐朝 程序性分权
三省六部制确立
三省为中枢
中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尚书省
执行
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地方制度
隋
州,县二级制
唐
道,州,县三级制
两宋时期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最高行政长官
枢密院掌管军政
三司掌管财政
地方制度
路,州,县三级制
元朝
中书省总理全国事务
地方制度
多级制
明朝
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皇权加强
设置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
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地方制度
省,府,县三级制
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逐渐成为掌管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皇权顶峰
地方制度
省,府,县三级制
西方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演变
古代政治制度
古希腊
同:都具有民主的色彩 异:斯巴达的权力掌握在小部分特权阶级手中;雅典的权力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
雅典
民主政体
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陪审法庭及官员手中
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上的民主
斯巴达
寡头政体
国王,公民大会,长老会,检察官掌握权力
王位世袭,国王垄断军事统帅权
检察官一年一任不利于充分发挥作用
古罗马
罗马共和国
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掌握权力
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混合政体
罗马帝国
元首制,掌握国家大权
原因:版图扩大,奴隶制发展
君主政治,实行独裁统治
政治制度要与国家有效治理的需求相适应,要因时因势而变,不断调整和创新。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基本特征
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君权神授
封君封臣制度
法国三级会议召开
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进一步强化王权
英国
大宪章
由于国王的内外政策失败签订
肯定国王合法地位及人身不可侵犯
保障封建主特权,适当照顾骑士,市民权力
议会
13世纪后期议会权力加强
14世纪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权力寻求支持
议会向国王请愿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限制王权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
首创君主立宪制
法律由议会决定,国王无权废止
18世纪形成内阁制度,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美国
独立战争
1787宪法
建立联邦制共和国
三权分立
法国
法国大革命
确立共和制度
制度成熟稳定的原因
启蒙思想的引导
工业革命为经济基础
文艺复兴
中国近代到当代政治制度演变
民国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
临时约法
原则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约束总统权力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意义
政党政治的尝试
宋教仁案
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就任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名存实亡
失败原因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
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
袁世凯复辟帝制
不久后被迫取消随后去世
造成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坚持训政,违背主权在民政策
国民政府的权力由国民党给予
“宪政”下的个人独裁
“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及解放区制度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也为新中国制度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理论基础。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革命根据地
人民革命政权
工农民主政权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人大制度雏形
抗日战争时期
设置边区政府
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政协制度雏形
三三制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1
解放战争时期
设置行政区
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代中国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建立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党制度
1956年
八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82
十六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改革开放后
写入宪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民族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革”对制度建设的历史教训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
1982宪法
进一步完善人大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入新阶段
改善选举制度
把直选范围(从农村一级)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
体现竞争性选举精神
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成果
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
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1总章程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
秦商鞅变法
背景
春秋战国大变革
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兼并战争不断,为适应社会运动,实现富国强兵
内容
废井田,开阡陌
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
实行什伍连坐
建立县制
结果
打击了贵族特权
促进封建政治军事经济发展
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为顺应民族交融历史潮流
内容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移风易俗
改汉姓,说汉话,易服装,
意义
加快了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
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为后续隋唐盛世的出现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王安石变法
背景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边境游牧民族骚扰
内容
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的弊端采取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目的
结果
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但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免,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
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
张居正改革
背景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奋起反抗
内容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员考核,裁剪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结果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暂时缓解
死后几乎废止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戊戌变法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内容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变法,提倡新学,兴民权
结果(意义)
戊戌政变,六君子被害, 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传播起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两个半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清末新政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维护统治
内容
改革官制
训练新兵
奖励实业
废除科举
兴办学堂
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困境
南京临时政府与国民政府改革
背景
民国初建,政局动荡
内容
涉及各个方面
结果
顺应了近代化潮流,但因国家始终未实现实质统一以及政局动荡,大部分失败
新中国重要改革
三大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及中共八大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了良好开端
社会主义道路曲折探索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革
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积累了建设经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实行改革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招
四面貌,三飞跃,重要法宝,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