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读书笔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概要,介绍了每一章的主要内容,没有时间看完整本书的,可以先看看这篇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1-10-24 17:02:58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第一章 整个人都不太好
第二章 挚友前来相助
鼹鼠探访蛤蟆,发现蛤蟆不太好的生活现状。几个友人听闻蛤蟆现状,前来探望蛤蟆。
第三章 初见咨询师
蛤蟆在友人的施压恳求下去首次看心理医生(苍鹭)。苍鹭医生建议蛤蟆应当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自发自愿,一起合作解决问题。蛤蟆同意了合作并约定了下次咨询日期。
当苍鹭咨询师把蛤蟆送到门口时,蛤蟆转身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站定了,直视他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地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加入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第四章 抑郁的原因
第一次去见苍鹭医生之前的一周,蛤蟆觉得日子过的很慢,疲惫,失眠、总是很早就醒,脑袋里还常常出现悲哀、病态的念头。但是他慢慢意识到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情绪温度计指数 1 2 之间
在与苍鹭医生的聊天过程中,蛤蟆慢慢开始自我分析,了解自己的感受,正视自己的情绪。他向苍鹭医生了讲述了父亲对自己的严厉,朋友对自己的苛刻不友好。以及自己的被贬低感,无价值感,想要讨好迎合别人的人不快乐感。苍鹭医生引导蛤蟆意识到自己不开心的时刻正处于 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不同于幼稚,指的是一个人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实际的状态。更重要的问题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会有什么效果?
第五章 成长的寓言
第二次去见苍鹭医生前,蛤蟆还是情绪低落,但是他在与苍鹭医生的倾听与发问中开始察觉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开始审视自己。并且一直在思考上次遗留的儿童自我状态。
在苍鹭医生的引导讲授下,蛤蟆开始了解更多关于“儿童自我状态”的东西。“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声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作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即我们的基本情感就像红黄蓝三原色,随着个体的发展,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一样,我们的情绪的反应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处于基本情感下的人们就是进入了儿童状态,他们的感受与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没有关系。
儿童自我状态
自然型儿童
处于儿童的基本情感里,本身就有的情感。
儿童的基本情感(三原色)快乐和深情 愤怒 悲伤 恐惧 eg.作业考试背书惩罚
适应型儿童
由外界环境的影响从经验中学习做出的适应性变化。
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以来他们,不光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你又无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忍受这个状况,同时学习如何进你所能地应对。即儿童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特定的情景。
第六章 探索童年
第三次见苍鹭医生之前,蛤蟆感到从未有过的复杂情绪。他开始回忆童年。童年让他悲伤抑郁又愤怒。他因很少作为一个主角无人关注而悲伤,也因父母对自己的多严苛少温情而愤怒。
苍鹭医生引导蛤蟆继续回忆童年,蛤蟆具体描述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父母的态度。父亲严格而挑剔,母亲顺从于父亲,还总是把他当作一个小孩子。他发现自己很难承认自己会感到愤怒,然而当他感到愤怒时又常有内疚相伴。在父母的严厉挑剔下,蛤蟆渐渐地开始顺从父母,取悦父母,向父母道歉同时也更加依赖于父母,在苍鹭医生的引导与自我回忆中,他发现自己从未长大。
愤怒与内疚 在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对父母是及其愤怒的。然而愤怒给他带来了很难化解的问题。小的时候,父母想必为他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而今他住的漂亮庄园也是从父母那继承来的。之后父母还确保蛤蟆的生活费绰绰有余。更让他为难的是,父母都已去世好长一段时间了!他们活着时蛤蟆都自觉很难生他们的气,何况他们现在都已不在人世,就更难了!可他内心的愤怒情绪却不肯消退。
适应型儿童 就像是画家调色板上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每一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基本感情。但随后我们会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他们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这意味着我们得学会处理愤怒,包括父母的愤怒,还有我们自己的。在严苛型的父母生活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学习被迫顺从父母,不与父母争辩;想要取悦父母,让他们对自己满意;为安抚父母情绪而道歉,即使并不觉得自己有错误;也不不可避免地过度依赖于父母的判断,缺失自己的主见。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又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依赖: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与父母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第七章 愤怒的表现
在等待第四次面谈的前一周,蛤蟆比之前开心了一点。睡眠好些了,也终于有做事的兴趣了。蛤蟆开始琢磨自己少有的愤怒情绪。他回忆童年,疑惑为什么生气的总是别人。
情绪温度计指数 5 6 之间
蛤蟆主动将面谈主题设定为“缺少的愤怒”。苍鹭医生引导他发现人们的愤怒其实是一直存在,不会消失的。但在面对关爱他,严苛对他的专制的父母时,蛤蟆既依赖又爱着他们。他不能毫无顾忌地释放愤怒,于是他学会了不带攻击地发火。如果生气像一个快要爆炸地发烫地煤气罐,有人像喷射气体一样一下子释放愤怒,而有些人则选择慢慢打开阀门,一点一点让人觉察不到地释放自己的愤怒。苍鹭医生指出蛤蟆选择的方式是”怄气“,他在用时间稀释愤怒。并指出孩童时期的释放愤怒的行为策略是用于保护儿童免受伤害的防御机制,而成年人的愤怒表现则是行为失当或在无意识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然而无论是行为失当还是重演童年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都是失败的。蛤蟆感觉被戳到了痛处,他想要当一个成年人。
撒泼正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幼稚的方式。就像孩子听到大人说‘不行,你不能这样!’这让孩子非常愤怒,同时又感到无助,因为对那个让他生气的大人,孩子没法用暴力或者带有攻击的行为去回应,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倒在地,又踢又叫。而当成年人也这么干时,我们会说他在”无理取闹。“
这张图的关键在于,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伤害。这危害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出来的。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地行为模式。
心理分析不做道德评判。但以上这类行为会导致两个后果,都是负面地。第一个就是会被人嘲笑。当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时间挺好笑的事情,但也让人尴尬。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第八章 意外访客
獾来拜访蛤蟆。獾是蛤蟆的朋友之一,他像蛤蟆的父亲一样,专制而严厉。总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蛤蟆。这次来访,獾一如既往地挑剔,并给蛤蟆带来了一个坏消息----他要求蛤蟆以身体不适为由辞掉校董的工作,企图让蛤蟆离开校董会并取而代之。
”你看起来有点憔悴。那个咨询师说什么来着?抑郁,对不对?真有意思,我想我这辈子都没抑郁过。大概是我有太多事情要做,没时间发呆想心事。“蛤蟆感觉到獾指责的眼神,他开始感到愤怒,可愤怒很快化为悲惨的心情。蛤蟆觉得在獾眼里他只是矫情。他真希望自己能振作起来。
第九章 秘密协议
在獾到访之后,蛤蟆愤怒地快等不及第五次咨询。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跟苍鹭医生诉说獾的所作所为。然而到了晚上,他的愤怒平息了,他又和往常一样心境不佳,感觉悲惨。在去咨询地路上一路他都垂头丧气。
苍鹭医生很快明白了蛤蟆的处境,他点出了蛤蟆其实在无意识中与其他人达成了秘密协议,而蛤蟆正以某种方式与他人共谋来为自己制造不快。并向蛤蟆讲述了一个概念----父母自我状态。即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蛤蟆的父母是挑剔型父母。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有爱批评人,严厉或愤怒等特点。和”儿童自我状态“一样,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蛤蟆开始寻找自己的”父母自我状态“。蛤蟆在良久的沉默后发现,如果把”父母状态“想象成一位不停控诉别人,为别人定罪的法官,那么他一直在审判的对象是自己。
“那么我呢?我的’父母状态‘在哪儿?说实话我觉得我压根儿没有。我几乎从不发火。我不跟人生气,我不责备别人,也不训斥别人或是挑人毛病。实际上,情况通常正相反,我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优点,还鼓励他们。这么说显得我弱了点儿,我知道,可这就是我。”
在良久的沉默后,蛤蟆低声说: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我在审判我自己?” 苍鹭静静地坐着,不言不语。又过了一会儿,蛤蟆说:“我猜,我判定了自己有罪,然后谴责自己。是这样吗?”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苍鹭答道。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第十章 午餐聚会
天气转暖,蛤蟆感觉精力充沛了些,内心也强大了一点。他受邀出门拜访老友。
第十一章 蛤蟆先生的选择
第六次咨询之前,蛤蟆快乐很多,精力更充沛了也更有力量了。
苍鹭医生引导蛤蟆,除了父母状态,儿童状态以外,还有成人状态。只有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才可以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才可以真正的学习到新知识。同时,苍鹭医生指出,人在面对不同情景的反应是自己选择的,蛤蟆在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并没有处于成人自我状态。而只有停止责怪他人,自己背负起自己的责任,蛤蟆才能变成真正的成年人。蛤蟆回想自己的人生,他想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能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会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第十二章 说出人生故事
第七次咨询,蛤蟆开始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创立了老艾比酿酒厂的祖父事业成功,是位严格的大家长,习惯用道德说教家人。父亲想成为祖父那样却并未成功,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蛤蟆,希望蛤蟆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继承人。蛤蟆一直渴望得到父亲爱与关注,得到的却只有不满。比起成为一名继承人,他更热爱划船,诗歌与交朋友。时至今日,亲人相继离世后已没有人再对他严格限定生活,他却开始有强烈的孤独感,陷入了悲伤与抑郁。
第十三章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在向苍鹭医生分享自己地过往后,蛤蟆慢慢学会了在回忆过去时不再谴责自己,他开始发现事情之间的联系,并理解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他想要脱离过去的自己,面对全新的自己。用全新的自己选择不同于以往的选择,迎接新生活。
第八次咨询,苍鹭医生提出了早年经历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并对未来选择产生影响,除非个体下决心要改变。并提出了人生坐标。人生坐标由两个维度构成。分别为看待自己的态度与看待他人的态度。分为以下四点。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第十四章 赢了游戏,输了自己
第九次咨询,苍鹭医生详细列举了处于不同人生坐标的人们会玩哪些游戏。
1.我不好;你好 这些游戏都很危险,会严重损害人的健康。觉得自己‘不好’的极端情况会自杀。状态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
“我真不幸”游戏
这类人认为自己差劲,别人哪里都比自己好。即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自己时生活的受害者。确信自己是不幸运的,竭尽所能忘记生活的美好而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
“PLOM”游戏
“Poor Little Old Me",可怜弱小的我游戏。这类人往往用自怜猛烈的攻击自己。
“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游戏
这些人的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 惹上麻烦,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接着又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蠢。"
2.我好;你不好 处于这个坐标的人总在攻击或者谴责他人。觉得自己好而他人不好的极端情况是谋杀。状态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
"NIGYYSOB"游戏
Now I've got you, you son of bitch. 玩这类游戏的人常常在心理上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对别人评头论足,指手画脚。比如工作场所有人犯了错,上次把犯错的下属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对下属大声咆哮,让愤怒的人看似找到正当理由来发货,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
”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游戏
”你怎么敢“游戏
第十五章 最后一次面谈
第十次咨询之前,蛤蟆充满了干劲儿。他开始慢慢恢复了社交,并开始认真规划未来。他想拼、想赢。
情绪温度计9-10
最后一次咨询,蛤蟆回顾这十次面谈。他从一个依赖别人的男孩,到抗拒依赖,最后成为走入独立状态的男人。他现在精力充沛,规划未来,并对每一天都抱有期待。处于”我好,你也好“人生坐标。
第十六章 道别与新生
蛤蟆与老友相聚。每个人都有想要的未来并为之付诸行动。他们都将迎来新生活。
作者
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
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为了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作者让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们在这本书里再次登上舞台,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故事梗概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