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世纪80年代科学思想的传播——基于图书出版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科学思想的传播基于图书出版的研究的思维导图,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沉浸体验式戏剧的场景传播模式研究思维导图,从问题的提出、基于传播学的跨学科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分析等展开。
跨媒介视角下网络文学价值评估体系与开发策略的思维导图,包括跨媒介视角下网络文学的特征与价值、价值评估体系设计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互联网9大思维
组织架构-单商户商城webAPP 思维导图。
域控上线
python思维导图
css
CSS
计算机操作系统思维导图
计算机组成原理
IMX6UL(A7)
考试学情分析系统
20世纪80年代科学思想的传播 ——基于图书出版的研究
一、20世纪80年代科学思想传播的总体概况及特点
(一)概念界定
科学思想主要是在各种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来的观点、观念和思想方法,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最核心内容,它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起到引领作用
(二)数据来源
(三)出版概况
出版图书总量分析
出版机构分析
.核心作者分布
出版物内容细分
(四)主要特点
出版物数量逐渐递增
80年代出版机构越来越重视科学思想的传播,并把它作为出版选题的重要方面
出版内容层面
80年代科学思想图书传播的内容类别逐步扩展,并不断出现新的领域
表明科学思想传播的内容不断细化和完善
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的图书种类数量较多,可看出当时更重视对应用科学的传播,而对基础科学的传播相对较少
传播科学思想的图书离不开图书的创作者(作家、译者等)
二、20世纪80年代科学思想传播的作用及影响
(一)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学观念的确立
80年代科学知识普及以及科学观念的确立,主要通过科普图书出版开展的传播得以实现
80年代,民众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汲取先进的科学知识养分,开拓了新的知识视阈,奠定了新的知识体系
此时的科学思想传播是建立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判断下的自觉行为,国家是科学思想传播的主要推手,出版机构在其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其传播机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传播
(二)科学哲学的引进
80年代,我国对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研究活跃,召开了4次科学哲学讨论会,并出版了许多专著和译著
国内学者也出版了多部科学哲学研究著作或文献选编
(三)科学方法的推广
80年代科学传播的特点
科学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版的相关图书不断增长,80年代中期甚至形成了“方法论年”
从自然科学方法移植、借鉴来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等“新老三论”被逐步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
除了对“新老三论”的引入并引起关注外,80年代对于自然辩证法的讨论,也是有关科学方法探讨的重点内容之一
(四)未来科学图景的憧憬
未来学的在80年代的中国掀起科技思想的狂澜原因
它们都展示了未来学的知识力量,运用未来的可预测性和可塑性,宣扬科学技术和科技变革可以改变社会,让民众感到动荡和不安的时代也可以毫无约束地想象一个广阔的未来,而这些思想也恰恰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社会变革的进路与反思
积极后果:我国在很多领域的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为我们获得了竞争优势
存在问题:由于基础研究的薄弱,也降低了我国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竞争优势
做法: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科学基础理论的成果出版和传播,打好基础科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