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学—炎症
本章思维导图综合第九版人卫教材《病理学》与徐琦讲义做的思维导图,图中有重点标注以及部分考研试题或平时习题及讲解可作参考。
编辑于2021-10-25 21:03:31炎症
概述
炎症反应:当各种外源性和内源性损伤因子作用于机体,造成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损伤时,机体局部和全身会发生一系列复杂反应,以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和细胞,并修复损伤,这种复杂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称为炎症反应。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损伤(炎症的危害性)、抗损伤和修复(炎症的有利性)的统一过程
血管反应和渗出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步骤
①各种损伤因子对机体的组织和细胞造成损伤;
②在损伤周围组织中的前哨细胞(例如巨噬细胞),识别损伤因子及组织坏死物,产生炎症介质;
③炎症介质激活宿主的血管反应及白细胞反应,使损伤局部的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及血浆蛋白渗出到损伤因子所在部位,稀释、中和、杀伤及清除有害物质;
④炎症反应的消退与终止
⑤实质细胞与间质细胞增生,修复受损伤的组织
注::白细胞可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血小板源性的生长因子也会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炎症原因
物理:高温、低温、机械性创伤、紫外线和放射线等
化学: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和芥子气等,坏死组织的分解物
生物:生物病原体
常见原因
组织坏死、变态反应、异物
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统称为变质。实质性细胞(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间质性细胞(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
如急性肝炎、乙脑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
炎症时渗出的富含蛋白质的液体称为渗出液【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白细胞主动游出血管所致】,需与漏出液区别
意义
①稀释和中和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作用
②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运走代谢产物
③渗出液中所含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
④渗出液中的纤维素交织成网,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并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
⑤炎症局部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渗出液的淋巴回流到达局部淋巴结,刺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产生
渗出(血管扩张,内皮细胞间隙变大,液体及血浆蛋白渗出);漏出(胶体渗透压降低,<蛋白质合成减少或流失增加>,液体漏出)
不利
渗出液太多,压迫器官,影响功能
纤维机化。引起粘连
增生
致炎因子作用下,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可发生增生,炎症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损伤组织的功能。
增生的成分:①实质细胞(被覆上皮、腺上皮);②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等);③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如 伤寒、肉芽肿、炎性假瘤(肺)、炎性息肉(肠)
非特异性增生(炎性假瘤、炎性息肉)
特异性增生(肉芽肿)
tips
血管反应是炎症反应的主要特征和中心环节
活体组织才能发生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具有防御作用
表现
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全身表现
发热:IL-1,TNF-α,PG
白细胞增高: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骨髓,核左移
血沉加快:白介素-6刺激肝脏合成急性反应血浆蛋白
DIC
积极作用
1.阻止病原微生物蔓延全身:炎性渗出物中的纤维素交织成网,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炎症性增生也可限制炎症扩散;
2.液体和白细胞的渗出可稀释毒素、消灭致炎因子和清除坏死组织;
3.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在相应生长因子的作用下进行增生,修复损伤组织,恢复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危害性
1.当炎症引起重要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发生比较严重的变性和坏死时,可以影响受累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例如病毒性心肌炎可以影响心脏功能
2.当炎症伴发的大量炎性渗出物累及重要器官时,可以造成严重后果,例如细菌性脑膜炎的脓性渗出物可以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形成脑疝而威胁患者生命
3.炎症引起的增生性反应,有时也可以造成严重影响,例如结核性心包炎引发的心包增厚、粘连可形成缩窄性心包炎,严重影响心脏功能
4.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引起多种慢性疾病,例如肥胖、心血管疾病、2 型糖尿病、肿瘤等
5.“亚炎症" (para-inflammation)是一种介于“机体平衡”和“慢性炎症”之间的低水平炎症,其与癌症、衰老、肥胖、肌肉退化等多种疾病有关。
急性炎症
定义
急性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子的快速反应,目的是把白细胞和血浆蛋白(例如抗体、补体、纤维素)运送到炎症病灶,杀伤和清除致炎因子。
机体在急性炎症中,主要发生 血管反应和白细胞反应
急性炎症持续时间常常仅几天,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过程
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细动脉 短暂 收缩
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最典型,有更多炎性细胞到达受损部位,出现红肿热)
血流速度减慢(管腔过大,血容量不够,轴流消失)→有利于白细胞的跑出,产生边集现象
血管通透性增加
内皮细胞收缩(组胺、白三烯、缓激肽作用于内皮细胞受体)
【白介素1、TNF、IFN-γ通过内皮细胞的细胞骨架重构,使内皮细胞收缩;通常发生于毛细血管后小静脉】
内皮细胞损伤:烧伤和化脓菌感染,白细胞损伤内皮
注释:烧伤时的第一个时期就是低血容量休克期,因烧伤直接损伤内皮,导致内皮通透性剧烈增加,会产生失液的反应;感染中毒性休克的病人会产生大量的毒素,造成菌血症和毒血症,广泛的进入血液循环,接触血管内皮,产生内皮广泛的损伤。
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即胞吞和胞吐)
新生毛细血管高通透性
白细胞反应
1.边集和滚动:血流减慢介导边集、选择素(E、P)介导滚动
2.黏附:整合素介导
3.游出、游走、趋化
①趋化因子介导:外源性(细菌产物)、内源性(C5a、LTB4、IL-8); ②阿米巴运动方式游出; ③24 小时内中性粒细胞最先游出,24-48 小时单核细胞浸润为主 ④白细胞激活; ⑤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依靠活性氧和活性氮机制杀伤; ⑥免疫作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⑦组织损伤。
急性炎症反应的终止
1.由致炎因子刺激产生的炎症介质,半衰期短并很快降解,在致炎因子被清除后,随着炎症介质的衰减,炎症反应逐渐减弱; 2.中性粒细胞在组织中的半衰期短,其在离开血液循环后,于数小时至两天内发生凋亡而死亡; 3.炎症反应本身会释放一系列终止信号,例如脂质素、TGF-β、IL-10 等,主动终止炎症反应
炎症介质

炎症的类型
1.变质性炎:病毒性肝炎、流行型乙型脑炎
2.渗出性炎: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
3.增生性炎:慢性炎症
注释:急性炎症以渗出性炎为主;增生性炎如伤寒;阿米巴病以变质性炎为主。

脓肿:局部组织坏死及含有多量中性粒细胞
绒毛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心包脏层有大量纤维素渗出
1蜂窝织炎:是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常引起 脓肿
注释:1.局部损伤比较强,机体略微渗出就可以抗损伤,卡他即一些液体顺着粘膜流出;风湿性关节炎为浆液性渗出,抗体为一过性,预后好,不会出现黏连的现象而类风湿性关节炎为持续性的风湿免疫病,有抗自身抗体,炎症以增生为主。 2.在风湿时攻击到心外膜的浆膜比较严重,可以是浆液性炎也可以是纤维素性炎,但是最经典的就是纤维素性炎,因为纤维素性渗出会在心肌的表面和心肌的浆膜处形成纤维素,长期摩擦就会形成绒毛心,绒毛心后期纤维素就会坏死、被肉芽组织取代,机化形成瘢痕,形成缩窄性心包炎
结局

慢性炎症
来源
1.病原微生物持续存在,难以清除
难以清除的物质包括异物、结核的干酪样坏死、自身免疫损伤
2.长期暴露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毒性因子
3.自身免疫反应
类型
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特异性慢性炎症


3.肉芽肿性炎的形成:机体在对抗难以消除的异物时,就会有单核巨噬细胞围绕异物进行吞噬,此时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增生,单核巨噬细胞就会融合,形成具有好几十个细胞核的郎罕氏巨细胞,同时也会有纤维组织增生,会形成成纤维细胞的包裹
习题
炎症时,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因素有(ABD) A.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B. 新生毛细血管增多 C. 血管扩张 D. 内皮细胞间隙加宽
流脑为化脓性炎,肉眼观脑沟有黄色的脓液,脑膜充血水肿;乙脑主要以变质为主。
下述疾病中,哪一种不是化脓性炎(E) A. 急性蜂窝组织炎性阑尾炎 B. 肾盂肾炎 C. 皮肤疖肿 D.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E.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是增生性炎症
属于肉芽肿性炎的是 肠伤寒(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为主)
2011N138B 属于纤维素性炎的是 A. 小动脉纤维化 B. 假膜性炎症 C. 纤维蛋白变性 D. 细动脉玻璃样变性 2016N133B 纤维渗出后可形成的病变是 2016N134B 血管壁受到体液免疫攻击的急性期病变是
B,C

A 肉芽肿性炎时,下述哪种细胞是主要成分 A. 多核巨细胞 B. 泡沫细胞 C. 上皮样细胞 D. 伤寒细胞 E. 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物
E
下列选项中,属于肉芽肿性炎的疾病是 A. 梅毒 B. 阿米巴病 C. 痢疾 D. 白喉 E. 淋病
A(淋病属于化脓性炎)
下列病变属于肉芽肿性炎的是 A. 伤寒小结 B. 子宫内膜结核 C. 硅肺结节 D.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ABC(d属于增生性炎)
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有 A. 小胶质细胞 B. 伤寒细胞 C. 心衰细胞 D. Langhans 巨细胞
ABCD
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炎症,病灶中 嗜酸性粒细胞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