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德育完整版
包含概念、性质、功能、目标、内容、过程、基本规律、德育原则(基本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模式等等。
包含教师职业道德概述、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等等。
包含班级概述、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班集体的培养、班主任的概念、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德育
概述
概念:广义:社会、学校、家庭、社区德育
性质
德育的性质是被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性、继承性
阶级性
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功能
个体功能(基本功能)
版本一:生存、发展、享用(最高境界)
版本二
促进个体社会化
促进个体自我完善
促进个体技能发展
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政治、经济、文化、生态
生态功能
形成人的人性观和自然观
认识人与自然中的善与恶
规范人与自然交往行为,树立新风尚
教育性功能(导向性)
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就其性质来看主要有三点
动力作用
方向作用
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德育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目标
依据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国家)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道德本身)
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社会)
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个体)
作用:导向、选择、协调、激励、控制和评价、规范功能
内容
概念:现实性与理想性的高度统一
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内容)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德育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实际(决定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文化传统的制约作用
版本二:当前形势的需要、德育任务、青少年思想的实际和年龄特征
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表现
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的永恒主题、中小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集体主义教育——社会道德原则的核心。现阶段我国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的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生态教育
劳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总任务(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好公民
过程
实质——个体道德社会化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统一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关系——教育与发展
德育过程的结构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中,存在复合客体和复合主体
德育过程中过的矛盾
第一层次: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
第二层次:德育过程内部的矛盾(规定德育的性质)
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主要关系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关系
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关系——主要矛盾、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第三层次:德育过程中主体自身的矛盾
基本规律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道德认识:前提、基础、核心
道德情感:催化剂、动力
道德意志:巨大精神力量、维持作用
道德行为:关键、衡量个体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志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全面性、多端性
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教育合力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自我教育)积极转化
“两化”:社会道德内化为思想品德
教师引导和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德育活动的关键:激发学生道德冲突
矛盾的表现
认识性质矛盾”有错不知错“——提高道德水平
能力性质矛盾”犯错不知错“——道德意志
思想性质矛盾”知错还犯错“
德育过程是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原则、方法、途径
德育原则(基本原则)
导向性
疏导性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知行统一
依靠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
因材施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教育)
德育方法
说法教育法
语言说服
事实说服
实际训练法
常规训练
实践锻炼
榜样示范法
情感陶冶法
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
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德育途径
上课:思想品德课和其它学科(基本途径)
思想品德课——最系统、最直接
其他课程——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
各种活动
开会
人:班主任
版本二:··················心理咨询、校园生活
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
皮亚杰:对偶故事,四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到的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特点
关注道德认知
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
特色:公正观法展为主线;科学的道德发展观;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
特征:人的本质是理性的;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道德认知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麦克费尔《生命线》《学会关心》
关注道德情感
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付诸行动
坚持性善论
天赋的自我实现需要
培养健全人格
民主的德育观
社会学习模式
代表人物:班杜拉
关注道德行为
理论拼凑痕迹明显
重视观察学习
重视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
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的阶段
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价值澄清模式
代表人物:拉斯、哈明
学会选择
分辨、分析、澄清
选择、赞赏、行动
优点
引发主动性
选择能力
注重现实生活
可操作性强
集体教育模式
马卡连柯
平行教育影响
前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