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能量的代谢与体温
下图汇总了生理学之能量的代谢与体温,包括体温、产热与散热、体温调节、机体能量等,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理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能量的代谢与体温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
体表温度
体核温度
体温的正常值
体温超过37不一定是异常
肛温 36·9~37.9
口温36.7~37.7
腋温36.0~37.4
食管温度-右心房的温度-体核温度
鼓膜温度-下丘脑温度-脑组织的温度
平均体温
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每日体温变化的幅度一般不超过一度。
昼夜变化
清晨最低 午后最高
性别:女比男高0.3
排卵日最低 排卵后体温升高 黄体期体温偏高
月经期体温下降
年龄
新生儿体温波动大 老年人代谢率低体温较低
运动
代谢增强 产热量增加 体温升高
产热与散热
产热
主要器官
安静时,内脏 肝脏
活动状态,骨骼肌
形式
战栗产热
不做外功,产热量高
寒冷性肌紧张
非战栗产热(代谢性产热)
褐色脂肪组织产热量最大(新生儿主要的产热方式)
线粒体
调节
神经
下丘脑后部战栗中枢兴奋,促甲状腺激素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体液
甲状腺激素调节线粒体功能
散热
部位
主要
皮肤
与外界接触 面积大 血流丰富 有汗腺
次要
呼出气,尿,粪
方式
环境温度低于人皮肤温度
辐射散热60%
定义 :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散热形式
受温度差、有效散热面积影响
四肢表面积大,是辐射散热的重要部位
传导散热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机体接触温度较低物体的散热方式。
受温度差,接触面积,物体导热性能(特点)
脂肪传导性能差,肥胖者不易传导热量,夏天容易出汗
对流散热
气体通过流动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方式
受温度差,有效散热面积,风速的影响
环境温度高于人的皮肤温度
蒸发散热
水分从体表汽化时吸收热量而散发体热
不感蒸发
持续进行 1L/日
肌肉活动或发热下,不感增加,易脱水
临床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不感蒸发丢失的体液量
出汗
有感蒸发,是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汗液
99%水,1%固体成分(nacl、乳酸,kcl,尿素)
刚分泌的汗液是等渗的,最后排出的汗液是低渗的。(醛固酮作用下,nacl重吸收)
高渗性脱水
机体大量出汗时,可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温热性出汗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支配汗腺的交感胆碱,全身小汗腺分泌
躯干和四肢
生理意义
通过汗液的蒸发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精神性发汗
大脑皮层运动区 支配汗腺的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
部位:掌心 足底及前额
应激反应的表现
皮肤血流量改变
交感兴奋,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差降低,散热减少。
影响蒸发散热的因素
环境温度, 空气湿度 ,机体运动
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外周温度感受器
皮肤,黏膜,内脏点状分布
冷热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冷/热敏神经元
温度⬆️,热敏冲动发动频率⬆️
分布
冷敏➡️脑干网状结构,下丘脑弓状核
热敏➡️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PO/AH区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发热 属于 调节性体温升高
发高烧患者常常先产生寒战/战栗,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维持高温下的调定点。
中暑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行为性体温调节
能量代谢
机体能量
来源
糖(50%-70%) 32
有氧氧化 无氧酵解
脂肪(30%-50%)
能源物质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形式。
不同人储存含量不同。
蛋白质(很少)
组织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更新。
特殊动力效应30%
能量利用
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重要的储能和直接供能物质。
能量平衡
机体摄入的能量和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平衡。
负平衡
正平衡
能量“收支”平衡:摄入=消耗
体质指数 24。28。腰围85。80
测定
测定原理
能量代谢率
相关概念
食物的热价
生物热价 物理热价
蛋白质生物热价小于生物热价,氨基酸在体内没有完全氧化。
氧热价
糖 21,1
脂肪 19,6
蛋白质 18,9
呼吸商RQ
蛋白质最小
某些情况下可以大于0⃣️
非蛋白呼吸商NPRQ
混合饮食下正常人为0.82
直接测热法
测定受试者发散的总热量
间接测热法
根据定比定律
蛋白质产热量 尿氮排出量/0、16,x18
测定一段时间内CO2产生量和耗氧量
简化测热法
co2 O2
RQ NPRQ
查
计算
影响因素
整体水平
肌肉活动影响最大
神经 体液
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
BMR KJ/m2⃣️•h
BMR相对值实测值-正常平均值/正常平均值%
正常范围10%-15%上下幅度
超出20%可能是病理性变化。
体温升高1度,BMR升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