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商城下图阅读吧!
编辑于2021-10-26 22:24:40枪炮、病菌与钢铁
前言 耶利的问题
问题:为什么不同大陆上人类发展速度不同?(为何是欧洲人征服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澳大利亚土著?)
本文核心问题
四种解释,作者均反对。
解释1::民族之间生物学上的差异
理由1:心理学家至今并未找到可靠证据证明非白人民族有遗传的智商缺陷
理由2:新几内亚人生活的环境比西方人(长时间拥有法制,人口稠密,谋杀率低)更适合聪明人生存
理由3:欧美儿童被动接受电视等娱乐,对促进智力发展有负影响
此观点存疑
解释2:气候的影响。寒冷气候要求人更需要创造力
理由:历史上北欧民族对欧亚大陆文明并无重要贡献,反之在新大陆,温暖地区早起文明更为先进
解释3:干燥地区低谷河地的重要性。这种地区依赖的大规模灌溉系统促进了集权政府的形成
理由1:集权政府出现时间早于复杂灌溉系统
理由2:新月沃地的粮食生产源于丘陵和山地而非低地河谷
解释4:欧洲人拥有枪炮、传染病、钢铁等优势
理由:并非终极原因,而是直接原因
介绍作者自己和本书的主要内容分节
第一部分 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
第一章:走上起跑线
人类在全世界的扩张。
700万年前,人类起源
100万年前,直立人开始往欧亚大陆移动
50万年前,智人出现(尼安德特人)
5万年前,克罗马努人出现(生物学和行为上的现代人)。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大跃进时期
4万年前,克罗马努人进入欧洲,几千年后尼安德特人灭亡。
3-4万年前,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出现人类,水运工具出现,人类第一次大规模灭绝大型动物
(争议)1.1万年前克洛维人首次定居美洲或不早于3万年前有比克洛维人更早但并未对美洲产生太大影响的人定居。
至少在1.1万年前,各个大陆已经存在现代人,并各自具有”领先优势“。
非洲人:起源最早
美洲人:比非洲而言较大的面积和多样的环境
欧亚大陆:除非洲外定居时间最早,面积最大
澳大利亚:最早发展水运
第二章:历史的自然实验
”自然实验“的主体:波利尼西亚群岛。造成差异的原因:岛屿面积、地形破碎程度、隔离程度等
查塔姆群岛:莫里奥里人。人数2000人,以狩猎采集为主,无明显社会分工和阶级。面积小且孤立于其他岛屿
新西兰:毛利人。人数超10万,农业社会,有明确分工和阶级。面积大。
900毛利人登岛后打败了人数超一倍的莫里奥里人。在此不到1000年前,他们拥有同一批祖先。
夏威夷群岛和汤加群岛:社会的复杂程度最高。建立了多岛帝国
波利尼西亚群岛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全世界人类社会差异的一个缩影
第三章:卡哈马卡的冲突
1532年,168名西班牙人在皮萨罗的指挥下在美洲俘虏了百万人帝国的皇帝阿塔瓦尔帕。在欧洲人征服印加帝国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原因1:皮萨罗的部队拥有马匹,盔甲,火药枪
原因2:欧洲人带去的天花病毒
原因3:西班牙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所以是欧洲人去到美洲而不是相反的情况)
原因4:西班牙人有文字
重申根本问题:为什么优势在欧洲一边?
第二部分 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
第四章:农民的力量
驯化动植物的重要性
1.驯化的动植物能更高效的提供粮食,有利于人口增长
2.驯化动物和驯化的植物起相互促进左右。动物提供肥料和劳力
3.促进了定居方式的改变。不定居所的狩猎采集部族➡固定居所的农业部族
生育间隔期缩短(不需要等待孩子能走)
剩余粮食能够储备,促进了社会分工。
4.驯化动物促进了货物运输的发展
5.驯化的马匹成为重要战争优势
6.动物感染的病菌突变衍化为天花、麻疹等病菌
第五章 历史上的穷与富
对遗址中出土的动植物残骸的鉴定可确定发源地及其出现时间
碳-14年代测定法的问题
1.测定需要的碳量(几克)较多,导致需要寻找不同的”有联系“的样本
2.大气中碳-14和碳-12的比例并非严格不变,因此结果需要结合年代矫正。
确定驯化地点的方法
1.研究动植物野生祖先的地理分布图。驯化趋势必发生在野生祖先出现的地方
2.找出每个地区驯化物种首次出现的年代
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出现
1.完全独立出现
确定的5个地区:西南亚(新月沃地)、中国、中美洲、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美国东部和不太确定的4个地区
2.依靠别处驯化的动植物
引进驯化动植物,本地人转为农业生产
外来人的到来带来了驯化动植物,但也使得人口大规模更替。
第六章:种田还是不种田
对粮食生产起源产生的几个错误观念的修正
1.选定粮食生产的族群并非有意识的选择粮食生产。
2.狩猎采集族群也会定居,粮食生产族群也会流浪。
3.狩猎采集族群也会经营土地
粮食生产制度是逐次形成的,根本在于粮食生产同狩猎采集是两种经济的竞争,而非一方远优于另一方。
论据1:某些狩猎部族看到邻近的粮食部族的成果也不一定会选择粮食生产
论据2:不同地区接受粮食生产所需要的时间不同
导致狩猎采集转为粮食生产的普遍结果的主要因素
1.获得野生食物的可能性减小了。(气候变化,过度捕猎等)
2.获得可驯化动植物的可能性增加了(气候变化)
3.粮食收集,加工,贮藏技术的发展
4.人口密度增加和粮食生产出现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粮食生产的出现致使人口密度增加,增加的人口密度会愈发依赖粮食生产。尽管平均来说从粮食生产可得到的卡路里可能不及狩猎采集
第七章:怎样识别杏仁
人类是怎样驯化植物的?
有意识的选择导致的植物的驯化
1.吃到能吃的植物后,种子随排泄物带到了人类聚集地附近。
2.早期人类随本能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植物种植(如果实较大、是否味苦)
3.对一开始不符合人类需求的植物的驯化(如一开始带苦味的杏仁),偶有基因突变的变异种被人类发现并有意种植。
无意识的选择导致的植物的驯化
1.影响种子传播的野生机制(如野生豌豆一般破荚而出,而人类能得到的只有产生突变的不破荚而出的种子)
2.影响发芽抑制机能(如在干旱时期突变失去发芽抑制机能的种子发芽了并被人类采集种植)
3.影响繁殖方法(如突变的不需要授粉就可以结出果实的植物和突变了能够自花授粉的植物被种植)
驯化不同植物的时间差的原因:难易度
第一阶段:小麦,豌豆等。产量高、自花传粉、生长时间短,需要的突变少
第二阶段:一部分果树和坚果树。生长时间长,可用插枝和播种方式栽种,后代稳定不容易变异
第三阶段:苹果、梨等果树。需要嫁接技术栽种
仍有一些具有食用价值但应驯化难度过高而未被驯化的植物,如橡树,草莓
第八章:问题在苹果还是在印第安人
为何某些地区农业能很早的独立出现并发展?
猜想1:当地人的问题(如文化特点)
反对论据1:作者自己在新几内亚的经历(当地人对动植物非常了解)
反对论据2:约旦河谷农民有意培养大麦
猜想2:当地缺乏可驯化的植物
反对论据1:非洲土著并未驯化高粱
反对论据2:欧洲西部和北非并未驯化亚麻
等等......
比较新月沃地、新几内亚、美国东部的客观条件
新月沃地
1.地中海气候。夏季漫长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有利于一年生植物生长,一年生植物多大籽粒种子
优势1:面积最大,野生植物种类相对较多
优势2:气候变化最大,利于一年生植物演化
优势3:短距离内高度和地形富于变化,植物种类多
优势4:综上,动物种类多,可驯化的也多
新月沃地(欧亚大陆西部地中海气候地区)同世界其他地中海气候地区相比的优势
2.作物的野生祖先本就繁茂高产且可驯化的植物数量多
3.自花授粉的植物比例高
4.小麦比起东亚和新大陆最重要的谷类作物——稻米和玉米来说蛋白质含量更高
5.狩猎采集组合的效率不高
新几内亚
1.狩猎采集组合效率不高
2.没有可驯化的谷类作物,主要作物为芋艿和甘薯等根用作物
3.没有可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
美国东部
1.可驯化的植物(向日葵、菊草、藜,南瓜属植物)中菊草和藜有严重缺点
2.缺乏可驯化的动物
有两个问题并不是绝对的
当地人接受更好作物和牲畜的意愿
当地现有的野生动植物带来的限制
总的来说,地区之间原有可驯化的物种的储备差异可能只能影响粮食生产出现的时间,而不是永远不可能出现粮食生产。但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进入现代社会。
第九章:斑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原则: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论据1:不同地区驯化的动物数量不同且并非受到当地文化影响
论据2:适合被驯化的动物被驯化的时间都非常早,且在公元前2500年后没有出现任何有重大意义的动物驯化了
论据3:对同一物种反复独立的驯化证明某些物种更易被驯化(如狗、牛)
论据4:现代人对动物驯化尝试上的失败
可被驯养的动物的特征
是否有些过于从结果推导原因?比如性情相对温顺。作者是如何保证被驯化了的14种动物的野生祖先性情温顺的?且性情温顺是否可以在被驯化的过程中人为筛选培育?
1.日常事物不能为肉食
2.生长速度快
3.能在圈养条件下繁殖
4.性情相对温顺且不易过度受惊
5.群居结构。
第十章:辽阔的天空与偏斜的曲线
各大陆主轴线:轴线走向影响了作物和牲口的传播速度
粮食生产从西南亚(东西轴线)向外传播速度比在美洲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南北轴线)快、完整的几点现象
1.粮食生产的平均传播速度 东西轴线传播>南北轴线传播
2.东西轴线上大多数作物仅有一个野生变种,南北轴线上多为两个及以上野生变种(说明同一物种在不同地区被驯化过)
3.西南亚大多数始祖作物都传入了欧洲和印度河谷,南美洲只有一部分作物传入了中美洲
总体来说沿东西轴线传播比延南北轴线传播快的主要原因:纬度相似的地区白天的长度和季节变化相同,一定程度来说气候相似。更适合植物传播以及动物生存
局部来说维度并非影响粮食传播的主要决定因素,地形也很重要
1.美国东南部和西南部处于同一纬度,但由于横隔在中间的大片干旱地区导致作物传播缓慢
2.新月沃地的作物能快速传播大西洋和印度河流域却很难跨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传播到中国
作物和牲口的传播速度总体上看轴线走向,局部上看地形气候
第三部分 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于钢铁
第十一章:牲畜的致命礼物
病毒的几种传播方式:被吃掉、通过中间宿主(蚊子等)传播、直接或间接身体接触、改变宿主的行为方式(打喷嚏咳嗽等)
流行病的几个特点
1.能够高效的传播
2.都为”急性病“ 要么短时间死掉,要么短时间康复
3.会有幸运儿产生抗体
4.只在人类中传播
存疑 sars就不是
这几个特征要求流行病为了维持自生存在需要有足够多和密集的人口(感染对象)
小部落人口少无法演化出自己特有的流行病
人群传染病形成的原因
1.农业的出现导致人口密度提升
2.定居生活污染饮用水源
3.农业使用粪便做肥料为病毒和寄生虫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农业的发展
4.城市导致人口密度再次加大
5.贸易的开展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导致病毒传播速度和距离的提升
城市的发展
流行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1520年西班牙人将天花带到墨西哥,1618年墨西哥人口由2000万减少到160万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一两个世纪中印地安人口减少95%
......
历史上疾病几乎是单向从欧洲传播到美洲的原因
1.新大陆开始出现稠密人口的时间稍晚于旧大陆(难以演化出自己的流行病)
2.新大陆能够驯化的动物种类远少于旧大陆
第十二章:蓝图和借用字母
书写系统的三个策略
1.语标系统(中文)
2.音节系统(日文假名)
3.字母系统(英语)
文字传播的两种方式
1.蓝图复制:对已有文字进行复制和修改
2.思想传播:接受基本思想,自己创造细节(1820年印第安人塞阔雅借鉴英文字母发明了音节文字——切罗基文字)
文字只在某些社会传播的原因
1.早期书写系统的有限容量、有限用途、有限使用者
以上特征决定了早期文字是为政治机构服务的,狩猎采集社会不需要文字
2.大多数文明是靠蓝图复制和思想传播获得文字的,独立发明文字的社会非常少
以上特征决定了距离文字中心太远的地区很难在现代之前获取文字
第十三章 需要之母
为什么在不同大陆上技术以不同速度演进
1.反对”需要乃发明之母“(举例爱迪生的留声机、机动车等):一个新发明更有价值的用途可能是在被发明后才发现的
2.反对”天才论“(举例蒸汽机、飞机等):很多看似全新的发明其实是对以前发明的改进
技术的发展是长期积累的,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为
3.影响同一社会内对不同发明的接受能力的因素
1.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的经济利益
2.社会价值和声望(购买品牌牛仔裤等)
3.是否符合既得利益(举例QWERTY键盘)
4.新技术的有点是否容易看见
4.同一大陆上的民族也存在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举例钦布人等同一大陆上不同族群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不同)
5.同一大陆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呈波动状的(举例中国)
综上,在广泛的历史中,在任何特定时间里的相当一大块区域内总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是富有创新精神的
6.发明与借用技术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的因素
1.发明某个技术的容易程度
2.某个社会与其他社会的接近程度
7.粮食生产开始的时间和技术传播的障碍和人口的多寡都会影响各大陆在技术发展方面的差异
第十四章 从平等主义到盗贼统治
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由”平等主义“逐渐走向”盗贼统治“
族群:人数几十人、平等主义、有亲缘关系的大家庭、无固定居住地
部落:人数几百、平等主义或有权威的人、以亲缘为基础的氏族、有固定居住地
酋长管辖地:人数几千、集中同一且世袭的、无血缘关系的群居、经济上不再对等,再分配出现(进贡)、行政管理层次简单
国家:人数至少几万、集中统一、无血缘关系的群居、经济上的再分配由进贡变为税收、行政管理层次复杂
获取群众支持的办法
1.解除平民武装
2.公平的再分配
3.武力的绝对统治
4.制造为统治者辩护的意思形态或宗教
迫使社会从族群逐步转变为国家原因的理论
1.亚里士多德:国家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
2.卢梭:社会契约论
3.历史和经济学家:大型灌溉系统的出现
作者并不认同
4.作者:粮食生产和地区人口的增长的相互促进
粮食生产对帮助形成复杂社会的几点作用
1.要求人们采取定居的生活方式
2.组织粮食生产产生的余粮促进了社会分工
3.储存粮可以调动劳动力建设公共工程
人口增加对帮助形成复杂社会的几点作用
1.非亲属关系使得冲突变多、需要有权威的机构解决冲突
2.共同决策越来越难做到、促进中央集权的发展
3.对财富再分配的需求变大
作者对自己观点的论证
推动小型社会合并成大型社会的途径
1.在外力威胁下的自发合并(美国切罗基族印第安同盟、美国各州通过1787联邦法案)
2.战争征服
第四部分 在五章中环游世界
第十五章 耶利的族人
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位置关系图
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基本情况
约1w2年到8000年前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同属大澳大利亚大陆,低地被海水淹没后两地隔绝无联系,且两地长时间都与亚洲社会无联系交流
面积更小的新几内亚比澳大利亚更为“先进”
两地气候和环境差异极大,澳大利亚季节变化明显降雨量稀少,新几内亚季节变化小降雨量大
新几内亚是世界上植物独立驯化地之一,粮食生产集中于高原地区,低海拔地区仍旧以刀耕火种为主
新几内亚地形崎岖复杂,人口分散且难以形成统一部族,拥有世界上1/6的语言
新几内亚比澳大利亚更先进的原因
1.无规律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多变不适合农业发展
2.澳大利亚本地缺乏可驯化的野生植物
3.和印度尼西亚相近的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过于干旱,不适合发展农业,导致“先进”农业无法由西北部地区传入气候条件更好的地区
4.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相近的地区中存在的族群本身不从事新几内亚高原地区的集约型农业,仍为刀耕火种,澳大利亚居民无从借鉴
欧洲殖民者能够在澳大利亚取代原土著人口而不能在新几内亚做到的原因
1.新几内亚的疟疾和热带疾病击倒了欧洲人
2.新几内亚人和印度尼西亚的长期交往中获得了比澳大利亚人更强的抵抗力
3.新几内亚的气候条件不适合欧洲作物生长
4.澳大利亚适合发展农业的地区气候条件适合欧洲作物生长
5.欧洲人进入新几内亚高原的时间晚于征服澳大利亚的时间,殖民策略发生了变化(屠杀→殖民)
6.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无热带疾病和疟疾
第十六章 中国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有删减?)
中国的基本情况
语言、政治高度统一
独立出现了粮食中心
南北向上:中国南北距离较短且无沙漠阻隔 东西向上:长江和黄河促进了沿海和内陆间的作物及技术传播
第十七章 驶向波利尼西亚的快艇
南岛人的扩张路线:华南沿海移民→台湾→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通过南岛语的变化证明)
南岛人未替代新几内亚人土著的原因:新几内亚人本就是粮食生产者并因此发展出许多不输于南岛人的伴随物(人口、对疾病的抗体、“先进”的技术),同理,南岛人未进入东南亚大陆也是因为说南亚语的农民已经更替了原狩猎采集的土著。
第十八章 两个半球的碰撞
欧洲人征服美洲的原因
1.欧亚大陆拥有13种可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美洲只有羊驼1种。
2.由于地理和生态障碍,适合生产粮食的美洲地区没有接触到美洲其它地区驯化的作物,且自身缺乏可驯化动植物
随之而来的是人口密度小、免疫力低、无牲畜力等(详见第四章和第十一章
3.在主要发展轨迹上美洲普遍晚于欧洲(对动植物的驯化、村落的出现、普遍使用金属器具等)
欧亚大陆人类定居时间更长、且南北走向轴线有利于作物传播
4.美洲有社会“孤岛”现象,难以形成文化上的碰撞
第十九章 非洲是怎样成为黑人的非洲的
非洲拥有5大人种:白人、黑人、俾格米人、科伊桑人、印度尼西亚人(只存在于马达加斯加岛)
从语言从可以推断出,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在非洲原分布较广,后逐步为黑人所“淹没”
起源于西非的班图人(黑人)和北非的白人拥有可驯化的植物、而南非缺少。后西非黑人凭借优势逐步“淹没”了南非。
欧洲人成为了撒哈拉沙漠以南殖民者的原因
1.缺乏可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
2.可驯化的植物种类少于欧亚大陆
3.国土面积更小
4.大陆主轴线走向不同,对作物和动物的传播速度有影响
尾声
总结本书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四组差异
1.各大陆在可用作驯化的起始物种的野生动植物品种和数量间的差异
2.影响大陆内部传播和迁移速度的差异(大陆轴线走向、地形)
3.影响大陆之间传播速度的差异(某些大陆比另一些大陆更为孤立)
4.各大陆在面积和人口总数上的差异
为什么殖民者是欧洲社会而不是中国或新月沃地
1.新月沃地的广大地区在后期成为了沙漠、半沙漠、干草原和盐碱化严重的土地
2.中国的郑和下西洋的远航活动因政治事件停止,同时开始逐步闭关锁国
3.中国经常性的大统一同欧洲经常性的分裂不同,大统一反而在后期对发明创造产生了消极影响
作者最后也承认了文化和重大事件及个人对人类历史不可预测的影响,并阐述了自然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不同
追加 日本人乃何许人也
日本人起源的四种理论
1.冰河期人类占领了日本并演化成了日本人
2.日本人是公元4世纪穿越朝鲜征服日本的中亚游牧骑手的后代
3.日本人是公元前400年左右从朝鲜移民过来的人的后代
4.以上三种理论中提及的民族融合而成
由于感性原因,以上几种理论在不同国家收欢迎的程度不同
探究日本人起源的四类证据(互相矛盾)
生物学:日本土著阿伊努人和现代日本人生理上的差距证明日本人是移民
语言:日语与世界上其他语言没有密切关联(与生物学矛盾)
古代雕塑:约1500年前的雕塑(はにわ)为东亚人造型,可以推断日本人取代阿伊努人发生在公元500年前
历史记录:公元712年和720年先后在日本和朝鲜出现大量编年史,证明两地来往密切
日本的年代:绳纹→弥生→古坟。其中日本人口在弥生时代激增70多倍,其原因有3种假说
1.绳纹人为日本土著,在弥生时代从朝鲜得到了稻种及灌溉技术,致使人口激增
2.弥生时代有大量来自朝鲜的移民输入日本
3.有少部分朝鲜移民输入日本,但农民的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涉猎采集人群的,最终逐步替代了绳纹人
通过比较绳纹人、弥生人、现代日本人、阿伊努人的基因和生物特征,可以证明第2.3种假说更为正确
直接原因:病菌、文化修养、技术、集中政府
终极原因: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