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科举制
整理从隋唐开始直至科举被废除的所有相关知识点,从性质,发展,与学校教育和影响四个方面分别整理。
与他人建立中国教育会,暗中宣传革命、与他人建立革命性质的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确立教育方针,奠定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
实用主义色彩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时代性与合理性具有灵活性。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具体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科举制
性质
中国古代从隋朝开始,通过自愿报名,分科考试的方式,以成绩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
发展
隋朝
标志
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
原因
国家统一,需要大量人才充当官吏
九品中正制不在适应社会需要
庶族要求分享权利
西魏时期有过不完全凭门第取士的先例——五经课试法
唐朝
武则天
创殿试、武举、糊名制
程序
乡试——省试(礼部)——吏部试
考生来源
生徒
中央官学
乡贡
地方
科目
文科举
常科
秀才(最难)
明经(二经以上)
进士(精熟一经)
最受欢迎
明法
明书
明算
制科
不定期,生源不受等级限制,地位不如常科
武科举
方式
记忆方法:口试贴膜失策
帖经(填空)
墨义(默写)
口试(口头问答)
策问(治国安邦能力)
诗赋
宋朝
重视科举,进一步发展
地位
地位提高,取士制度的唯一途径
规模
扩大,录取人数增多(特奏名——年长不中学子)
内容
废帖经、墨义、诗赋等。改试经义,策论
专用《三经新义》——王安石,为统一教材
时间
三年一试
殿试改为固定制度
州试——省试——殿试
制度
为防止作弊
沿用糊名制,创誊录制,锁院制,别头试等
元朝
中落
民族歧视明显
规定从《四书章句集注》中出题,以此为统一答案
明朝
鼎盛时期 但开始僵化
高度重视,确立永制的科举定式
四级考试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开始文体采用八股文
统一标准,为考试公平客观
束缚思想。使科举僵化没落
科举必由学校
有利于积极求学
使学校成为科举附庸
清朝
进一步僵化
八股取士制度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舞弊丛生,积重难返
科举成为“国家抡才大典”(翻译科)
维新
改革科举
废除八股,增设经济特科
清末新政
废科举,兴学堂
废除原因
科举制度步骤日益繁琐,八股文束缚思想,与西方教育冲突
学校教育完全沦为附庸
腐败作弊严重
要兴办新式学堂,传播西学
废除过程
改革科举内容——废八股
递减中额
完全停止
废除意义
配合了兴学政策,新式学堂发展
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减少阻力,标志着封建旧教育体制正式结束
科举vs学校教育
相互促进
科促学
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前提,提高了求学积极性
学促科
学校为科举提供人才,提高教育质量
相互抑制
科抑学
科举成为学校的指挥棒,科举取士标准方法成为学校教育内容方法
学抑科
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人才质量与数量
附庸
当统治者重视科举而忽视学校教育时,学校则沦为科举的附庸
根本原因
学校教育根本上收到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影响
积极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制
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
提升官吏文化修养
扩大统治基础,缓和士庶矛盾
统一思想,笼络人心
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学习风气
思想统一
教育普及
扭转风气(重经轻科,重文轻武)
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重视知识而非门第
重视考察能力(策问。诗赋)
消极影响
国家只重视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欺骗性
评分主观
作弊
知识分子为功名利禄学习
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教条主义,形式主义
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功利色彩浓厚,畸形的读书观、学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