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
考教师资格证的小伙伴赶快收藏!根据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第一章节的知识点罗列,归纳了教学学的概念、教育学的发展阶段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29 22:08:15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内涵及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单选、多选】
1. 过程的“教育”(从无到有)ps:教育最基本的用法
2. 方法的“教育”(怎样做)
3. 社会制度的“教育”(国家政策相关)
(二)教育的词源【单选、多选】
1. 最早见教育一词:《孟子 · 尽心上》“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 最早解释“教”、“育”:东汉 ·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 《中庸》“修道之谓教”
4. 《荀子 · 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5.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出处)
6. 1902年,“教育”一词成为汉语系统常用词
7. 西方:educare(把受教育者内在的东西引出来)
(三)教育的定义【单选、多选】
1. 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中庸》“修道之谓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
杨贤江“帮助人营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教育是手段,教育永恒性)
2. 外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苏格拉底:教育“使人得到改进”
夸美纽斯:“有效地从事现世的生活并正当地准备未来的生活”
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教育预备生活说)
杜威:“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适应生活说)
3. 关于教育的定义
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1. 目的性 2. 育人性 3. 社会性
(1)广义的教育
定义: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制、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活动)
外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力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
(2)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才出现的教育形式,具有明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特点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单选、多选、辨析】
(一)教育者——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
定义: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地位: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受教育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教的主体,学的对象)
作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起着主导作用
广义的教育者: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
狭义的教育者:学校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
定义: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地位:受教育者既有受动的一面,也有能动的一面(教的对象,学的主体)
作用:学习的主体
作为学习者,他们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
在广义的教育中,凡是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学习者,教育者也应该是学习者
在学校教育中,学习者主要是指学生
(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和工具
定义: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影响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实现沟通的中介,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
地位:中介和工具
外延: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特点: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系统性、连续性和较高的社会价值、较高的教育价值等特点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育的起源【单选、多选、辨析】
(一)神话起源论
观点:教育神创造
人物:所有宗教都持有这种观点,如:朱熹
地位: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评价:完全错误的,缺乏科学依据,是一种唯心的观点
(二)生物起源论
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人物:1. 利托尔诺 《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教育活动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存在,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2. 沛西 · 能 《教育原理》“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力量”“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地位: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评价: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三)心理起源论
观点: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人物:孟禄 《教育史教科书》
评价
进步的一点:对生物起源学说提出了批判,认为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突出育人性)
错误的一点:孟禄把教育全部归为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作用,忽视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一本质规定,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目的性、社会性)
(四)生活起源论
观点:认为劳动是为了生活,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教育
人物:我国学者(陶行知)
理论基础: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评价:看到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育与生活融合进行,强调教育的情境性、经验性,赋予教育以生活的活力。但是教育到底是起源于生活还是来自生产,这种观点并没有说清楚,或者很难说清楚。
(五)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观点: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的最深厚的动力。
人物:苏联&中国学者(米丁斯基、凯洛夫)
理论基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
地位: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评价:目前唯一正确
学校教育的产生【单选、多选】
世界学校教育的产生
1. 产生于奴隶社会
2.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称为苏美尔学校
3. 苏美尔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经济和管理需要的誊写人员
4. 苏美尔学校的课程:一部分是半科学性的、学术性课程,另一部分是关于文学和创作的课程
我国学校教育的产生
1. 学校萌芽:原始社会末期(五帝时期)(“庠”:带有教育作用的养老机构)
2. 我国最早的学校:夏朝(“庠”:尚未发展成学校形式的非专门的教育结构)
3. 正式产生:商代(“序”“庠”“学”“瞽宗/右学”)
(一)教育产生的原因(必要性&可能性)
1. 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 国家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3. 人类积累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并且逐步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别类的学问,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及专门人员来传递这些学问
(二)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 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 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 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世界学校教育的发展
17世纪:文科中学(古典人文主义教育,忽视自然科学)
18世纪初:实科中学(注重自然科学与现代语文,贫民化的学校)
18世纪中后叶:实科中学在欧洲国家普及;教育类型分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19世纪下半期: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直到19世纪末:不完备
清末(1905年/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向真正意义上的学校靠近
教育的发展历程【单选、多选、辨析】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与特征(非独立性+无阶级性+原始性)
1. 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第一次结合)
2. 没有阶级性,机会均等(最显著的特征)
3. 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因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是极为简单的(口耳相传)
(二)古代社会教育的性质与特征
奴隶社会
1. 使用青铜器为标志
2. 出现了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各司其职)
3. 出现了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4. 出现了作为独立社会过程的教育——学校教育
5.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封建社会
1. 使用铁器为标志
2. 出现了官学和私学两种基本类型
3. 教育内容:“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欧洲封建社会
教会学校:“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学校:“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1. 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 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 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5.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6. 形成了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7. 形成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近代社会教育的性质与特征
1. 近代社会开始以工业生产为主要特征
2. 出现了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第二次分离
3. 从整体来说,近代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相结合的,教育与生产劳动二次结合
4. 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的教育脱离了生产劳动,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于是就出现了现代学校
近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 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
2.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 教育逐步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4. 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5. 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6. 教育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走向世俗化
7. 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治教
(四)现代社会教育的性质与特征
1. 电气化革命
2. 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大潮流
3. 20世纪80年代后:知识经济成为主流
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深
3.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 教育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6. 教育日益显现出整体性、开放性
7. 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8.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9. 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单选、多选、辨析】
(一)学科性质
1. 独立学科:17世纪的欧洲
2. 是一门社会科学
3. 学科特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二)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学问。
(三)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从这些大量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传统教育学主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当代的教育学研究广义的教育。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单选、多选、辨析】
(一)萌芽阶段(古代)
1. 中国
(1)孔子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人,整理编写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培养君子、贤人(学而优则仕)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教育原则
1. 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 因材施教(闻斯行诸?)
朱熹:“夫子施教,各因其才”
教学过程:学、思、行结合(“学问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
(2)孟子
亚圣
人性观:性善论
仁、义、礼、智四“善端”
教育的作用: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一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扩充善端)
教育的目的:“明人伦”(道理)
观点
1. “深造自得”:知识的学习从内而非外(内发论)
2. “盈科而后进”:循序渐进
3. “教亦多术”
评价:在学与思的关系上,过分夸大“思”的作用,提出了“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荀子
人性观:性恶论
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特别重视“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
无为而教,自然教育思想: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教育
(5)《学记》
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
作者:据郭沫若考证为乐正克
地位: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教育学的雏形
是中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学记》的教育思想
1. 教育作用
内容:“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评价: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 教育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之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预防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集体教育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通“逊”:顺序),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
长善救失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启发性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原则
“时教必有正业,退居必有居学。”
3. 论教师: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2. 西方
(1)苏格拉底
西方最早的教育思想家(世界最早:孔子)
思想:1. 知识就是美德 2. 精神助产术/产婆术/问答法/苏格拉底法(西方最早的启发性教育思想)
(2)柏拉图
《理想国》(与《爱弥尔》《民主主义与教育》并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之一)
教育目的:培养哲学家/哲学王
教育思想:寓学习于游戏(最早倡导者)
(3)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教育应该由国家负责,受国家控制
地位:百科全书式哲学家
教育理念:1. 和谐全面发展教育 2. 教育遵循自然(身心发展规律)——首次提出
(4)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地位: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法论著,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发展的最高成就(分班教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萌芽状态的教育学的特点(主要是缺点和不足)p24
(二)学科独立及开始发展阶段(17-19世纪)
17世纪-19世纪,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开始形成独立的体系,其理论化、科学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代表人物
1. 学科初创时,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代表
培根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首次提出实验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
地位:1. 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2.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3. 教育学学科独立的标志
周全的教育,教育应该包括智育、德育和宗教教育
“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
制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即根据身心发展的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分别设置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和大学
首次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
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提出了系统性、直观性、巩固性等教学原则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以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为代表
赫尔巴特
1. 现代教育学之父 2.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3. 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
《普通教育学》
地位:1. 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2. 标志着教育学已经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育—侧重品德教育;教学—侧重智育“)
提出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传统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3. 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其他著名教育家
洛克
《教育漫话》
1. “白板说”(类似墨家“素丝说”)
2. 绅士教育体系,家庭实施
3. 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
卢梭
《爱弥儿》
儿童启蒙教育之父
性善论(“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到了人们手里就变坏了”)
思想核心:自然教育理论
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天性得到解放)
康德、福禄贝尔、杜威受自然教育思想影响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慈爱的儿童之父
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提出要素教育论作为中小学教学的理论基础
地位:1.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主张 2. 首次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第斯多惠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德国教师的教师”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启发性教育原则)
福禄贝尔
《人的教育》
近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幼儿教育之父”
儿童要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教育价值的人
设计制造玩具“恩物”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国教育之教师,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重视教育的民族性原则
对教育的直观性原则做了论证:“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斯宾塞
《教育论》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揭示了教育目的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
教育内容:主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三)19世纪以来教育学多样化发展阶段(19-20世纪)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教育观点:主张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
教育观点:围绕文化展开 p31
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克伯屈
教育观点
1.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2.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3. 从做中学
4. 新“三中心”论: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凯洛夫《教育学》,马卡连柯《教育诗》,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教育观点
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强调尊重信任并严格要求儿童,提出集体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迪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教育观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教育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正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人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多元发展状态的教育学的特点
1. 教育学理论发展多样化
2. 研究方法走向科学化
3.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教育学的价值
(一)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
帮助教师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
帮助教师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
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第三节 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取向价值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节 教育素质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学生
第二节 教师及教师职业素养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学制的类型与发展
第三节 义务教育
第四节 终身教育
第七章 课程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节 课程的实施
第五节 综合实践活动
第六节 课程改革
第八章 教学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第三节 教学过程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五节 教学评价
第六节 当代世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内涵与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
第三节 德育原则与方法
第四节 思政课和学科德育渗透
第十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级和班级管理
第二节 班级体的管理与建设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第四节 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
斯生活有价值
乌基对象观民族
福人游戏造恩物
德国多惠教真理
记忆:裴斯要全面
记忆:卢梭爱自然
记忆:绅士洛克白板画漫话
记忆:一原则、二基础、三中心、四阶段
记忆:小明联系小方
记忆:夸的独立与大泛,班级百科周三制
记忆: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
记忆:全省人民开心地变身
记忆:公义世法科学班级
记忆:离级施丰罚并专
记忆:可生产,必国文,客专门
生物起源说 vs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 心理起源说:孟禄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不同点: 心理起源说强调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也存在于动物界。 相同点: 认为教育是本能,都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记忆:蔡能人
记忆:《中庸》修道,人《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