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心理发展
根据313考研大纲绘制的幼儿心理发展主要内容,可以直接拿来背诵,包括:生理发展、游戏发展、言语发展、认知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编辑于2021-10-30 21:37:28幼儿心理发展
生理发展
大脑结构的发展
脑重继续增加,7岁接近成人
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
大脑机能的发展
脑电波的变化
按照枕叶-颞叶-顶叶-额叶的顺序成熟(自发电位的频率),有俩个明显加速期,一个在5-6岁,表现为枕叶α波和θ波斗争最为激烈,α波逐渐超过θ波,第二次在13-14岁,表现为除额叶外,整个皮层中α和θ波斗争基本结束,θ波基本被α代替
皮层抑制机能
大脑皮层机能的重要标志
内抑制
3岁前发展很慢,4岁后蓬勃发展
兴奋过程增强
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
第二信号系统不断增强
脑的偏侧化优化形成和加强
3-6岁左半球发展迅速
8-10岁右半球略显加速
游戏发展
游戏种类和发展
按目的分
创造性游戏
教学游戏
活动游戏
皮亚杰
练习游戏、象征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帕腾,按照社会化程度分为七中(再认)
无所用心的行为
原始的社会性游戏
旁观者行为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游戏理论
早期游戏理论(再认即可)
霍尔复演说
席勒精力过剩说
彪勒机能快乐说
格罗斯生活准备说
拉扎勒斯 娱乐放松说
博伊千介克成熟说
帕特里克能量匮乏论
霍复席剩彪快乐,拉扎娱乐格生活,帕补能量博成熟
当代游戏理论(两颗星)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
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补偿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艾里克森
游戏是实现和情感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
认知理论
皮亚杰
游戏可以让儿童认识新的客体和方法,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使思维和行为结合
感知运动阶段出现练习游戏,前运算阶段出现象征性游戏,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真正有规则的游戏
学习理论
桑代克
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
其他理论(再认)
伯莱恩、艾利斯 觉醒理论
巴特森元交际理论
萨吨史密斯行为适应说,强调假装
中国心理学家,游戏好!
言语发展
词汇发展
词汇数量
幼儿期是儿童词汇量增长最大的时期,3-4岁词汇量年增长率最高
词汇种类
基本掌握所有词类,先掌握实词,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再掌握虚词
词义
积极词汇增多,积极词汇是指既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两类错误,多度概括、概括性低
句子发展
从简单句到复杂句
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口语发展
幼儿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独白句和连贯句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认知发展
记忆的发展
记忆容量
3岁约3个单位,6岁月6个单位,持有信息的能力也在增长,即记忆空间(M空间)
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
幼儿初期儿童无意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质变
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
形象记忆仍然占主导地位,词语记忆发展更快
自传式记忆发展
对个人的经历的回忆,容易被误导
元记忆的形成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指示或认知活动,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包括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记忆任务方面的指示,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记忆策略的形成
发展阶段:0-5岁,无策略;5-7岁,不能主动使用,需要诱导;10岁以后,自觉采用策略
常用的策略有复述和组织
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特点
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言语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皮亚杰对幼儿思维的研究
三山实验(自我中心性,改良版本为博克农场实验)
守恒:物资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物资含量不变的特性,儿童在8岁达到守恒
类包含:一类物体和其子类的关系,前运算阶段儿童缺乏这种推理能力
最初概念的掌握
总原则是由简单到复杂
最初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
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
最初社会概念的掌握
最初数概念的掌握
类概念的掌握
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儿童一般可以在他们理解的范围内进行很好的逻辑判断和推理
心理理论(不重要)
含义:心理理论是指对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
韦默和伯纳设计出了错误信念任务,最经典的是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4岁左右的儿童可以理解一级错误信念任务,6岁以后的儿童可以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
理论解释
理论论
强调儿童对心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模块论
强调所需的生理基础
模拟论
强调采取的方法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道德认知发展
皮亚杰根据对偶故事法的研究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1.5-5岁),对原因没有认识,只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
他律道德阶段(5-10岁),又称道德实在论阶段,受权威标准支配,认为规则不可变,根据行为结果判断行为,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
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又称道德相对论阶段,认为规则是经过协商决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判断行为时,不仅从后果,也从动机考虑,能换位思考,判断不再绝对化;惩罚较贴切、温和,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责认识错误
社会化行为的发展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性行为,是对他人的敌视、伤害和破坏性行为
理论
本能论
弗洛伊德,死本能
劳伦兹,战斗本能
社会生物学家,增加交配,增加基因传递概率
新行为主义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获得的
挫折-侵犯理论
旧的说法:挫折总是导致侵犯行为,攻击可以减少挫折的痛苦
现在的说法:攻击性行为和四个因素有关:受挫驱力的强弱;受挫内驱力的范围;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侵犯反应后可能遭受惩罚的程度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道奇认为,儿童受到挫折或者挑衅后的反应不仅依赖情景中的社会线索,还依赖于个体对各种信息的加工或者解释
译码过程
解释过程
寻求反应过程
反应决策过程
编码过程
发展
3-6岁幼儿侵犯行为随着年龄增长
身体攻击减少,语言攻击增加
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侵犯行为
影响因素
文化:生活的文化的鼓励和宽容
家庭:家庭的情绪氛围
大众传播媒介:暴力内容给儿童提供了榜样
如何控制
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赏
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移情训练
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行为或者趋向
理论
社会生物学,“族内适宜性”,进化的产物
弗洛伊德,良好的亲子关系
社会学习理论,重复受到强化的行为,避免受到惩罚的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的发展让幼儿对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有了深入了解
发展
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
训练
进行角色扮演训练
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
榜样示范
良好的社会氛围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概念
性别认同,一个基于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或者女的认知和接收,即理解性别。有三个阶段
基本性别认同阶段,能够准确识别性别,大概3岁
性别稳定阶段,大约4-5岁,认识到性格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性别恒常性阶段,6-7岁,一个人的性别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不在根据外在特征判断性别
性别角色标准,社会认为不同性别应该有哪些动机、价值、行为方式等
性别角色认同,对一人具有男子气或者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性别角色偏爱,对和性别有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偏爱,最开始表现在对玩具的偏爱上,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
理论
社会生物学,强调两性间发生学和荷尔蒙的差异在性别化中的决定性作用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化是对同性父母的认同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通过直接训练和观察学习或者性别化态度
认知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同伴关系
作用
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提供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获得情感支持的来源
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社会适应困难
发展
婴儿期,非常有限
3岁起,偏爱同性玩伴
3-4岁,同伴的数量和依恋同伴的程度显著增长
儿童早期的友谊是脆弱的,易变的,很快形成很快破裂,依赖于地理位置接近、共同兴趣、有趣的玩具等
社会技能训练
学习有关交往的原则和概念
帮助儿童将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技能
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树立新的目标
促使已获得行为的保持和在新情景中的概化
增强儿童与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